基督教宗派速覽 - 福音聯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教 · 普世聖公宗(The Anglican Communion) · 路德宗(Lutheranism) · 長老會(Presbyterianism) · 衛理公會(Methodism) · 浸信會(Baptists) · 播道會 ...
|
浏覽
文章
圖書
书评
視頻
專文
關于我們
過濾
主題
作者
社会与时事
基督教宗派速覽
2022-04-25
——
TrevinWax
我們的大兒子最近問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關乎教會間的差異:
衛理公會(Methodists)和長老會(Presbyterians)之間有什麼區別?
路德宗和天主教還有聖公會是一回事嗎?
浸禮會是新教,對嗎?
美國聖公會與安立甘宗是一回事嗎?
在後面和他的繼續對話中,他提出了更多的問題,我試圖幫助他區分廣義基督教的三個主要分支,以及其中一些宗派的特點。
如果這對你也有幫助,這裡有一份對宗派的快速指南,旨在介紹那些在名稱、治理和教義上有顯著差異的基督教團體。
廣義基督教三大分支
東正教(EasternOrthodox)
名稱:東正教會通常只被稱爲「正教」,加以國別或地區名稱,例如希臘正教、俄羅斯正教,或安條克希臘正教會。
歷史:1054年,東西方教會因在《尼西亞信經》中加入了一個新的短語而產生分歧(西方教會說聖靈來自父和子),但分裂從根本上來說是文化、政治和教會方面的合力所致。
近代以來,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之間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聚會:東正教會高度重視禮儀崇拜(稱爲「聖禮儀」)的細節。
教堂裡有各種供人瞻仰的聖像,東正教認爲信徒可以向古代聖徒和聖母馬利亞禱告。
東正教禮拜儀式涉及所有的感官,有薰香、誦唱、讀經和講道,最後是聖餐。
治理:主教是使徒的傳承,主教們任命男性擔任祭司(又稱長老)來牧養教民。
執事服事於會眾的物質需求,並在禮儀敬拜中發揮關鍵作用。
教會由主教會議(主教團隊)帶領,而不是由單一的主教或教皇帶領。
特點:
東正教非常看重傳統,他們認爲傳統是理解聖經的適當手段,但又不像羅馬天主教會有成文的訓誡(magisterium)。
東正教的聖經典籍包括了羅馬天主教聖經中兩約間的新約書籍,還增加了一些內容,包括《以斯拉記上》、《馬加比三書》、《詩篇》第151篇、《歷代志》中瑪拿西的禱告,以及對《但以理書》的增補等。
一般來說,主教是獨身的,但已婚和未婚的男子都可以成爲祭司。
在教義上強調道成肉身和復活。
東正教神學中,強調成神(theosis,神化、與神聯合)是救贖的終極要點。
著名人物:牧首腓尼基一世(Photius)、弗拉基米爾·洛斯基(VladimirLossky)、亞歷山大·施曼(AlexanderSchmemann)、卡利斯托斯·威爾(KallistosWare),約翰·貝爾(JohnBehr)、漢尼·葛夫漢克(HankHanegraaff)。
羅馬天主教
名稱:羅馬天主教會通常被稱爲「天主教」,意思是「普世的」或「包含一切的」。
「羅馬」指的是教宗或羅馬主教的首要地位。
歷史:在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之前,有七個大公會議的決議被世界上大多數教會所接受,認爲它們正確框定了三位一體上帝的本質和耶穌基督神性的聖經教導。
希波的奧古斯丁是西方傳統中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在與東方分裂後的幾年裡繼續在神學上發展,坎特伯雷的安瑟倫(AnselmofCanterbury)、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和亞西西的方濟各(FrancisofAssisi)等歷史人物帶領著各種神學流派和運動。
對教皇制度、教會神學和天主教各種做法的爭議最終導致了15世紀的新教改革。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理解羅馬天主教的神學。
