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睡眠質量軟體是用什麼演算法來計算睡眠質量的?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Sleep Cycle等軟體可以通過陀螺儀來監測翻身次數,加上睡眠時間,給出一個睡眠質量。

這個計算是如何實現的?合理嗎?本題已加入圓桌? 睡個好覺吧,更多「睡... 標籤:睡眠睡眠質量 監測睡眠質量軟體是用什麼演算法來計算睡眠質量的? 12-03 SleepCycle等軟體可以通過陀螺儀來監測翻身次數,加上睡眠時間,給出一個睡眠質量。

這個計算是如何實現的?合理嗎?本題已加入圓桌?睡個好覺吧,更多「睡眠」「失眠」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04/03/2015Update感謝知乎日報團隊收錄了這篇答案,針對大家的評論和問題做一點update.第一,quote一個評論 「像手環等檢測軟體可以輔助檢查的,雖然準確性不夠,但是還是可以參考的。

像作者這樣只信金標準的,完全是教科書式的思維。

」 沒錯,對於健康的,沒有睡眠失調的成年人,睡眠檢測軟體可以作為一個大致的,睡眠時間的參考,因為它可以比較準確的檢測「睡眠-清醒」的狀態。

但是,對於睡眠失調的人群來說,使用睡眠檢測軟體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這種情況,請諮詢專業醫生。

再附兩個小案例,看看某設備到底有多准。

2011年的時候,WestVirginia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做了一次針對成年人的實驗,使用了PSG和某品牌手環,結果是:手環給出的睡眠時間,比PSG,所謂金標準給出的,長了67分鐘。

2013年的時候,另外一組實驗人員,利用升級版的該品牌手環,針對兒童進行了實驗,結果是:手環給出的睡眠時間,比PSG,短了109分鐘。

正常人的睡眠時間,7小時左右。

短了109分鐘,意味著什麼?第二,關於智能叫醒糾正一個誤區--智能叫醒並不需要準確的判斷睡眠階段,很多時候,只需要「睡眠」-「清醒」兩種情況的界定就夠了。

睡眠的階段分很多種。

依據美國睡眠協會現行的定義,分為四個階段。

非快速眼動睡眠(N1,N2,N3)和,快速眼動睡眠。

睡眠檢測軟體,無法準確的告訴你,你在何時出於N1睡眠,在何時處於N2。

但是他相對準確的判斷「睡眠-清醒」的關係。

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可以在你睡的相對不死的時候叫醒你。

如圖 紅圈圈出來的位置,就是一般智能叫醒叫醒你的位置。

如果你連續幾周睡眠規律,同一時間起床,在智能叫醒的區間里,你很可能是醒著的,或者半醒,或者不想起,俗稱賴床.【一直用這種app的人,可能知道。

只要保持身體不動,就能在鬧鐘允許的範圍內多賴一會兒床...要是鬧錶可以識別腦電圖數據,醒了就得起,世界上就沒有賴床了,多美好。

】第三,某些手環準不準?我是不是被坑了?Sorry,這個因人而異。

每個產品演算法都不太一樣..不過還是內句話,如果您是個睡眠正常且健康的成年人,使用這種軟體可以幫助您統計睡眠時間,更好的了解自己。

各個公司針對加速度感測器的數據。

處理的方式不一樣,人和人也不一樣,很難獲得準確的數據。

如果想知道真正準確的數據,歡迎光臨周邊的睡眠實驗室做志願者呦..第四,技術有沒有提高的可能性?大大的有。

現階段睡眠監測設備主要偵測運動,如果同時參考其他的感測器比如心跳,比如皮膚電流,可能會獲得更精確的數據,Reference:Imagecredit:RazerM(viaWikimediaCommons),-----------------------------------------------回答分割線-----------------------------謝@雄億琳邀。

