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排比也被称为对句法、平行结构或平行构造。

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句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排比[1]也被称为对句法、平行结构或平行构造。

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句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強烈,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並且增強可读性。

目录 1分類 1.1短語排比 1.2句子排比 1.3段落排比 2与其他修辞手法之比较 3参考文献 4外部链接 5参见 分類[编辑] 短語排比[编辑] 「坐山看虎鬥,借刀殺人,引火吹風,站乾岸兒,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武藝。

」——出自曹雪芹的《紅樓夢》 「我的桌上擺滿了東西,小小的玩偶,厚厚的字典,長長的鉛筆,真的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 「這個秋夜,是寂靜的,是溫和的,是夢幻的。

」 句子排比[编辑] 「思考是開向智慧的一扇明窗,思考是刺向未知迷障的一把利劍,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道橋樑。

人們因為思考而成就偉大的文明。

」 「大地像是一位巨人,綿延的山丘是他的起伏的胸肌,茂密的森林是他的頭髮和鬍鬚,天空的太陽是他手上的紅氣球。

」 段落排比[编辑] 「親親的我的寶貝,我要越過高山。

尋找那已失蹤的太陽,尋找那已失蹤的月亮。

親親的我的寶貝,我要越過海洋。

尋找那已失蹤的彩虹,抓住那瞬間失蹤的流星。

」節錄自周華健的《親親的我的寶貝》 「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豁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

」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節錄自朱自清的《匆匆》 与其他修辞手法之比较[编辑] 對偶必須字數相等、兩兩相對,要求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嚴謹的對偶更要求平仄互對。

排比則不拘,仅要求結構、長度等大致相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對偶宜避免意同或相同之字,排比卻往往意思相同、字也相同。

由以下兩例可看出兩者不同。

對偶:「『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鵲樓》) 排比:「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

」(豐子愷) 根據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226頁),兩个句子或以上的並列句子,也可以稱為排比句;只是一般為了加強句子的氣勢,多用三個或以上。

参考文献[编辑] ^HelloToby.HelloToby.2018-03-25[2018-06-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美国英语).  外部链接[编辑] 让排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西方修辭技巧中zeugma(英语:Zeugma)之小分項hypozeuxis 對偶 聯句 查论编修辭方法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

比喻 明喻 隐喻(暗喻) 略喻 轉喻(借喻) 轉化 擬人 擬物 形象化 映襯 對襯 反襯 雙襯 設問 懸問 激問 提問 對偶 單句對 句中對 隔句對 鼎足對 類疊 類字 疊字 類句 疊句 歇後語 藏詞 其它 誇飾 排比 讽刺 標語 借代 引用 析字 鑲嵌 互文 雙關 層遞 顶真 回文 倒裝 錯綜 摹寫 示現 轉品 象徵 倒反 飛白 婉曲 對比 感嘆 呼告 仿擬 衍文 析數 跳脫 移覺 列錦 烘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排比&oldid=70027920” 分类:​修辞手法隐藏分类:​CS1美国英语来源(en-us)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БашҡортсаCatalà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Lietuvi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