聚會:羅馬天主教會高度重視禮儀崇拜的各種細節。
教堂中有各種塑像和畫像供人瞻仰。
天主教徒相信,向古代聖徒和聖母馬利亞禱告是教會傳統。
其禮拜儀式涉及所有的感官,有香爐、唱詩、讀經、講道,最後是聖餐儀式。
治理:天主教會的權柄屬於繼承了使徒權柄的主教們。
主教們在男性祭司(也稱爲長老)的幫助下牧養教民,執事們服務於會眾的物質需要。
教皇,即羅馬的主教,是全教會的主要元首,他在論及信仰或道德問題方面的講話(excathedra)是無謬誤的(infallible)。
特點:
有七項聖事(恩典的手段):洗禮、堅信禮、聖餐禮、懺悔禮、抹油禮、婚禮和聖職禮。
羅馬天主教會對聖餐有一個特殊的看法(「變質說」),這一觀點認爲餅和酒在祝聖時在實質上(雖然沒有在形式上)變成了基督的身體和血。
羅馬天主教的聖經正典中包含了新教聖經中沒有的兩約間書卷:《多俾亞傳》(Tobit)、友弟德傳(Judith)、《馬加比一書》(1Maccabees)、《馬加比二書》(1Maccabees),另外還有《智慧篇》、《德訓篇》、《巴路克》(Baruch)以及對《以斯帖記》的增補。
獨身是對所有主教和祭司的要求(有少數例外)。
教義上強調贖罪。
天主教神學把稱義看爲包括整個救恩的概念,因此,天主教相信基督的義被「注入」到信徒裡面,幫助這個人做成善功。
著名人物: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亞西西的方濟各(FrancisofAssisi)、伊拉斯謨( Erasmus)、大德蘭(TeresadeAvila)、帕斯卡(BlaisePascal)、特蕾莎修女(MotherTeresa)、托馬斯·默頓(ThomasMerton)、約翰·亨利·紐曼(JohnHenryNewman)、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JohnPaulII)、多蘿西·戴伊(DorothyDay)、羅伯特·巴倫(RobertBarron)。
新教
這裡是我們關注最多的地方,因爲大多數宗派都從宗教改革而來。
歷史:在15世紀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墨蘭頓(PhilipMelanchthon)、加爾文(JohnCalvin)和茨溫利(UlrichZwingli)等新教領袖都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腐敗,並試圖糾正他們認爲不符合聖經或不符合奧古斯丁及其他教父教導的毫無聖經根據的神學立場。
主題:宗教改革傳統通常由五個「唯獨」(sola,拉丁文中「唯獨」的意思)來概括:
唯獨聖經:只有聖經是最高和最終的權威,天主教會的主教團或傳統不是最高權威。
唯獨基督:罪人只有仰賴信靠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作和復活,才能在上帝面前稱義。
唯獨信心:上帝對罪人的赦免只能通過信心獲得,而不是出於行爲。
唯獨恩典:所有的救贖,從開始到結束,都只靠神的恩典。
唯獨上帝的榮耀:只有上帝因我們蒙救贖而得榮耀。
普世聖公宗(TheAnglicanCommunion)
名稱:普世聖公宗是世界上第三大基督教宗派,教會遍佈165個國家。
歷史:聖公會是新教改革所結的果子。
英國國教於1534年從羅馬天主教中分離出來,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英國聖公會的擴張與大英帝國的疆域擴張相吻合。
《三十九條信綱》(Thirty-NineArticles,1571年)定義了英國國教基於宗教改革的信仰。
這裡有一篇關於英國聖公會神學的短文。
聚會:聖公會的禮拜非常正式、遵循一種禮儀模式,並重視歷史傳統,以宣講聖言和慶祝主的晚餐爲高潮。
《公禱書》(TheBookofCommonPrayer )指導著聖公會的禮拜儀式和個人靈修,有一些教堂包括雕像和繪畫、香燭,而另一些教堂則沒有。
治理:英國聖公會在組織結構上與天主教相似,由大主教主持其他主教的工作,而其他主教則主持當地教會祭司和執事的工作。
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資深主教和象徵性的主教之首,是平等中居首位的。
特點:
