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白話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香港及澳門都是以粵語教授中文,但書面語卻是以現代漢語(建基於漢語官話)為標準。

學校不向學生教授粵語白話文,而且不論校內還是公開考試也皆不允許學生使用粵語 ... 粵語白話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月5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粵語白話文"—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粵文類型漢語白話文體語言粵語使用時期民初(或更早)至今母書寫系統漢語書面文漢語白話文粵文姊妹書寫系統官話白話文吳語白話文台語白話文客語白話文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國際音標。

粵語白話文,或簡稱粵文,是一種符合粵語語法、詞彙、句式,混用傳統漢字和粵語漢字行文的粵語書寫系統。

五四運動之後,北方漢語白話文運動取得成功,以符合官話口語詞彙、語法的現代漢語白話文逐漸取代了與口語脫離的文言文。

與此同時,中國各地方語言都相繼出現了各自的口語書面化嘗試和努力。

但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政府強制推廣基於官話制定的官方標準語(「國語」或「普通話」)及相應的現代漢語白話文,令各地方語言的口語書面化運動無疾而終。

在英國殖民地香港和以粵語人群為主的海外華人社區,語言沒有受到限制。

粵語在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發展,符合粵語口語詞彙、語法的粵語白話文也得以延續並在民間廣泛使用。

粵文使用傳統漢字和民間專門為書寫粵語而創制的粵語漢字書寫。

經過長期的發展,粵語行文已經趨於成熟,粵語成文一般情況下沒有什麼問題。

對於粵語使用者而言,粵文達意優於現代漢語白話文,因為後者與粵語詞彙、文法脫離,表達某些意境或精確紀錄粵語原話的時候會造成某些失真。

粵文在廣東人、澳門人及香港人,特別是在香港為主的網絡論壇、即時通訊中相當流行。

除了用漢字書寫粵語外,也有小部分人利用粵拼、耶魯粵語拼音等方案,用羅馬字母寫粵文(拉丁粵文)。

目次 1歷史 2規範 3參考 4參看 5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在20世紀以前,中國的標準書面語是文言文,語法和詞彙的根據是上古漢語。

這種書寫形式維持了2000多年,和實際口語的差別愈來愈大。

從十七世紀開始,明朝的小說開始有出現以當時的口語直接入文,部份如水滸傳更應用了地方方言,可以說是白話文的先聲。

在20世紀初期,一些中國改革人士例如胡適,看到有必要對中文進行改革,因此開始了白話文運動,以達到文字和口語一致。

由於北方官話有大量使用者,故此被選作新的漢語白話文。

但以官話為標準的白話文,和粵語的差距頗大,無論文法、字義、常用的詞語和諺語皆有出入。

故此在廣東、廣西等地,出現了以粵語口語直接入文的粵語白話文。

一些在官話白話文中沒有的字詞,又或者已經被遺忘的古字,往往需要假借同音或近音的字,甚至創造新字。

在明末開始出現粵語白話文,最早出現的是一些木魚書,例如《花箋記》。

木魚書來自佛教變文說故事的傳統。

後來在清朝出現了在渡口、大街或酒樓等公眾場所演唱的龍舟歌,在順德、廣州、佛山等地流行。

清嘉慶年間,文人馮詢結合了木魚、龍舟、蜑家歌、鹹水歌等等而創作粵謳,道光年間招子庸將之發揚光大,並結集出版,令粵語白話文的文學水平大大提高。

之後清末民初的香迷子、黃魯逸、廖鳳舒等等都有創作粵謳。

唱誦粵謳的往往是盲眼的瞽師和妓女,在茶樓、妓院等地表演,除了在文人騷客中流行,亦被大眾喜愛。

粵謳在香港也盛行,後來成為港督的金文泰在1904年曾經將招子庸的《粵謳》一書翻譯成英文,令外國人首次接觸到粵語文學。

木魚、龍舟和粵謳影響了後來南音和粵劇的傳統。

到了二十世紀初,粵劇開始流行,粵劇的劇本成為粵語白話文最重要的載體。

1949年前,粵語白話文在廣東、廣西和海外粵僑的之間已經非常盛行,但中國大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普通話成為全國標準語言並逐漸推廣全國,故此粵語白話文並沒有得到重視,但直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粵語人使用。

廣東的《南方都市報》有專門使用簡體粵語白話文的版面,廣州市部分報刊也有少量摻雜粵語白話文的文章。

香港長期以來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完全不受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過強制限制地方語言來實現推廣國語或普通話的僵硬語言政策影響。

