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不足卻超有自信?小心達克效應在作祟 - 地球圖輯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不足者; 現實生活裡 案例沒少過 ... 「達克效應」是指一個能力不足的人會產生的謎之自信,讓他們不僅無法認知自己的不足,還會錯誤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但你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嗎? 目次keyboard_arrow_down從前從前,有個人叫做阿派關於那個謎之自信自評表現 大家會怎麼給分?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不足者現實生活裡 案例沒少過以為自己最瞭解,其實...碰到這種人 應該怎麼辦?必要時再說爭執和貶低 不會有效果讓當事人沒有開脫的機會懂得放手很重要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得到一點知識 以為得到全世界持續學習 就會發現自己的渺小不要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尋求建議是一招從前從前,有個人叫做阿派 阿派是一名中規中矩的公司職員——這麼說可能稍嫌客氣了點,他總是要拖很久才能把交辦的事情完成、搞不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討論事情時好像永遠活在異次元裡——不過最令阿派上司感到頭痛的,就是阿派深信自己是公司裡表現數一數二好的員工。

有一次,當阿派得到很差的績效分數後,他寫信給自己的上司抗議道:「我的表現怎麼可能得到這麼低的分數?你們的評分標準要不是無法準確衡量我的工作表現,要不就是你們加了一堆根本沒有必要衡量的東西!」 阿派可說是個典型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案例。

關於那個謎之自信 「達克效應」是指一個能力不足的人會產生的謎之自信,讓他們不僅無法認知自己的不足,還會錯誤地相信自己比實際表現還要優秀。

自評表現 大家會怎麼給分? 這個概念是源自1999年、由社會心理學家達寧(DavidDunning)和克魯格(JustinKruger)提出,他們在研究中針對受試者進行了4項測驗,發現那些實際上分數最低的受試者會過份高估自己的得分;表現最好的學生反而會低估自己的實際分數。

在進一步的研究裡,研究者讓「低估自己的高分者」比較自己和其他人的測驗答案後,發現他們會調整自評分數好貼近實際得分;然而,「高估自己的低分者」卻會持續對自己的表現抱持樂觀態度。

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不足者 換句話說,有這麼一群人儘管能力不足,卻沒辦法意識到自己不夠好,反而會深深陷在「我真不賴」的思維裡——而且這類人一旦陷入這種想法時,就更難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或有所進步。

現實生活裡 案例沒少過 放眼現實世界,這樣的狀況一點也不少見:內布拉斯加大學曾經針對校內老師做過調查,發現有68%的老師認為自己是校內表現前25%的老師、有超過90%的老師認為自己得到的評分超過平均分數——當然,這在數學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以為自己最瞭解,其實... 一份針對2,000名美國、歐洲成人的調查則指出,那些最反對基因改造食品的人,雖然認為自己是最瞭解相關議題的一群人,實際上卻是最不瞭解基改議題的群體。

碰到這種人 應該怎麼辦? 種種情況都跟「達克效應」脫不了關係。

所以說,如果我們發現別人正處於達克效應時該怎麼辦呢?其實這很視人和情況而定,不同專家各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必要時再說 考量到沒有人喜歡在沒有主動尋求的情況下被指正,社會心理學家達寧建議只有在必要才提出自己的想法。

爭執和貶低 不會有效果 有鑑於「爭執和貶低不同意見的人通常不會帶來正面效果」,精神學家貝爾格(ElizabethBerger)建議對那些堅持自己是專家的人採取友善的應對方式,像是說:「這個想法很有趣,我會想想看!不過也許我們不同意...』」 讓當事人沒有開脫的機會 不過針對職場領導出過好幾本書的墨菲(MarkMurphy)認為,採取肯定式開頭只會讓這類人在無形中認同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因此他相信在講出建設性批評前,應該先用一些問題來開啟對話。

像是問對方「想成為一名頂尖的金融分析師需要什麼技能」、「誠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缺少其中一項技能,會怎麼做?」墨菲指出,透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就能確保對方在討論的過程中沒辦法找理由幫自己開脫。

懂得放手很重要 不過終歸來說,精神學家貝爾格認為適時地放手也很重要,她說:「在大多情況下,那些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會帶來威脅,只是很煩人而已。

」 「你不需要替別人的問題負責。

」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話說回來,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在某個時候經歷過(或是正處於)達克效應。

得到一點知識 以為得到全世界 社會心理學家克魯格指出,不論我們有吃過多少鹽、走過多少路,我們終究還是有不知道或不擅長的事物;然而,「一旦人們得到知識後,總會習慣過度放大那點知識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達寧認為每個剛接觸到新領域的人都應該特別謹慎,他說:「接觸新事物就是人們最不容易意識到他們不知道什麼的時候。

」 想要有良好表現除了需要有相應的能力以外,同時也該有「意識到自己沒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社會心理學家 達寧 持續學習 就會發現自己的渺小 所以面對「達克效應」,我們自己又應該怎麼辦呢?接續著達寧所說的話,他相信打破現狀的方法就是設法讓自己「意識到還有很多東西是自己不知道的」,因此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持續學習、不要只學到了一點東西就止步不前——因為當一個人鑽研的越深,就越容易意識到自己在特定領域的渺小,爆表的自信心也就更容易回到地表上。

不要認為自己是完美的 另一個方法則是不斷地自我反省。

臨床心理治療師杭克莫勒(PaulHokemeyer)解釋到:「不斷審視自己的能力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吹毛求疵,而是要你把生活視為一種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 「當我們認為自己並不完美時...我們就會督促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 尋求建議是一招 還有一個直接但不容易的方法,就是尋求其他人的建議,藉由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和「我眼中的自己」之間的落差來調整自己的認知。

總而言之,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我們就永遠沒辦法意識到自己沒有把事情辦好,反而只會沈浸在「我做得真好」的念頭中,而多看看不同的觀點、吸收更多資訊有助於打破這種現狀。

也許這麼做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在國際要聞的部分,就交給DQ小隊長吧! 所以,小隊長也要在這裡自產自銷一下,希望可以透過贊助DQ的方式,讓我們和大家一起看透世界大小事、朝打破達克效應努力(握拳)! ᐠ(ᐛ)ᐟ支持DQ這裡走ᐠ(ᐖ)ᐟ 大眾行為 心理學 自信 研究 達克效應 認知失調 全球 文章功能comment0share分享bookmark_bordermore_vert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經濟史學家:愚蠢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過度自信不是大老闆才有,4歲小孩就出現「認知偏差」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 抬頭、挺胸、手叉腰「力量姿勢」真的有用嗎? 從吃飯看你的個性:慢食者有自信、混食者責任一肩扛 5個小提醒就能讓你變快樂 為什麼想殺人?研究首度發現殺人犯具共通性 網路媒體帶給現代人的5大心理疾病 為什麼媒體都只報負面新聞? ThisIstheDunning-KrugerEffect(andSignsYouMightHaveIt) TheDunning-KrugerEffectShowsWhySomePeopleThinkThey'reGreatEvenWhenTheirWorkIsTerrible TheDunning-KrugerEffectHelpsExplainWhyPeopleResistHearingConstructiveCriticism Notsoblissfulignorance:TheDunning-Krugereffectatwork Study:PeoplemostopposedtoGMOsthinkthey’reveryknowledgeable—infact,it’stheopposite Whatknow-it-allsdon’tknow,ortheillusionofcompetence 分享至社群closeLineDQTwitterPageFacebookDQFans-page設定個人化文章閱覽樣式closetext_fields字體大小2nightlight黑暗模式主導航欄home首頁search搜尋subject列表explore導覽volunteer_activism贊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