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間隔效應是什麼? - 劇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間隔效應既無法達到填鴨式學習的即時效果,也不像熬夜通宵那樣能讓你腎上腺素激增。

但透過這種方法學習卻能讓我們的記憶更長久,且記憶的效率也更高。

在 ... 首頁>Club>2021-02-2221:09 心理學中的間隔效應是什麼? 40 回覆列表 1#使用者4556332922737 學校沒有教會我們如何學習,只是教會了我們如何透過考試。

間隔效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和記憶資訊的方法,因為它與我們大腦的執行機制相一致。

下面我將詳細地為大家進行介紹。

“某種程度來說,任何感知都是“創造的行為”,任何記憶的行為都是想象的行為。

”—傑拉德·埃德爾曼《第二自然:意識之謎》 你所需的最重要的“元技能”就是關於如何學習的技能。

學習會讓你適應變化。

正如達爾文所說:“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學會如何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使我們聰明地生活,而不是更努力地生活。

這麼做可以使你自己避免變得無關緊要。

你的時間彌足珍貴,你肯定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註定要被捨棄的事情上。

學生時代的我們,每天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記憶事件、方程式、元素名稱、英語動詞、以及歷史日期。

我們在考試前一晚瘋狂地學習,恨不得在一個晚上把所有知識都填進腦袋瓜裡。

有時我們也會在手中捧著咖啡,一遍又一遍的翻看筆記,似乎這些知識會以某種方式進入我們的腦子裡。

等到考試結束,我們就會把知識忘得一乾二淨。

在正規教育之外,我們也會經常接觸大量新資訊:比如學習外語、掌握術語、學習銷售話術、演講、記住同事的名字等等。

透過死記硬背學習,一是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缺乏效率。

我們需要讓我們的記憶行為適應大腦的執行方式,別和它擰著來。

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認知限制”,然後聰明地繞過它或者利用它增強我們優勢。

這就引出了我要講的主題“間隔效應”。

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現象:如果我們能夠以多重、分散的方式學習資訊和概念,我們就能更好地記憶它們。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透過間隔重複的方式記憶幾乎任何事情這種學習方法對年齡沒有限制要求,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都適合。

對動物學習也同樣適用,哪怕像海蛞蝓這樣簡單的物種也行。

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任何學科,無論是學習藝術課程,還是學習數理課程,間隔效應都可以拿來用。

間隔效應既無法達到填鴨式學習的即時效果,也不像熬夜通宵那樣能讓你腎上腺素激增。

但透過這種方法學習卻能讓我們的記憶更長久,且記憶的效率也更高。

在《外語流利說:如何學習一門外語》這本書中,加布里爾·懷納寫道:間隔重複非常有效。

如果在四個月的時間裡,每天拿出30分鐘進行練習。

你能夠學習並記憶3600個抽認卡上的內容,且準確率在90%—95%。

這些抽認卡能教會你字母、單詞、語法甚至發音。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其中不斷出現的挑戰會讓這個過程變得非常有趣,趣味橫生。

在《心理和腦與生活》這本書中,羅恩·黑爾·埃文斯與馬蒂·黑爾·埃文斯做了進一步的探討:我們的記憶很有意思!它既能創造難以言狀的奇蹟,但也無法做到盡如人意。

我們的理想是立馬記住任何事物,只可惜我們不是計算機。

我們需要類似記憶宮殿這樣的工具修復記憶,但這種本領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所以,我們選擇了放棄,將記憶能力外包給智慧手機、雲計算和舊式的紙和筆。

有一種折中的學習方法叫做:“間隔記憶”,不但能有效地組織資訊,還能讓他們儲存在你的腦子裡,隨時等著你將他們喚起。

一、間隔效應是如何被發現的? 赫爾曼·艾賓浩斯是一位德國心理學家,其生活的時間是1850年到1909年,是定量記憶研究領域的先驅。

他是第一位發現間隔效應的人。

在德國拿到他的博士學位之後,他輾轉去了倫敦。

和許多人一樣,他的生活也被一本書永久地給改變了這本書是由實驗心理學先驅古斯塔夫·費希納寫的,其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心理物理學的組成問題。

受這本書的啟發,艾賓浩斯開始了對記憶的研究,這項研究耗盡了他一生的心血,並最終影響了我們無數人。

艾賓浩斯懷著新人的無拘無束的熱情開始了他的新研究。

他對當時人們對記憶的看法十分的不認同。

所以他儘可能地避免陷進空洞的理論中,而是儘可能地對每個議題都進行試驗。

作為試驗人員同時又是試驗唯一物件的他,面對的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他最重要的發現是學習和遺忘曲線。