《公禱書》已經在聖公會使用了幾個世紀,聖公會普遍認爲是公禱書在禮儀上使普世聖公宗連結在一起。
有兩項聖事(蒙恩之道):洗禮和聖餐。
天主教看爲「聖事」的另外五項被聖公會看爲重要的宗教儀式,但不是「聖事」。
聖公會相信基督存在於主餐的各種元素中(在祝聖的時候會發生特定的變化),但拒絕羅馬天主教的變質觀。
新教正典包含六十六個書卷。
雖然聖公會否認兩約間文獻(次經)是聖靈啓示的,但仍然鼓勵會眾閱讀,認爲可以從中學習歷史和用於靈修。
主教和祭司都可以結婚,聖公會許多教省都任命了女性擔任祭司和主教,但也有許多教省不這樣做。
英國聖公會經常採取一種中間路線( viamedia,或溫和路線)的姿態,這都是因爲早期改教家常常在路德宗和加爾文宗這兩者之間搖擺。
著名人物:托馬斯·克萊默(ThomasCranmer)、理查德·胡克(RichardHooker)、C.S.路易斯(C.S.Lewis)、巴刻(J.I.Packer)、斯托得(JohnStott)、N.T.賴特(N.T.Wright)、弗萊明·拉特利奇(FlemingRutledge)。
相關團體:
美國聖公會(TheEpiscopalChurch(USA))是美國的一個主流新教教派,在許多情況下以其神學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立場而聞名。
它目前正受到普世聖公宗其他成員教會就婚姻和性別議題的教導上「從根本上背離了信仰和教義」的指責。
北美聖公會(TheAnglicanChurchofNorthAmerica [ACNA])的發展就是爲了回應最近聖公會內部對性別議題的爭議。
路德宗(Lutheranism)
名稱:剛開始的時候,那些批評馬丁·路德的人用「路德教」("Lutheran")這個詞稱呼路德的跟隨者,這個詞帶有負面意義。
但馬丁·路德後來同意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稱謂,因爲它表明一個人在教導福音的真理。
歷史:「路德宗」這個名字來源於其創始人馬丁·路德。
他於15世紀初在德國維滕堡(Wittenberg,Germany)擔任神學教師。
他最初認爲自己從聖經中發掘的教義是羅馬天主教會內部的一種改革,後來他因爲教義而被天主教會驅逐。
墨蘭頓在德國繼續傳揚他的教義,並將其擴展到瑞典、丹麥和挪威。
路德宗在17世紀通過瑞典移民最早傳播到美國。
這裡有一篇關於路德宗神學的短文。
聚會:路德宗比其他一些新教教派更注重禮儀,牧師需要穿牧師袍,並按照規定的儀式帶領敬拜,這一規定的儀式來自總會——例如密蘇里路德宗。
聚會包括了認罪、得赦免、奉獻、佈道或講道、背誦信條(通常是《尼西亞信條》)和其他禱告。
治理:路德宗的治理形式眾多,包括主教制和會眾制。
美國的路德宗更傾向於會眾制,儘管在不同層次上又將一些權力賦予了主教團。
特點:
新教的許多特點都源於馬丁·路德所教導的教義(見前文提到的新教特點),包括唯獨因信稱義。
《協同書》(TheBookofConcord)包含了路德宗傳統的主要歷史性信條。
路德強調需要通過律法/福音的區別來讀聖經。
律法通過律法的要求和我們無法完全遵守律法的結果來責備我們,而福音則通過一個人因信接受基督的義(稱義)而得到饒恕這一應許來安慰我們。
路德和路德宗的傳統一直教導基督在主餐中的真實同在,這與羅馬天主教的「變質說」和約翰·加爾文的「屬靈同在」說都不同。
路德發展了奧古斯丁的「兩國論」。
「兩國論」認爲,上帝在地上設立了兩個國度,即屬世的和屬靈的國度。
它們由不同的原則指導,不能混淆。
民事法律指導屬世的國度,而上帝的話語指導屬靈的國度。
基督徒會發現,他們在這兩個國度都有責任。
著名人物: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墨蘭頓(PhilipMelanchthon)、菲利普·雅各·施本爾(PhilippJakobSpener)、卡爾‧巴頓(CarlBraaten)、羅伯特·詹森(RobertJenson)、羅伯特·科爾布(RobertKolb)、蒂莫西·溫格特(TimothyWengert)、哈羅德·森克貝勒(HaroldSenkbeil)
相關團體:
