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國軍來台,京劇劇團也隨之而來。由於京劇的藝術發展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京劇形成 京劇流派 京劇戲類 表演特點 深耕臺灣 ... 一段時間以「培育人才」為主要工作,但在藝術上卻僅止於「延續傳統」,因此京劇的呈現方式完全沒有隨著時代的改變 ...
京劇從清朝傳入台灣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京劇在台灣的發展,則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由於地緣及交通方便的因素,上海京班經常赴台演出,成為台灣商業劇場的娛樂主流,而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禁止戲曲的演出,至中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展開,大量的國軍來台,京劇劇團也隨之而來。
由於京劇的藝術發展精緻與細膩,成為其他劇種仿效、學習的對象,對台灣北管戲、歌仔戲、甚至客家戲的發展亦影響深遠。
對於京劇在台灣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分成四期來介紹:
一、奠基期(1950年代)
台灣京劇基礎的奠定,可以從四個層面加以考察:
(一)雖然早期來台的京劇班頗受歡迎,但若就演出時間之長與藝術水準之整齊而言,顧正秋的「顧劇團」仍應是一致公認的「京劇在台奠基者」。
顧劇團於民國三十七(1948)年底來台做一個月的演出,但因觀眾反應熱烈而臨時延長檔期,全團留在台灣。
由於顧正秋曾拜梅蘭芳為師,同時也得到張君秋、黃桂秋等名師親授。
因此顧女士以「流派傳人」的身分定居於台,對於台灣京劇的正宗香火延續意義有正面的作用。
顧女士雖然師承有自,但其唱腔卻不拘泥於傳統,能融會諸家所長以自身特色為依歸,後來形成台灣京劇自身的特質。
劇團解散後,重要團員大部分轉投軍中劇隊,成為台灣京劇重要演員、琴師及鼓師,有些還肩負起教學的責任。
名角顧正秋影響了京劇在台發展
(二)也有一些以個人身分來台的京劇表演家,但來台後並未加入軍中劇隊,只以個人身分偶爾演出;或是加入劇隊時間甚短,隨即轉入教學,雖然演出時間不常、不密集,但他們的藝術幾乎已在台灣立下典範作用,少數幾場演出的錄音至今仍經常在廣播電台播放。
一九九五年,海光、大鵬、陸光三軍劇團正式走入歷史。
(三)軍中劇團是經由高級將領的推動而逐步成立的,早期曾有「虎嘯」、「飛虎」、「正義」等十餘個組織,雖然人力財力均不足,規模尚未完備,但在「大鵬(三十九年、1950)」、「海光(四十三年、1954)」、「陸光(四十七年、1958)」相繼成立後,制度趨於穩定,編制步入正軌,幾乎網羅了當時在台的大部分名伶,開啟了軍中劇團繁盛的契機,為台灣京劇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四)由王振祖先生私人創辦的「復興劇校」,起始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雖然還在訓練階段,演出才剛開始,但對於台灣京劇的人才培育影響深遠。
復興劇校培育不少京劇人才
二、發展全盛期(1960、1970年代)
這一段時期主要展現在「軍中劇團」名角如雲、演出頻繁,以及「復興劇校」和「軍中小班」的人才培育。
由於軍中劇隊聲勢浩大、陣容堅強,幾乎網羅了在台的大部分名伶。
後來在台灣培育出來的新人和大陸來台的資深藝人常期同台合作,共同為台灣京劇舞台開啟嶄新的一頁。
軍中劇隊的主要工作除了勞軍外,更透過定期公演向社會大眾密集展示劇藝成果,社會影響力不可忽視。
三、創新轉型期(1980年代)
由於京劇從大陸來台這一段時間以「培育人才」為主要工作,但在藝術上卻僅止於「延續傳統」,因此京劇的呈現方式完全沒有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加快步調節奏,劇情內容也都仍以教忠教孝為主題,因此觀眾仍以原有的愛好者為主,始終無法開闢年輕族群,代表京劇必須面臨創新轉型。
創新轉型主要以民間劇團「雅音小集」與「當代傳奇」為主。
(一)由郭小莊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成立的「雅音小集」,開啟了京劇轉型之契機,於台灣首開「引進導演觀念、聘請專業劇場工作者設計舞台、國樂團與京劇文武場合作」之風氣。
不僅直接影響同時其軍中劇隊的演出風格,對於其他劇種(如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的製作方向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深入校園示範解說主動出擊以推廣京劇的作法,不僅確立了往後各劇團的宣傳方式,更預示了「傳媒、行銷」時代的來臨。
「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
(二)由吳興國、林秀偉夫婦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創立的「當代傳奇」,在「雅音小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京劇「蛻變」之議題。
由「慾望城國」到「樓蘭女」到「奧斯提亞」,京劇的表演城市越來越少,頗具「古典與現代的融合混血」的創意。
