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前五卷心得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資治通鑑》前五卷心得. 2020-12-09 詠卿先生. 截至目前,推送的這些文章,我自己的思想感悟少,原文和白話文譯文占據了大部分篇幅。

這是接下來要重點做出改進的。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讀《資治通鑑》前五卷心得 2020-12-09詠卿先生 截至目前,推送的這些文章,我自己的思想感悟少,原文和白話文譯文占據了大部分篇幅。

這是接下來要重點做出改進的。

原本打算一周讀一卷,寫一篇筆記。

實際操作起來耗時甚多,所以改爲兩周一卷,每周一篇筆記。

除非面臨大考等其他特別緊急的事情,本欄目會暫停更新1周~1個月,其餘時間都是按計劃執行。

接下來要加以改進的:1.結合自身實踐生活,寫下自己對文章內容和人物有關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2.文字儘可能有趣一些,與書中人物做朋友,或調侃、或嬉笑怒罵,都可以。

不必忌諱、不必畏首畏尾。

儘量是真性情的體現,說錯也沒有關係。

3.在每篇文章的末尾,摘錄值得銘記的名言佳句,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一邊讀寫,一邊改進、修正,相信會越來越好的!前五卷經典名句摘錄於此,請慢慢品享。

01《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一上篇》(點擊可跳轉)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貴以臨賤,賤以承貴。

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

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

《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

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02《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一下篇》(點擊可跳轉)君仁則臣直。

君明樂官,不明樂音。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03《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二(上)》(點擊可跳轉)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國保於民,民保於信。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爲國者不欺其民,善爲家者不欺其親。

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04《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二(下)》(點擊可跳轉)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此皆利之大者也。

唯仁者爲知仁義之爲利,不仁者不知也。

《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05《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三(上)》(點擊可跳轉)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06《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三(下)》(點擊可跳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家聽於親,國聽於君。

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07《品·鑒|《資治通鑑》卷第四(上)》(點擊可跳轉)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不顧其害,難必不久矣。

毋變而度,毋易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夫道,善用之則百里之地可以獨立,不善用之則楚六千里而爲讎人役。

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

國者,天下之利勢也。

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

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爲也。

以國濟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

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具與。

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

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08《品·鑒|《資治通鑑》卷第四(下)》(點擊可跳轉)修禮者王,爲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09《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五(上)》(點擊可跳轉)趙奢曰:「君於趙爲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爲貴戚,豈輕於天下邪!」道遠險狹,譬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

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10《品·鑒|《資治通鑑》卷第五(下)》(點擊可跳轉)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焉相樂也,自以爲安矣。

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

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END- 相關焦點 書評丨爲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這部「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清代學者王鳴盛語),毛澤東主席曾經十七次批註。

全書294卷,300多萬字,歷經19年編輯完成,所記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前後共1362年。

司馬光,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一部氣勢恢宏的《資治通鑑》亦在他的主持下誕生。

怎麼讀懂資治通鑑?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最近在讀《資治通鑑》,說說我的心得。

一、先讀白話版,或者文白對照版,了解其大致內容,然後再琢磨原著。

《資治通鑑》成書於北宋年間,現代人閱讀有不少的文字障礙。

身邊有不少人想看《資治通鑑》,開始勁頭都很大,但能長期堅持下去的還真不多。

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鑑不錯,建議先從它入手。

首先版本對原著進行了精確地翻譯(大致差不多)對了解大概內容有益,內容較多,看一遍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其次作者對某些事件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就算是不認可觀點,也可擴大視野。

史學家張大可分享《資治通鑑》和《史記》兩司馬文史名著研究心得 2019年8月14日,商務印書館主題爲「兩司馬文史名著」的主題活動亮相2019上海書展,著名史學家張大可先生向讀者分享了他對《資治通鑑》和《史記》的研究心得。

2019年5月,張大可先生與商務印書館合作推出白話本《資治通鑑》,全新的文白對照本《史記》也將發售。

這兩套書對以往一些版本的訛誤進行了糾正,語言上以白話直譯爲主,輔以意譯或串譯,力求信、達、雅,行文簡潔明快,是人人都能讀懂的版本。

考慮到讀者在閱讀中可能會有困惑之處,張先生用「導讀」、「大事提要」和卷後「點評」的形式與讀者分享了研究心得。

大秦帝國的崛起——讀《資治通鑑》第二卷 《資治通鑑》第二卷(前368年——前321年)1.一通混戰,戰國七雄形勢形成,爲了便於說明,這一卷中的戰爭,簡單的用圖表表示:「3.商鞅初在魏時,在魏相公叔痤門下,公叔痤知其賢能,死前把他推薦給魏王,魏王不聽,公叔痤又諫言魏王,如不能用商鞅,即殺了他。

事後,公叔痤又將他對魏王的建議告訴了商鞅,勸商鞅逃離。

兩邊都討好,總覺得這個公叔痤有沽名釣譽之嫌,」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讀通鑑論》:讀《資治通鑑》的最佳參考書 爲此,宋朝神宗年間大學士司馬光編撰了被稱爲「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王鳴盛語)的《資治通鑑》。