三句話的解釋: 睡眠監測軟體,利用加速感測器,採集睡眠過程中特殊頻率的移動,經過不同演算法,得出睡眠質量結果。

一般來說,對於健康的成年人,針對「睡眠」-「清醒」這兩個狀態的檢測,睡眠檢測軟體得出的結果相對準確,但是對於睡眠失調的人來說,準確度並不高。

目前的技術,無法準確判斷睡眠階段(深度睡眠,快速眼動睡眠等) --------------------------------知識補充線------------------------------當今,睡眠監測的金標準,是PSG(多導睡眠描記法),類似這樣: 多導睡眠描記法主要記錄三種活動 腦電波活動EEG 眼前後電位差EOG 肌電圖EMG 常見的睡眠監測軟體/設備是什麼樣的呢?是這樣: 是這樣: 他們檢測什麼呢?特定頻率的運動市面上常見的睡眠監測軟體/設備,主要依靠加速感測器,識別0.25到3HZ的運動(3HZ等於一秒鐘三下。

人體的自主運動很少超過3HZ,抖腿黨不屬於人類恩...寒冷時的發抖經常會超過5HZ)。

後續的演算法各家都不太一樣,從簡單的閾值法,到各種高大上的統計學方法,得出最終結果。

可以看到,PSG這個金標準里,測量的都是神經層面的活動,並非加速器能測量的運動。

對此,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 Consumersshouldnotexpectthatthesedeviceswillbeabletodistinguishbetweensleepstagesbecausethesedevicesrelyonmovements,whereassleepstagesaredefinedprimarilybybrainactivity.消費者並不應該指望這些睡眠監測設備能準確的區分睡眠階段,因為睡眠監測設備檢測的是運動,而睡眠階段則是靠腦活動區分的。

換句話說:如果睡眠檢測軟體/設備,斬釘截鐵的把你的睡眠分成了幾個階段,那這個App可能真的不準。

神經層面上的活動(例如PSG檢測的腦電波),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肌肉層面的活動(監測軟體監測的運動數據),但是反之並不成立。

例如,肥沃的土地收成高,但是收成高並不意味著土地肥沃,或許只是人家轉了個基因。

反映到睡眠監測軟體/設備層面,還有很多不利因素。

不同品牌/批次手機,感測器敏感度不同 手機/監測設備放置位置不能精確統一 睡眠姿勢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胳膊壓在手機上.....) 所以綜上,回到三句話的答案 睡眠監測軟體,利用加速感測器,採集睡眠過程中特殊頻率的移動,經過不同演算法,得出睡眠質量結果。

一般來說,對於健康的成年人,針對「睡眠」-「清醒」這兩個狀態的檢測,睡眠檢測軟體得出的結果相對準確,但是對於睡眠失調的人來說,準確度並不高。

目前的技術,無法準確判斷睡眠階段(深度睡眠,快速眼動睡眠等)。

待更更具體的演算法,和應用詳見:(第一篇雖然老,但是很全面,很詳細的解釋了題主的大部分問題)Reference: Ancoli-IsraelS,ColeR,AlessiCetal.Theroleofactigraphyinthestudyofsleepandcircadianrhythms.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ReviewPaper.SLEEP2003;26(3):342-92. L.deSouza,A.A.Benedito,M.L.Nogueira,D.Poyares,S.Tufik,H.M.CalilFurthervalidationofactigraphyforsleepstudiesSleep,26(2003),pp.81–85 G.Jean-Louis,D.F.Kripke,W.J.Mason,J.A.Elliott,S.D.YoungstedtSleepestimationfromwristmovementquantifiedbydifferentactigraphicmodalitiesJNeurosciMethods,105(2001),pp.185–191 C.A.Kushida,A.Chang,C.Gadkary,C.Guilleminault,O.Carrillo,W.C.DementComparisonofactigraphic,polysomnographic,andsubjectiveassessmentofsleepparametersinsleep-disorderedpatientsSleepMed,2(2001),pp.389–396 Jean-LouisG,KripkeDF,ColeRJ,AssmusJD,LangerRD.Sleepdetectionwithanaccelerometheractigraph:comparisonswithpolysomnography.PhysiolBehav2001;72:21-28.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最近剛開始用sleepcycle,它的分數似乎挺準的:分數高的時候一般自己也是感覺睡得比較好。