港英政府的語言政策非常寬鬆,對粵語基本不加約束,任其自由發展。

民衆在日常生活以及學校裡甚至在政府行政機構、法院都以使用粵語為多,新聞傳媒和廣播電視也以粵語為主。

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不懂中國官話。

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粵語白話文作為一種民間流行的非正式的書寫文體得以不斷發展並流傳至今。

香港政府雖然以現代漢語白話文為官方默認的中文書寫語言,但在某些工作場合也需要用粵文來精確紀錄粵語口語,例如警察紀錄口述供詞等情況[1]。

五十年代開始,有少量流行曲的歌詞以粵語白話文創作,但1949年後有大量從北方湧入的難民,國語流行曲成為主流。

到了七十年代,粵語流行曲逐漸取代了國語流行曲的地位。

粵語的電影和舞台劇亦非常盛行,劇本往往以粵文書寫。

香港電影的字幕也多為粵語白話文;另外近年在香港上映的外語片中,有些開始轉回使用粵語白話文作字幕的情況[2]。

香港傳媒、報紙特別是壹傳媒的《壹週刊》、《蘋果日報》等會時常會在現代漢語白話文編排的報道行文中夾雜粵語白話文。

一些報紙專門開設有粵文版面,如《大公報》的「港東港西」板塊,以粵文文章點評時事。

已故香港作家黃霑有很多作品均以粵語白話文寫作而成,如散文集《不文集》、小說《香港仔手記》及歌詞《問我》等。

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中,有相當部分用粵語白話文填寫歌詞。

已故香港作家及填詞家林振強曾經將徐志摩的現代漢語詩歌翻譯成粵語白話文。

規範[編輯] 主條目:粵語本字 粵文屬於民間流行文體,未受到任何官方機構的強制性規範約束。

人們書寫粵語白話文時用字一般依從民間約定俗成的慣例。

因此,有些人書寫時時常出現錯別字,或者為求方便乾脆拿同音字及英文(字母)代替。

儘管如此,約定俗成的粵文規範仍然得到大多數人的遵從,其基礎是木魚書、《粵謳》等粵語文學及粵劇劇本和早年的戲院介紹行文。

雖然香港及澳門都是以粵語教授中文,但書面語卻是以現代漢語(建基於漢語官話)為標準。

學校不向學生教授粵語白話文,而且不論校內還是公開考試也皆不允許學生使用粵語白話文作答試題。

[3][4][5][6][7] 1980年代,香港的電視節目《每日一字》有幾集多次提出過粵語(以廣州話為準)有很多講法其實是很古雅的。

節目主持林佐瀚還到圖書館翻查這些字的正音、正寫,並於節目中給大家介紹。

雖然各地選用字各有不同,譬如廣州粵語白話文用「嗯、噶、系、咯」,而香港用「唔、嗰/嘅/果、係、囉/咯」,但除新造字外,大多用字有根有據,當中有不少已經被遺忘的古字,如「攰」(累的意思)這一個字就是這樣得到重生(此字在《廣州音字典》中作「癐」)。

從此,香港的語文工作者開始了新一輪的「正字正音運動」,並在多份報章中要求傳媒必須「寫正字、讀正音」。

無綫電視、亞洲電視在2000年開始,已經專門調整新聞等節目的發音,在2006年亦推出節目《最緊要正字》,邀請大學學者和年輕主持講解錯別字和正字。

雖然以上行為的準確性有極大爭議,不過還是激起粵語使用者對粵語廣州話的讀音、用字的關注。

參考[編輯] [8] ^警誡下稱「我諗係毒品啩」終院指意思不確定涉運毒婦憑「啩」字上訴得直 ^港式電影字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講。