這部名著自問世以後即受到上自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墨客的重視與追捧。

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就是其閱讀《資治通鑑》的筆記。

王夫之(晚年別稱「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讀《資治通鑑》知興替 ,尤其是《資治通鑑》,讀它可以知興亡更替。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讀《資治通鑑》知興替于敏說:「讀書不在多,而要抓住精髓,不被書所累。

讀書,如同做學問,要厚積薄發,初讀的時候越讀越厚,養成習慣,透過表面看實質,就會越讀越薄。

一般讀書要由薄到厚知道骨頭熟悉肉,了解知識的廣泛是必要的;把書由厚到薄,透過字面提煉出精華,則需要下一點功夫。

我雖然從事的是物理研究,但喜歡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資治通鑑》爲何無可替代 《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讀史明智,「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赤子之心淋漓盡致。

如果說《史記》展現了道家的自由與灑脫,那麼《通鑑》則體現了儒家的使命和責任。

鑑於《資治通鑑》用294卷的篇幅,記載了戰國之趙宋建立前1362年的歷史(若加上倒敘則超過1400年),涵蓋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內容。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資治通鑑》的古籍本機緣巧合,得到一本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卷三,內容是「黃老之治」和「開疆拓土」這兩大部分。

對於既想看《資治通鑑》又沒有信心一下子啃完古籍全本的,建議可以先從白話版的《資治通鑑》先看起來,等到已經整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再酌情入手原文言版本更爲科學合理一些。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樣讀《資治通鑑》 以這樣的知識儲備,驟然閱讀「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的《資治通鑑》,所獲得的印象,難免支離破碎,從而令人無法卒讀。

前已述及,司馬光《資治通鑑》載述的史事,是以政治和軍事活動爲主脈,而《通鑑紀事本末》摘取的就是這條主脈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而讀過《通鑑紀事本末》,就能使讀者對《資治通鑑》的主體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腦子裡先有一條比較實在的脈絡,這樣才便於大家按照司馬光所排定的時間次序,漸次展開那一段段過去的歷史,順序走入那一段段過去的歷史。

張國剛|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

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鑒」,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

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 《姜鵬品讀:帝王教科書》出版 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發達,留存的典籍浩如煙海,要挑出其中最精粹、最值得讀的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

流傳到今天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

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

現代人爲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而《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漢代的司馬遷和宋代的司馬光,他們分別編纂了《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巨著。

爲什麼說《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性? 張國剛|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

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鑒」,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

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 毛澤東爲何將《資治通鑑》讀了十七遍? 毛澤東的藏書中,既有《資治通鑑》的線裝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這個點校本。

這兩種不同版本的同一史書里,都留有他圈點批畫的筆跡和記號。

《資治通鑑》這部編年體通史,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 司馬光花十九年修《資治通鑑》,熊逸一天一句讀《資治通鑑》 讀蘇東坡,不得不提到王安石變法,而談到王安石變化又無法避開他的對手司馬光。

最近熊逸在得到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天一句。

這個和讀《論語》一樣的,基本篇篇都需要仔細查證,否則「揖禮」、「孝悌」、「樂」皆可能讀錯,把「君子不器」理解成君子不成器。

我想,拿起《資治通鑑》的人,也會有類似的感悟。

這開篇的第一句話拆解開來,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司馬光:以一生精力成《資治通鑑》,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 司馬光和他的《資治通鑑》也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生活於北宋年間,《資治通鑑》是他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爲了編撰這部史學巨著,司馬光前前後後總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宋英宗在位時,司馬光就開始編撰《資治通鑑》。

編撰完前八卷後,他將自己的成果呈給英宗看。

爲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

同時,也希冀著能寫點東西,做點筆記,讓自己去主動思考和發掘一些自己不曾了解的東西,在枯燥中追求更多的樂趣。

那麼,《資治通鑑》爲什麼值得一看? 文化名人故事: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十一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投機取巧,認爲只要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事事皆知,但我認爲這是不合理的。

」祖父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

於是,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規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

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爲方便後面的敘述,就叫她阿敏吧)後來先生告訴我,那位女士上學的時候就是他們班上的學霸,非常喜歡讀《資治通鑑》。

碩士畢業後任職於國內某知名企業研發工程師。

後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突然辭職,考入了某211高校做教師,據說是爲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

先生最後感嘆一句: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資治通鑑》:帝王讀它看清天下,君子讀它處世安身 然而就在這座「獨樂園」里,這位老人司馬光冒著15個年頭的寒冬酷暑,「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完成了名聞天下的《資治通鑑》。

內容龐大,或許只有重度歷史愛好者,才能耐下心品讀。

《課間十分鐘》劇照然而周萌老師對《資治通鑑》有另外一番的解讀。

「《資治通鑑》是本帝王之書,但它的落腳點不是教導權術陰謀,而是以君子人格爲導向,培養國家管理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