但又並不是完全符合——有一天晚上自己感覺睡得很好但是醒來分數只有不到70%。

SleepCycle等軟體可以通過陀螺儀來監測翻身次數,加上睡眠時間,給出一個睡眠質量。

這個計算是如何實現的? 現在也可以用麥克風記錄運動的聲音了,原理一樣。

先看官方的回答: SleepCycle的睡眠質量受兩個因素影響: 睡眠時間 運動頻率 簡單來說,你睡得越久、動得越少,睡眠質量分數就越高。

睡眠質量會在剛開始用SleepCycle的前幾晚進行校正,此後會越來越準確。

我們正在研究下一個版本的睡眠質量,未來計劃包含的因素包括在半夜睡醒,深度睡眠佔比,以及睡眠周期的數量等。

來源:HowisSleepQualitycalculated?這是一個典型的監督學習問題:人自我感覺的睡眠質量作為真值(groundtruth),目標是用睡眠時採集的數據來預測主觀睡眠質量。

這個演算法現在只給出了大致思路,參數並沒有公開,可以理解的製作者很可能也不會公開。

如果人的自我感覺是真值的話,何必要機器去學習預測呢?這個定義有什麼意義么? 我的理解是sleepcycle這樣的軟體實際上代替我們自己用睡眠日記可以進行的研究:生活中的哪些因素影響我的睡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記錄每天的特徵(天氣、運動量、咖啡和酒的飲用、等等),和睡眠質量,然後統計哪些因素可以預測睡眠質量。

睡眠記錄軟體恰恰實現這個功能,除了主觀睡眠質量(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可以選擇每天早上醒來時輸入「起床時的心情」:作為監督信號訓練/調整睡眠質量演算法的參數)。

這一研究的目的是幫助用戶理解哪些因素有可能改進睡眠質量:最直接的,是否每天走路更多會睡得更好?或者喝酒是否明顯改進/損害了睡眠質量?周末會睡得比較好嗎? 得到的分數合理嗎? 當然用軟體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環境因素方面,只能記錄軟體能夠得到的少量信息,而每天影響睡眠的因素非常多;在睡眠檢測本身方面,手機能夠採集的數據同樣有限(見@Llenlleawg的回答)。

軟體能夠得到的用戶反饋也不是0-100分的量表,所以演算法的骨架可能只是基於製作者有限的調研,或者乾脆靠猜。

在這些前提下,軟體算出的分數只有微弱的參考和娛樂意義。

記錄大致睡眠時間仍然是它的主要功能。

睡眠質量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變數,問題中的睡眠質量可以看成睡眠時長和睡眠深度(通過身體活動估測)加權後的總分。

測量客觀睡眠時長的方法現在主要有兩種:1.PSG(多導睡眠圖,主要利用其中的腦電信號,有時也要輔以心電,肌電,體位,體表溫,聲音甚至視頻監控等來判斷睡眠/覺醒)。

然而PSG測量無法由被試自己完成,所以更多被用於臨床上診斷睡眠障礙(睡眠呼吸暫停,發作性睡病,睡眠腿動征等)。

對於慢性失眠的診斷,因為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一般至少連續7天)睡眠記錄,PSG的可行性也比較低。

2.WristActigraphy(腕式活動記錄儀,佩戴在非慣用手手腕的加速度計,由於人在入睡後上肢活動明顯減少而被利用起來的技術)。

Actigraphy僅通過人體活動產生的加速度來判斷睡眠/覺醒,優點是無干擾(PSG需要貼很多電極,綁設備),測量時間長(連續30天以上),數據分析簡單。

缺點是對於一些睡眠障礙患者(尤其是睡眠腿動征,RBD)的睡眠/覺醒測量和PSG相比,準確性有爭議(測量sleeparchitecture非加速度計力所能及,因此不算做缺點)。