下面這份圖表代表的是學習和遺忘的過程。

遺忘曲線展示了新資訊的記憶在我們大腦中的衰退過程。

其中衰退最快的時間是20分鐘時候,而在一天之後曲線趨於平緩。

有種辦法可以減緩這種遺忘的過程。

只要我們在最初接觸資訊之後,回憶和回顧這些資訊。

每隔一段時間複習一下這些資訊,能夠幫助我們記住更多的內容。

學習曲線和遺忘曲線正好相反。

它展示的是我們學習新資訊的速度。

當我們採用間隔重複法的時候,遺忘曲線發生了變化。

重複的頻率很重要。

在正常情況下,高頻的重複有助於記憶。

只需憑藉直覺,我們就能知道這點。

你能一次就記住這篇文章的內容嗎?不能!不管你有多麼專注,注意力多麼集中,或者個人能力有多強。

記憶能力來自對內容的反覆接觸。

艾賓浩斯表示:“如果我們不採取相應的行動,那麼任何內容都會逐漸失去復活的能力,或者在時間的影響下,記憶逐漸淡化”。

死記硬背並非高效的記憶策略。

由於缺乏後期的記憶錘鍊,很多硬背下來的東西會被遺忘殆盡。

即使像語言這種重要且被經常使用的東西,如果不經常使用,也會被逐漸地忘記。

還有一種可以提升記憶力的方式。

情緒的強度和注意力的集中度一樣重要。

艾賓浩斯在其著作《記憶與遺忘》中寫道: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記憶和再現依賴於注意力和興趣的強度,而這又與事物第一次出現時我們的精神狀態有關。

燒傷的孩子怕火,被打過的狗怕鞭子。

我們感興趣的人,我們可能每天都能看到,但卻很難回想起他們頭髮或者眼睛的顏色。

所以,我們似乎都對極端和引入注意的事件的觀察。

艾賓浩斯還發現了一些非常特別的事情:有些東西即使我們可能已經忘記,但潛意識卻依舊保留著這些資訊。

他把這部分藏在潛意識中的記憶稱為“記憶儲蓄”,雖然他們無法被意識有效地的檢索到,但卻能加速日後學習相同資訊的程序。

一首被用心學過的詩如果不經重複學習,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過個一年半載之後,它就會被忘的差不多了,再怎麼努力地回憶都無法使其回到意識中來,最多也只能想起一些孤立的片段。

假設這首詩又被很用心地學習一遍,儘管表面上這首詩已經被徹底忘記了,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存在於你的大腦中。

第二次的學習所需的時間更少,重複的次數也更少。

艾賓浩斯是第一個對記憶和我們為什麼會忘記進行嚴肅實驗的人,他將心理學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個分支。

他的影響可與亞里士多德相比肩。

對間隔效應的持續研究更是佐證了艾賓浩斯的發現。

二、間隔效應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讓我們先來快速複習與一下我們所知道的記憶的工作原理,因為它和我們所想的不太一樣。

記憶不是在大腦的某一具體部位發生。

記憶的形成過程需要整個大腦都參與進來。

如果你想起一本你最喜歡的書,你大腦的不同部位會對這本書的外觀、情節、你的感覺以及書的氣味等進行編碼。

記憶是由不同的組成部分構成的,其一起創造了一個邏輯體。

當你在想那本書的時候,神經網路會將先前已編碼過的形象拼接在一起。

我們的大腦和電腦不同,我們不能只對我們想記住的事情“輸入指令”。

在《Mastery》這本書中,羅伯特格林解釋說:到最後,一個完整的神經網路得以形成,使之可以記住這個單一任務,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學會騎腳踏車之後多年之後仍能夠騎腳踏車。

如果我們觀察透過重複而掌握某項技能的人的前額皮層的活動,我們會發現,在他展示自己技能的時候,他的前額皮層是靜止的。

他的大腦活動都處於較低的水平,需要更少的意識控制。

不練習的人或者不學習新技能的人永遠都不會對自己產生清醒客觀的認識。

他們覺得可以不勞而獲,從而拒絕和真實世界產生聯絡。

只有透過一次次的反覆練習,你才能在真實世界中立足,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及認識到,透過努力,自己可以完成什麼。