同時,京劇和現代戲劇界的接觸,也已有外在形式(如舞台包裝)深入內化到實質內涵(如劇本及表演體系)的趨勢。
「當代傳奇」創辦人吳興國
在「雅音小集」與「當代傳奇」的帶動下,1980年代相繼成立了幾個民間劇團。
上述這些私人劇團對京劇界主力「軍中劇團」的影響更是深遠,1980年代開始,由於許多軍中劇團演員參與「雅音小集」與「當代傳奇」的演出,在加上文建會連續多屆以「傳統與創新」為文藝活動之主題,引發創新風潮,軍中劇隊演員亦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流派藝術,紛紛走入校園、社會,或參與現代劇場的活動,明顯的在戲曲的編、演風格上去改變突破。
「 雅音小集」在戲曲中融入現代舞並在服裝中創新
「當代傳奇」在戲曲編、演風格與傳統京劇有很大不同
四、「大陸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1990年代)
解嚴之後,民國八十一年(1992)起大陸藝術團體相繼來台演出,兩岸交流頻繁,掀起了一陣大陸熱。
在此風潮下,對台灣京劇界明顯的影響,分別是:
兩岸交流帶動京劇新的發展
(一)由於大陸流派宗師的後人或弟子相繼來台演出,傳統的「流派藝術」的美感經驗受到觀眾重視,傳統劇本的抒情審美趣味也重新獲得評價。
「國立國光劇團」即和大陸劇團密切合作,演出風格也以保存傳統為主。
(二)大陸近半世紀「戲曲改革」的經驗被帶到台灣,和台灣1980年代民間劇團的創新心得相互結合,形成了多齣兼融海峽兩岸風格的新戲。
(三)大陸熱對台灣京劇演員卻造成了嚴重衝擊,雖然在學習進修方面更易求得良師,但大體而言心態上是迷網徬徨的,「軍中劇團」終於面臨了合併重整為一的局面。
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新成立的「國立國光劇團」亦因此積極提出「京劇本土化」的方針,?台灣京劇演員尋找新出路,也為台灣京劇尋求新定位。
1990年代後半期的京劇活動集中在「國立國光劇團」、「復興劇團」(改名「台灣戲曲藝術學院」附設劇團)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台北新劇團」三個團體,三者發展方向不一:積極製作京劇節目的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使得海峽兩岸的戲曲界進入「深度交流、實質合作」的境地,主要製作的新戲多有「大陸原創、台灣再生」的特質。
「復興劇團」近年來多創新之作,或與大陸合作,或展現台灣觀點,如《潘金蓮》、《阿Q正傳》、《羅生門》等劇作。
同時,對兒童京劇之推動亦有具體成果,如《嫦娥奔月》與《森林七矮人》。
「國立國光劇團」是以三軍劇隊為基礎合併重整而成,代表著京劇脫離軍政、回歸藝術的意義,象徵國光「京劇本土化」的意義。
為吸引兒童觀賞,京劇改編《森林七矮人》故事。
參考資料:蘇桂枝著,《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文史哲出版,2003。
/研究小組整理照片來源:顧正秋藝術網站http://koo.theatre.nccu.edu.tw/pic/other/11_school.JPG郭小莊的戲劇世界http://www.yayin329.com/ensemble/1987-03-18.html當代傳奇http://www.cyberstage.com.tw/troupe/troupe_page.asp?id=1114&ap=3臺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express.culture.gov.tw/events_detail.php?ID=4403新舞台http://www.novelhall.org.tw/saloon/plb_detail.asp?n=617
Goto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京劇自形成至今,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 約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緒六年(1880)左右,為京劇孕育形成期 ...
- 2京劇文化的流轉- Newsweek - 小世界周報
京劇的創新轉型除了改變其宣傳行銷手法外,還有融合其他單一或多種文化的方式,像是融合其他傳統戲曲或是他國文化,加以改編創作出實驗戲劇。
- 3置死地而生 千年舞台上,魏海敏改寫的京劇伶人坐標 - 報導者
這是我當年初生之犢嚐試改變演出形式和創新演唱,是成長歷程最巨大的改變,不過,這些創新的前提,我還是用上了京劇訓練的肢體和發聲技巧。 樓蘭女(當代 ...
- 42019戲曲夢工場:評析三部京劇跨界新作 - 關鍵評論網
京劇在臺灣經過興盛、轉型, 在導演方法、表演形式、舞台服裝音樂等,甚至是觀眾的觀賞習慣都有大幅度的改變和演進。轉眼間各大表演團隊及藝術家開始 ...
- 5「小劇場京劇」:一個新趨勢的觀察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此劇的戲曲元素,樣樣俱足:生旦淨三大行當的表演程式絲毫未. 減;西皮二黃、身段舞蹈、臉譜服飾、京腔京韻,毫無二致;改變的,僅是劇場的演出環. 境,情節的敘述方式與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