在健康人群和慢性失眠患者中,關於Actigraphy對比PSG測量睡眠/覺醒的驗證實驗已經有很多,比如參考文獻里的:Marinoetal.2013Sleep和Lichsteinetal.,2006Sleep.大多數驗證實驗對actigraphy分辨睡眠/覺醒的準確性持肯定態度,不過一些參數,如入睡時長(SOL)等結果和PSG一致性低。

監測睡眠的手環設備以及手機app均是actigraphy的衍生產物,即基於加速度測量實現對睡眠/覺醒的判斷,當然也有手環可以採集心率(光電感測器),至於這些產品的睡眠/覺醒演算法中是否加入了心率參數就不得而知了。

最關鍵的即加速度計的採樣閾值(和睡眠/覺醒活動範圍直接相關的加速度,閾值內的加速度記為0,否則為1),採樣頻率(某時段內記多少次0或1)。

演算法大致分兩類:1.根據某時段中閾值內的加速度數量建立的公式,如:其中S是用於判斷睡眠/覺醒的參數,Q是標準量(根據不同設備而定),E是某時段被記錄的加速度數量,X是E的加權係數,下標數字0為本測量時段(一般為30s或60s),-1為上一測量時段,1為下一測量時段,以此類推。

2.根據之前實驗中actigraphy和PSG數據對比擬合出的公式,如:SS=1.687+0.003*[s]?0.034*[mean]?0.419*[nat]+0.007*[sd]?0.127*[ln](L?tj?nenetal.,2003)其中SS是用於判斷睡眠/覺醒的參數;s是測量時段內記錄的活動數量;mean是測量時段及其前後各N個時段的平均活動數量;nat是測量時段及其前後各X個時段中,活動數量高於10的時段數量;sd是測量時段及其前後各Y個時段活動數量的標準差;ln是測量時段活動數量的自然對數。

兩種公式都普遍被運用在actigraphy睡眠測量中,對於不同設備和目標人群最近幾年也不斷有改進的演算法出現。

關於市面上的非醫用可穿戴設備,我相信是運用了以上兩類演算法中的某幾種公式,可以從加速度計的參數做一些推斷。

至於利用手機內加速度計的app,由於測量位置不同,基本上是通過一個方向的加速度來推算睡眠,所以準確度一定不會有手環高,雖然兩者演算法應該差別不大。

關於這些產品測量睡眠的validation,肯定會陸續有paper出來,在公衛或流行病學研究上這東西是有很大價值的,畢竟成本比醫用actigraphy低太多了,在此希望此類產品支持導出rawdata:)。

另外如之前回答所提,加速度計是不能測量睡眠階段(深度)的,如果產品不能採集睡眠時的心率、體溫等參數,所謂的深度睡眠不太具有參考價值。

不過,通過身體活動,體表溫度,心率和HRV,呼吸節律,以及血壓(PTT技術)來實現無干擾測量睡眠階段的可穿戴設備確實已經有了,但還需要大量的驗證實驗和演算法改進,以達到臨床監測的要求。

參考文獻:MartinJL,HakimAD.Wristactigraphy.Chest.2011Jun;139(6):1514-27.MarinoM,LiY,RueschmanMN,WinkelmanJW,EllenbogenJM,SoletJM,DulinH,BerkmanLF,BuxtonOM.Measuringsleep:accuracy,sensitivity,andspecificityofwristactigraphycomparedtopolysomnography.Sleep.2013Nov1;36(11):1747-55.LichsteinKL,StoneKC,DonaldsonJ,NauSD,SoeffingJP,MurrayD,LesterKW,AguillardRN.Actigraphyvalidationwithinsomnia.Sleep.2006Feb;29(2):232-9.TilmanneJ,UrbainJ,KothareMV,WouwerAV,KothareSV.Algorithmsforsleep-wakeidentificationusingactigraphy:acomparativestudyandnewresults.JSleepRes.2009Mar;18(1):85-98.PaquetJ,KawinskaA,CarrierJ.Wakedetectioncapacityofactigraphyduringsleep.Sleep.2007Oct;30(10):1362-9.L?tj?nenJ,KorhonenI,HirvonenK,EskelinenS,Myllym?kiM,PartinenM.Automaticsleep-wakeandnapanalysiswithanewwristwornonlineactivitymonitoringdevicevivagoWristCare.Sleep.2003Feb1;26(1):86-90. 老實坐著開了一上午的會被小米手環強行深睡眠:) 啥好本科畢設是做了一個睡眠分析的安卓APP,可以胡說兩句。