對於間隔效應的發生機制,尚未有明確的答案。

然而,有一些因素被認為是對此很有幫助的:遺忘和學習,以一種反直覺的方式,聯絡在一起。

當我們回顧那些幾乎又被忘記的事情時,我們的大腦會加強我們的記憶,與此同時還會新增一下新細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在紙上練習或者去教授別人(費曼方法)是最有效的複習方法——因為該過程強調了已經被忘記的內容。

重拾記憶會改變其後對資訊的編碼方式。

從根本上說,當下越難記住的東西,未來越容易想起。

最初的記憶是一種緊張的腦力勞動,但在未來一切會變得容易。

學習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對重複的資訊更加關注。

意義在於,經常看到的資訊要比只出現一兩次的資訊更為重要。

如果不考慮任何智力或者精神上的問題,我們可以每天都輕而易舉的回想起我們需要的資訊。

比如電話號,人名或者上班路線等。

可能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記住這些東西需要費不少勁,但在不斷地接觸這些資訊之後,再來回憶就變的輕而易舉了!有些研究認為“語義啟動”也是因素之一。

其意指我們將不同詞語賦予聯絡,使其更易於被想起。

舉個例子:“醫生和護士穿過醫院”要比“醫生和畫家穿過超市”更容易被記住,因為單詞醫生、護士和醫院之間是有聯絡的。

如果你被要求記住一句話“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來源”,這不是很難!如果這些單詞的順序被打亂,變成細胞來源線粒體動力是的,這就很難記了!但專家表示,從理論上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重複會讓我們更好地聯絡各種資訊。

而另外一種理論說的是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有些文章指出“並非間隔學習多麼有效,而是大多數的學習都無效”。

相比之下,間隔重複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如實的反應我們的能力。

研究人員認為,大量學習是多餘的,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興趣,所以我們記住的東西也越來越少。

高頻的間隔重複只不過是利用了我們的興趣還沒完全喪失。

每次學習都會強化神經之間的聯絡。

間隔重複記憶要比一次性記憶更節省時間,而且一次反覆看需要記憶的內容還會讓我們感覺無聊。

三、如何發揮間隔效應的優勢? 我們需要打破死記硬背的魔咒,去專注於真正有效的東西:間隔重複。

間隔重複的難處並非需要付出努力,而是需要預先計劃,做一點時間上的投資,以此構建一套系統。

但從長期而言,這麼做能夠節省記憶資訊和花在學習上面的總時間。

一個典型的間隔重複系統包括如下幾個關鍵要素:回顧資訊時間表。

典型的系統包括回顧資訊的時間間隔。

1小時,1天,每隔1天,每月,每6個月,每年。

如果回憶的內容正確,那麼就進入下一個時間層次。

如果回憶的內容不正確,那麼就應該更頻繁的進行回顧。

一個儲存和組織資訊的工具。

抽認卡或者間隔重複軟體(比如anki或者supermemo)最常見的選擇。

軟體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不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去維護,且具備內建的重複計劃。

程序衡量標準。

若包括正向的反饋系統,間隔重複系統的效果會更好。

跟蹤進度會給我們帶來控制感。

每次複習的時間長度。

如果我們練習的時間太長,我們的注意力就會減弱,我們能獲得的資訊總量就會減少。

但每次複習的時間也需要足夠長來確保足夠的專注。

所以建議是,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在下一個複習開始之前休息一會。

間隔效應是個完美的例子,它很好地詮釋了:如果我們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並以最優的方式使用大腦,我們會變得多麼高效。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心理學效應大全合集?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和光環效應分別是指什麼?心理學上的逼近效應?如何用心理學效應進行團隊管理?誰能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名牌效應?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都是什麼?心理學效應都有哪些? ∧一個國內二本大學的大三學渣,想要出國該怎麼辦?∨如何用“錢生錢兒”寫一首詩? 熱門排行 監獄法實施細則?川普為何在國內如此受歡迎?幾泡茶和幾道茶有什麼區別?進入青春期,我經常和媽媽吵架,怎麼辦?紅藕相殘的意思?你相信至死不渝,為愛不顧一切的愛情嗎?抖音網紅打卡城市和打卡地,哪些地方讓你印象深刻?七年級古詩是表達作者怎樣思鄉之情?廢活性炭應急措施?國內最大的嬰兒出生體重是多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