在美國有三個主要的路德宗團體:密蘇里路德宗(LutheranChurch–MissouriSynod,LCMS;成立於1847年);威斯康辛福音派路德宗(WisconsinEvangelicalLutheranSynod,WELS;成立於1850年);以及美國福音派路德宗(EvangelicalLutheranChurchofAmerica,ELCA,成立於1988年)。
最古老的路德宗是LCMS,它代表了神學上保守的路德宗教會。
ELCA是由美國路德宗(AmericanLutheranChurch,成立於1930年)和美利堅路德宗(LutheranChurchinAmerica,成立於1962年)合併而來。
它在神學和社會問題上代表了路德宗當中的自由派。
WELS像LCMS一樣比較保守,是美國三個主要路德宗中最小的一個。
長老會(Presbyterianism)
名稱:「長老會」一詞起源於希臘文中的「長老」(presbuteros)。
歷史:在宗教改革期間,受法國神學家約翰·加爾文(JohnCalvin)和/或蘇格蘭牧師約翰·諾克斯(JohnKnox)工作的影響,一些教會在與救贖和上帝的主權有關的特定教義上達成一致,同時也發展了不同的教會區域(長老區會)。
日內瓦是加爾文牧會的城市,從這裡流淌出兩條支流:英美長老會(Presbyterian)以遵循《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WestminsterConfessionofFaith,寫成於1640年代)而聞名,這一信仰告白總結了新教這一分支的神學特點。
歐陸改革宗(荷蘭和德國)以宣信《比利時信條》(BelgicConfession)、《海德堡教理問答》(HeidelbergCatechism)和《多特信經》(CanonsofDort)而聞名。
這裡有一篇關於長老會神學的簡短文章。
聚會:長老會的聚會往往比較正式,遵循禮儀規範,強調對神的話語的宣講。
有些教會每週都有主餐,而大多數長老會則不會。
長老會的教堂往往比英國聖公會、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教堂更加簡樸。
治理:地方教會由長老團隊(教導長老和治理長老組成)管理,他們會參加更大的長老會議(區會),區會則進一步參加總會(synod)或者大會(generalassembly)。
特點:
長老會相信基督在主餐時有屬靈的臨在,因爲在掰餅領杯時,聖靈把我們提升到基督面前。
長老會堅持加爾文主義救贖論:在自然狀態之下的人若不是因爲上帝的恩典,完全不可能靠自己歸信。
是神通過無條件的揀選,只拯救那些基督爲之而死的人,是神呼召他們,然後在護理中保護他們的信心,並以一個得改變的生活作爲信心的證據。
像我們迄今爲止所看到的所有其他宗派一樣,長老會的洗禮一般是通過灑水,他們將嬰兒洗禮視爲新約的立約標誌,類似於舊約中的割禮。
長老會的長老可以結婚,一些長老會宗派還按立女性成爲牧師。
著名人物:華腓德(B.B.Warfield)、梅晨(J.GreshamMachen)、弗農·麥基(J.VernonMcGee)、博愛思(JamesMontgomeryBoice)、史普羅(R.C.Sproul)、畢德生(EugenePeterson)、提摩太·凱勒(TimKeller)。
相關團體:
美國長老會(PresbyterianChurch(USA))是美國的一個主流新教教派,在許多情況下以其神學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立場而聞名。
美洲長老會(PresbyterianChurchofAmerica)於1973年成立,在神學上保守,與美國長老會相對。
福音長老會(EvangelicalPresbyterianChurch)成立於1981年,比美國長老會保守,但允許各堂會自由決定是否按立女性,或對靈恩運動得出不同的結論。
美國歸正會(ReformedChurchinAmerica)是加拿大和美國的一個主流教派,屬於歐陸改革宗。
衛理公會(Methodism)
名稱:「衛理公會」這個詞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個貶義詞,用來描述「聖潔會」(HolyClub)。
這一組織大約在1729年由牛津大學學生約翰·衛斯理(JohnWesley)和查爾斯·衛斯理(CharlesWesley)以及喬治·懷特腓(GeorgeWhitefield)發起。