要知道睡眠粗略的分是分3種狀態,深,淺,rem。

當時學校實驗室有個智能床墊(據說是在香港買的,價值10多萬),晚上在那個上面睡覺可以監測你的體動,呼吸,心率等等一大堆特徵數據。

然後根據這些特徵數據去發現規則。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判斷。

然後在手機或者移動設備上有各種各樣的感測器(精讀夠但是準度就呵呵了),採集你睡眠的各項數據進行判斷。

(簡單理解為一個二叉樹)。

其實這裡面最難的就是從歷史數據中去發現規律。

簡單的方差,標準差,難一點的信息熵,更進一步的各種導圖(那我就完全抓瞎了)。

再更進一步,睡眠狀態的轉移是有規律可尋的,這個就可以用和有限狀態機的模型去解釋。

通過這個結果可以對之前的結果做一個修正。

這就要考慮硬體的準確性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來確定個形象因子。

總得來說,可操作性有,但更可行的明顯是智能床墊降價(大霧) 玄學 除非戴著腦電帽睡覺,否則都不準確 看電影裡邊講的需要檢測腦電波吧 在醫院做過呼吸睡眠檢測么?數數身上多少電極線頭和鼻孔插管就知道這些APP準不準了 前來回答,樂心手環,明明昨晚凌晨之後睡的好吧! 看到你們黑猴米我來給weloop打個廣告,滑稽滑稽 這是一開始的頁面 這個,點開始就可以記錄了,左上角是鬧鐘 這個是設置,這裡面有個常見問題,不懂的裡面都有 螢火蟲睡眠我覺得還是可以的,用了兩天,挺準的0.0也是通過翻身頻率算的給泥們看看我昨天晚上的記錄q.q不過我知道我睡得晚 我在用蝸牛睡眠,感覺好好玩,原來真的有晚上說夢話,然後自己重複聽了半天,也沒聽懂自己說的什麼~ 誤入歧途 剛好最近在接觸一款關於睡眠深度的枕芯,所以當看到樓主的回答的時候忍不住來說兩句。

事實睡眠檢測的標準不僅僅是,PSG(多導睡眠描記法)所以答主以為,只拿目前的睡眠檢測設備/軟體與PSG不一致,就得出其無法準確判斷睡眠階段(深度睡眠,快速眼動睡眠等)是不嚴密的觀點。

目前比較被認可的睡眠的概念是:可以被一定的知覺刺激覺醒的無意識形態叫做睡眠,睡眠和不能被知覺刺激覺醒的麻醉是有區別的。

一個全面的睡眠檢測包括以下六項:①氧氣飽和②呼吸呼吸率、空氣量、打呼嚕CO2量、食道壓力③心臟血管系統脈搏數、血壓④睡眠階段腦波檢測、活動度檢測⑤身體位置檢測 ⑥其他(體移)實際,採用足夠精密的收集器(比如聲波收集器)加上基於龐大(6.5W人)的波段對得出的資料庫來分析哪些波段是哪種睡眠深度,是足夠準確的,而且更具有實踐意義。

比如這個 因為所接觸的產品沒有量產,所以暫時不便透露具體是採集哪些方面的數據來分析睡眠深度的,只是針對答主的第三點提出自己觀點:目前的技術,並非無法準確判斷睡眠階段。

我是來吐槽小米手環的,先是用了20min準備入睡,直接來了個30min的深度睡眠,接著是80min的淺度睡眠,又來20min的深度睡眠,然後是長達160min的淺度睡眠,再來15min的深度睡眠,再25min的淺睡眠後被叫醒。

我是堅決不會承認我的睡眠比較非人類的,所以只能說是小米的監控效果非人類了。

推薦閱讀: TAG:睡眠|睡眠質量|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