鏟。

片 ^語文政策與中文教育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07. ^何偉傑﹕普通話教學不影響粵語文化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 ^粵語與書面語的轉換[永久失效連結] ^新世紀的澳門語言策略 ^書面語/口語 ^__林佐瀚,《每日一字》,博益出版社 《廣州音字典》 《最緊要正字》 參看[編輯] 維基百科提供如下語言版本:粵文維基百科 白話文 方言字 粵語 粵語字 粵文維基百科 最緊要正字 香港粵語 香港增補字符集 三及第 閱論編漢語 漢語分支漢語分支官話通用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中華民國國語 臺灣國語 新馬華語) 老國音 官話分區 北京官話 東北官話 冀魯官話 膠遼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岷赤話、貴州話、雲南話) 江淮官話 其他 天津話 贛榆話 漢中話 南通話 軍家話 海南軍話 廣東軍話 新疆官話 新加坡華語 晉語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張呼片 志延片 粵客贛粵語 粵語方言 粵海粵語 香港粵語 蜑家話 莞寶粵語 邕潯粵語 勾漏粵語 羅廣粵語 桂南平話 四邑粵語 高陽粵語 欽廉粵語 吳化粵語 儋州話 越南白話 客家話 客語方言 梅縣話 惠陽話 畲話 四川客家語 香港客家話 臺灣客家語 贛語 贛語方言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懷嶽片 耒資片 洞綏片 其他 邁話 富馬話 東江本地話 湘語 長益片 婁邵片 衡州片 辰漵片 永全片 吳語 吳語方言 太湖片 台州片 金衢片 上麗片 甌江片(甌語) 宣州片 閩語沿山閩語邵將語 邵武話 將樂話 閩北語 西溪片 東溪片 閩中語 三明話 永安話 沙縣話 沿海閩語閩東語 侯官片 福寧片 蠻講 燕話 興化語 莆田話 仙遊話 烏坵話 澳腰話 閩南語 泉漳片 臺灣話 新加坡福建話 浙南片 大田片 中山片 潮汕片 瓊雷語 雷州話 海南話 其他 徽語 平話土話 湘南土話 粵北土話 桂北平話 瓦鄉話 孔夫話  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語素文字字形 漢字 繁體字 正體字 簡化字 方言字 二簡字 文體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吳語白話文(蘇白) 粵語白話文(廣白) 臺語白話文(閩白) 客家話白話文(客白) 表音文字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爾字母 阿拉伯字母 文體 教會羅馬字 東干文 小兒經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三推成字法 中國切音新字 臺灣語假名 臺語諺文 其他 女書 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漢語歷史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語 古代漢語 上古 中古 近代 明清官話 老國音 現代標準漢語 華語 漢語音韻學 先秦 漢代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詞彙 語法 訓詁 方言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 漢語分支列表 閱論編粵語 族群 文字 方言 標準音 歷史 語法 音系 各地分支粵海(廣府) 廣州話(西關口音 西村口音) 香港粵語 澳門粵語 大馬粵語 星洲粵語 北美粵語 佛山話 蜑家話 石岐話 沙田話 南海話 石灣話 九江話 西樵話 番禺話 順德話 雲浮話 博賀話 虎門話(新派) 龍門話 肇慶話 梧州話 賀州白話 韶關白話 連州白話 英德白話 樂昌白話 四邑土白話 邕潯 南寧白話 桂平白話 平南白話 橫縣白話 崇左白話 憑祥白話 龍州白話 寧明白話 大新白話 扶綏白話 百色白話 田東白話 莞寶 莞城話 長安話 虎門話(舊派) 厚街話 圍頭話 南頭話 大鵬話 四邑 台山話 司前話 新會話 恩平話 開平話 馬蘭話 高陽 高州府白話(高州白話 茂南白話 湛江白話 化州話(上江話) 北流話(上里話) 信宜白話 廉江白話 梅菉白話) 遂溪白話 陽江話 陽春話 陽西話 勾漏 連山話 陽山話 鬱林話(玉林話) 北流話(下里話) 容縣話 貴港話 桂平話 平南話 地佬話 石南話 藤縣話 蒙山話 岑溪話 蒼梧話 昭平話 羅秀話 上坊話 開建話 賀州本地話 羅廣 羅定話 廣寧話 懷集話(下坊話) 四會話 德慶話 陽山話(見上) 連山話(見上) 封開話(封川話) 鬱南話 㑷古話 欽廉 廉州話(海獺話 地角話 佤話 廉江海話) 浦北話(小江話等) 靈山話(粵語:靈山話) 新立話(粵語:新立話) 欽州白話(粵語:欽州地區白話)(欽州城區白話 防城白話 東興白話 芒街白話(粵語:芒街白話) 靈城白話 浦北白話 北海白話) 河口廣話 吳化 吳川話 化州話(下江話) 桂南平話(有爭議) 賓陽話 橫州話 南寧平話 百色平話 未分片 儋州話 越南白話 東江本地話(有爭議) 邁話(有爭議) 桂北平話(有爭議) 文化藝術 粵語白話文 三及第 粵曲 粵劇 粵謳 南音 龍舟歌 木魚書 鹹水歌 粵語流行曲 粵語相聲 棟篤笑 粵語電影 粵語電視劇 粵語講古 粵語小說 粵語配音 粵語粗口 粵語保育 相關事件 粵語正音運動 廣州撐粵語行動 普教中爭議 《寵物小精靈》中文版命名爭議 外部連結[編輯]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粵語白話文&oldid=68134438」 分類:漢語方言文學粵語香港語言澳門語言白話文方言字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8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3年1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DeutschEnglishفارسیFrançaisРусский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