他們用這個詞描述他們對基督徒應該如何過聖潔生活的關注。
歷史:衛理公會傳統中的幾個團體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約翰·衛斯理和他的教義。
衛斯理最初作爲牧師和宣教士參與英國國教在17世紀的美國殖民地服事。
由於牧師和普通信徒的傳福音努力,衛理公會迅速在美國殖民地得到傳播。
衛斯理在1784年任命了他的繼任者,這使得衛理公會團體成爲一個獨立於英國國教的合法團體。
衛理公會和英國國教之間的最終決裂發生在1797年,此前雙方都曾多次嘗試將這兩個團體結合在一起,但均告失敗。
這裡有一篇關於衛理公會神學的簡短文章。
聚會:雖然他們可能不遵循一種背誦各種禱文的腳本敬拜模式,但衛理公會仍然遵循一個共同的、一致的崇拜結構。
一個常見的順序包括序樂、在不同的環節中唱歌、根據某種經課讀經、會眾禱告、講道、奉獻、祝禱和器樂尾聲。
治理:衛理公會系統遵循「連結主義」(connexionalism)治理模式,教導不同層級教會團體之間連結的重要性。
衛理公會在不同層次上使用由選舉產生的平信徒和被按立牧師組成的會議來管理各個地方教會直至整個宗派的需要和關注。
特點:
美國最著名的衛理公會宗派是聯合衛理公會( UnitedMethodistChurch,又譯聯合循道會)。
他們認信福音派聯合弟兄會(EvangelicalUnitedBrethrenChurch)的《信仰告白》,以及早期基督教信條和約翰·衛斯理的主要著作作爲基礎教義。
在人的自由意志這一議題上,衛理公會教導一種阿米念主義觀點。
他們認爲,通過「先有的恩典」("prevenientgrace"),上帝向所有人類賜下恩典、修復他們因墮落而受損的意志,讓他們自由地決定接受或拒絕基督。
這樣說來,人類的選擇仍然是上帝的恩典。
衛理公會教導說,基督徒可以變得完全成熟(有時稱爲完全成聖或基督徒的完全)。
雖然基督徒在今生不會完全無罪,但他們可以在基督裡完全、致力於愛上帝和鄰舍。
著名人物:約翰和查爾斯·衛斯理兄弟、理查德·艾倫(RichardAllen)、斯坦利·瓊斯(E.StanleyJones)、阿爾伯特·奧特勒(AlbertOutler)、托馬斯·奧登(ThomasOden)、理查德·海斯(RichardHays)、喬爾·格林(JoelGreen)。
相關團體:
聯合衛理公會是美國的一個主流新教教派,於1968年從福音派聯合弟兄會(成立於1946年)與衛理公會(成立於1939年)合併後而來。
衛理公會中的保守派希望加入全球衛理公會(GlobalMethodistChurch),因爲聯合衛理公會中有許多自由派神職人員和會友正在推動該宗派脫離傳統教會關於性別的教義。
衛理公會中還有幾個非洲裔分支,均在過去由奴隸發起,包括非洲衛理公會(AfricanMethodistEpiscopalChurch,成立於1816年)、非洲衛理公會錫安教會(AfricanMethodistEpiscopalZionChurch,成立於1821年)和基督教衛理公會(ChristianMethodistEpiscopalChurch,成立於1870年)。
浸信會(Baptists)
名稱:「浸信會」這個詞來自希臘語的baptizō,意思是「浸禮」。
歷史:浸信會開始於16世紀初,是一個脫離英國國教的不從國教運動。
早期在英國出現了兩個浸信會支流:一般浸信會(GeneralBaptists)和特別浸信會(ParticularBaptists)。
前者對恩典、罪和救贖的看法更傾向於阿米念主義,後者對這些教義的理解則更傾向於加爾文主義。
由於英國國教迫害不從國教者的情形日益嚴重,浸信會基督徒開始逃離英國、前往美國殖民地,在那裡他們也受到了迫害。
隨著美國將宗教自由寫入其新形成的憲法,浸信會教會得到了長足發展,並分支出許多美國的浸信會團體。
這裡有一篇關於浸信會神學的短文。
聚會:浸信會有多種敬拜方式,但最常見的是,浸信會基督徒通過唱歌、禱告、奉獻、聽道和回應詩歌來敬拜。
浸禮一般在主日舉行,同時也可能會舉行主餐。
浸信會在舉行主餐的頻率上有內部分歧。
治理:浸信會相信基督是教會的頭,基督通過住在每個教會成員體內的聖靈指導每個地方教會。
雖然浸信會教會可以自願決定加入哪個聯會,但每個教會的獨立性都不受損害。
浸信會採用會眾治理的模式,但有些教會是由單個牧師帶領的,而有些教會則由教會成員選出的多位長老帶領。
特點:
一般來說,浸信會主張地方教會的獨立自主,每間地方教會應管理自己的事務。
浸信會反對嬰兒洗禮,認爲一個人在受洗之前必須已經認信基督(信而受洗)。
與此相關的是,浸信會強調教會成員必須是重生的基督徒,即如果教會無法確認某人爲基督徒,就不能接納他成爲成員。
早期的美國浸信會積極參與主張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因爲他們認爲真正決定跟隨基督是不能被強迫的。
著名人物:托馬斯·赫威斯(ThomasHelwys)、約翰·利蘭(JohnLeland)、約翰·吉爾(JohnGill)、安德魯·富勒(AndrewFuller)、約翰·班揚(, JohnBunyan)、威廉·凱利(WilliamCarey)、司布真(CharlesHaddonSpurgeon)、慕拉第(LottieMoon)、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卡爾·亨利(CarlF.H.Henry)、葛培理(BillyGraham)、大衛·多克瑞(DavidDockery)、蒂莫西·喬治(TimothyGeorge)、米拉德·埃里克森(MillardErickson)。
相關團體:
「浸信會基本會議」(Converge)是一個浸信會宗派,曾經被稱爲浸信會大會(BaptistGeneralConference,直到2008年),然後改名爲「全球浸信會基本會議」(ConvergeWorldwide,直到2015年)。
它的遺產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瑞典浸信會。
美南浸信會於(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 )1845年從北方浸信會(現在的美國浸信會)分裂出來,是美國最大的宗教團體之一。
它在神學和社會議題上都比較保守。
全國浸信會(TheNationalBaptistConvention)是一個非裔美國人的浸信會宗派,於1895年由三個獨立的大會合併而成。
美國浸信會(AmericanBaptistConvention)是北方浸信會(正式成立於1907年,來華宣教士一般稱之爲浸禮會)的新名稱(成立於1950年),它的歷史能夠最直接地追溯到1845年北方和南方浸信會的分裂。
浸信會合作團契(CooperativeBaptistFellowship)於1991年從比之保守的美南浸信會中分離出來。
與美南浸信會相比,它在神學和社會議題上更傾向於溫和至自由派。
自由意志浸信會(FreeWillBaptists)是浸信會中的阿米念派,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罕布什爾州的新杜倫(NewDurham)和北卡羅來納州的喬安(Chowan)等殖民地開始的浸信會。
播道會(EvangelicalFreeChurch)
名稱:「播道會」的英文是「福音派自由教會」。
「福音派」這個詞表示這個宗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代福音派的誕生,而「自由」則表明它是「自由教會」運動的一部分,「自由教會」與「國教」對立,反對政府管理教會的治理和教義。
歷史:1950年,瑞典播道會和挪威-丹麥播道會聯會合併,形成了美國播道會。
這兩個團體都是由北歐移民在19世紀80年代創立的。
聚會:播道會的禮拜儀式與浸禮會相比,更接近羅馬天主教和英國聖公會等高派教會的禮儀。
治理:播道會採用會眾制的教會治理模式。
特點:
美國播道會允許各堂會在宗派信仰告白的框架下在教義上有彼此之間的不同。
例如,他們有的牧師和堂會更傾向於加爾文主義對救贖的理解,有的則更傾向於阿民念主義對救贖的理解。
根據2018年的教義調查,美國播道會大多數教會都實行長老帶領下的會眾治理。
2019年,美國播道會從其關於末世的信仰告白中刪除了「前千禧年」(premillennial),確認它是該宗派的一個次要教義。
著名人物:戴尼斯(C.T.Dyrness)、佩德森(L.J.Pedersen)、小沃爾特·凱瑟(WalterKaiserJr.)、奧斯邦(GrantOsborne)、卡森(D.A.Carson)、弗雷德·桑德斯(FredSanders)、斯溫道(ChuckSwindoll).
相關團體:
美國播道會總部設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根據EFCA的信仰聲明,該宗派有1600個堂會。
加拿大播道會(成立於1917年)總部設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蘭利市(Langley,BritishColumbia),在加拿大各地有140多間教會。
復原運動(RestorationistMovement)
名稱:「復原主義」一詞指的是專注於恢復《新約》中所描述早期教會樣式的神學信念。
歷史:復原主義有時也被稱爲史東-坎貝爾運動( Stone-Campbellmovemen),始於第二次大覺醒,重點是要將地方教會的信仰和實踐恢復到《聖經》在新約中展現的樣式。
聚會:許多復原派教會不使用樂器,因爲《新約》中沒有提到這些樂器,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合唱(阿卡貝拉)。
然而,有些教會在敬拜時使用樂器。
每週日都有主餐。
治理:復原派教會稱自己爲「基督教會」(ChurchofChrist,CoC),每間教會都是獨立教會,由長老、執事和牧師帶領會眾。
特點:
浸禮是得救的關鍵。
新約聖經是教會敬拜的指南。
該傳統中很多人反對使用信條和信仰告白作爲教義宣告,即便他們同意基督教信仰的許多關鍵教義。
著名人物:巴頓·史東(BartonW.Stone)、亞歷山大·坎貝爾(AlexanderCampbell)、麥克斯·盧卡多(MaxLucado)、凱爾·伊德曼(KyleIdleman)。
相關團體:
基督教會/基督門徒會(TheChristianChurch[DisciplesofChrist])是這一運動中的主流教派。
內戰後,由於在崇拜中使用樂器等原因,被稱爲「基督教會」的南方會眾從基督門徒會中分裂出來。
另一個名爲基督徒會/基督的教會(ChristianChurches/ChurchesofChrist)的團體自1926年開始從基督門徒會分離,原因包括他們對基督門徒會中的自由派神學的擔憂。
與其他兩個支流相比,這一派別更多地與福音派相似(例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東南基督徒會)。
五旬宗和靈恩派傳統(PentecostalandCharismaticTraditions)
名稱:「五旬節」一詞突出了該傳統對使徒行傳第二章五旬節聖靈降臨的關注。
「靈恩派」源於希臘文charisma,意思是「恩賜」,最相關的是指聖靈的恩賜(見羅12;林前12)。
歷史:五旬節這一主題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的運動,如衛斯理的聖潔會和「更高生活」運動。
然而,被認定爲現代五旬節派開始的兩個最突出的事件是20世紀初的復興:一個是在堪薩斯州託皮卡的伯特利聖經學院(BethelBibleCollege),另一個是在洛杉磯的阿蘇薩街佈道所( AzusaStreet Mission)。
這裡有一篇關於五旬宗神學的短文。
聚會:五旬宗教會和其他教會擁有共同的聚會元素,例如歌唱、講道、洗禮、主餐和奉獻等,但這些教會可能會給說方言和解釋方言的人時間,甚至還會有預言的環節。
治理:五旬宗教會都是會眾制的。
他們可能是獨立的教會,也可能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教會聯合成立宗派(「合作團契」)。
然而,靈恩派運動則適用於所有宗派下的教會,他們的治理模式將保持不變。
特點:
五旬宗傾向於遵循衛斯理傳統,儘管有些五旬宗教會可能更多傾向於加爾文主義的救贖觀點。
由於其在全球南部(南美、非洲和亞洲)的迅速發展,五旬宗是現代社會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基督教傳統之一。
五旬宗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歸信後還有聖靈洗的教義。
一個已經重生的人應該尋求得到聖靈的洗禮才能得著大能。
五旬宗相信保羅書信中提到的所有聖靈恩賜都在繼續,包括神蹟的恩賜,如醫治和說方言。
五旬宗在神學研究上會傾向於淡化理性和傳統,而專注於聖經和經驗。
著名人物:查爾斯·福克斯·帕勒姆(CharlesFoxParham)、威廉·西摩(WilliamSeymour)、,麥艾梅(AimeeSempleMcPherson)、羅德曼·威廉姆斯(J.RodmanWilliams)、戈登·費依(GordonFee)、阿摩斯·勇(AmosYong)。
相關團體:五旬宗和靈恩派發展迅速,並能夠很快適應環境,所以在這樣一個簡短的指南中無法列出所有的團體。
下面是幾個有代表性的團體:
神召會(AssembliesofGod)是全球最大的五旬宗宗派。
基督神的教會(ChurchofGodinChrist )是五旬宗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黑人宗派。
國際聯合五旬節教會(UnitedPentecostalChurchInternational)是幾個「本體五旬宗」(OnenessPentecostal)宗派之一,拒絕傳統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教義。
靈恩派運動試圖爲上述所有宗派和教會帶來帶有五旬宗特徵的奮興。
各各他會堂運動( CalvaryChapelmovement )是由查克·史密斯(ChuckSmith)發起的一個福音派與溫和五旬宗運動。
查克·史密斯是與耶穌運動(Jesusmovement)的興起有關的幾位領導人之一。
無宗派教會(Non-DenominationalChurches)
名稱:該名稱表明這類教會與任何特定的基督教宗派都沒有關係。
歷史:在20世紀,越來越多的教會開始定位自己爲「獨立」或「無宗派」,表明自己與其他宗派沒有歷史聯繫。
聚會:無宗派教會在崇拜上往往像浸信會和播道會一樣,更傾向於低派教會,不過無宗派教會的禮儀可多可少,由各個教會自行決定。
大多數無教派教會比其他宗派更像浸信會。
治理:無宗派教會一般都是會眾制的,因爲他們不在任何宗派的權柄之下。
特點:
無宗派教會與任何宗派都沒有組織聯繫,儘管他們可能與志同道合的教會合作進行各種宣教項目。
基於第一個特點,非宗派教會的治理形式是會眾制的。
由於他們是真正的獨立教會,無宗派教會可以自由地撰寫他們的信仰告白和治理章程,不過他們的主要信仰往往是福音派和浸信會的。
著名人物:吉恩·蓋茨(GeneGetz)、託尼·埃文斯(TonyEvans)、陳恩藩(FrancisChan)。
相關團體:
聖經團契教會(FellowshipBibleChurches,由吉恩·蓋茨創立)開始是一個強調聖經教導、團契和傳福音的教會運動,認爲這些是教會的關鍵。
並非所有以此爲名的教會都與該運動有關。
譯:DeepL;校:JFX。
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QuickGuidetoChristianDenominations.
Trevin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AmericanMission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
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
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Gospel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
瓦克斯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宗派
•基督教
•差異
延伸文章資訊
- 1新教
基督新教,簡稱新教,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烏利希·慈運理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1]是基督教西方教會中天主教會以外宗派的統稱,[2][3]與 ...
- 2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一) - 路德宗、長老宗、安立甘宗 - 歸正學義網
基督教(新教)雖然宗派眾多,但究其源流,多屬路德宗、加爾文宗、聖公宗、公理宗、浸禮宗和衛斯理宗。它們的教義、組織制度和禮儀在歷史上曾成為新教之主流,且至今信徒眾多 ...
- 3基督教教派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督教教派”(或“自认为基督徒的教派”)按历史或教义相关次序排列。 基督教主要分成三大宗派,即 ... 另外,基督新教中的某些跨越多个教派的运动,在翻译到中文时也冠以什么派, ...
- 4基督教宗派速覽 - 福音聯盟
新教 · 普世聖公宗(The Anglican Communion) · 路德宗(Lutheranism) · 長老會(Presbyterianism) · 衛理公會(Methodism) · ...
- 5基督新教包括哪七大宗派? - 人人焦點
,關注本公衆號【多互動】可以關注新浪微博「羅馬大公教會」我們現在中國基督新教教徒(包括三自和家庭)用的十誡是以第一處經文出埃及記中的十誡爲基礎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