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 ...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與清明節日期相近。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

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基本信息外文名稱:ColdFoodFestival別名: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農曆日期:每年公曆清明節前一二日起源事件:原始崇拜地區:中國、韓國節日類型:傳統節日節日活動: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節日飲食: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只吃冷食)節日意義:為紀念介子推設定時間:全天節日概述寒食節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與清明節日期相近。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前。

現代24氣節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次日。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

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

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

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

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簡介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

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

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

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

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起源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

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寒食節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

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

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節日習俗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寒食節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

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

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飲食寒食節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

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

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

”可謂盛極。

寒食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遊樂項目。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

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

”寒食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

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

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節日特點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

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

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

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蔓延全國,《寒食詩》深入民心。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

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

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民眾的一致願望,對於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遊,演變為今天的“旅遊黃金周”;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意義可謂深遠,不可低估。

同時,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文化價值寒食節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菸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

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

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

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麵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

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在元雜劇及近代京劇、晉劇、現代晉劇、明代小說都有許多介之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

從東漢以來,關於介之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藝術價值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鑑》等歷史名著反覆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鑑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中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

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餘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中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相關詩詞《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

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菸?副使官閒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注釋①寒食,清明節前兩天為寒食節。

介子推追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不得封賞,負母逃進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他出來,竟被燒死。

為紀念他,就規定這一天不得升火煮飯,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稱之為寒食節。

②撰碑錢,為別人寫碑文、墓志銘的稿費。

簡析“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這是唐朝詩人韓翃寫的京城寒食節的美好景象的名句。

唐宋兩朝,清明、寒食期間是遊玩、宴會的好日子,故有“人間佳節唯寒食”這樣的詩句。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也是汴京清明、寒食期間的盛況,這便是明證。

首聯寫自己被貶官的心情,“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

而今寂寞山城裡,鼓子花開亦喜歡。

”作者這幾句詩就是最妙的解說詞。

今昔的強烈對比,怎不惹起詩人無限的惆悵呢?頷聯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句式;頸聯寫的是“草樹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煙”兩種境界。

中間兩聯對仗是山里寒食風光的具體描繪,寫得很有特色,筆法也很老到。

尤其是頸聯,比起“草樹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煙”這兩句更有韻味,更富詩家語。

詩人偏偏不說“草樹”,而說“綠”;不說“墟里煙”,而說“乍禁菸”,既含蓄,又使形象顯得更為突出。

用這樣的語言去寫才叫做寫詩,懂得這樣去鑑賞才算是會讀詩。

尾聯是反語,是牢騷語,雖然嘴裡說“莫惆悵”,心裡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聽風聲雜雨聲”。

靠替人寫碑文,寫墓志銘得來的錢買酒喝,要不然“酒債尋常行處有”,這過的是什麼日子!“猶有”,看似曠達,實為憤激,裡面藏有多少潛台詞呵。

《和子由寒食》蘇軾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

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曆十才子”。

後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

注詞釋義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③、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④、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⑤、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⑥、傳:賜給。

⑦、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

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

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

”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

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

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

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

“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

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

與第一句一樣,這裡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

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

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

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

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

“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

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

“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訊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

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

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

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

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

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

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

”(《圍爐詩話》)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

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

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途中寒食》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冢》楊萬里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寒食》孟雲卿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日獻郡守》伍唐珪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有關典故寒食節熟悉春秋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晉文公,也是姬重耳(晉國是姬姓,和周天子是一個姓,關於這部分內容,非常的複雜,光是姓和氏就能說上一天,這裡略過)。

傳說晉文公被他老爸和後媽迫害,被迫出國逃亡,中間還產生了一個成語,難兄難弟。

流亡期間他沒飯吃了,餓了好幾天,帶來很多僕從都大眼瞪小眼。

後來他的手下,一個叫介子誰的(有的叫介子推),拿了一碗肉湯過來,重耳想也沒想就吃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介子推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

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本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由於晉國大體在今天山西,綿山就是在山西省境內,旁邊還有一個介休市,和介子推有點淵源,所以山西人民對寒食節的熱情格外高漲。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

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指頭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割股奉君相傳在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在外避難時歷經艱苦飢餓難忍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

在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飢不能行,眾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進山溝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

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這才問從哪兒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介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得淚如雨下。

其它說法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

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

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

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

《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

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

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全國各地。

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

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節日生活節日的生活合理性任何民族的任何節日,都和當地的生產生活是緊密聯繫起來的。

比如說端午節,大家都知道,那是麥子熟了之後,中秋是稻米和玉米熟了後。

說白了吧,就是大家慶祝豐收的。

一般來說,豐收後也才有食物來滿足節日需求。

不然大家連吃帶蹦,餓了可咋辦?當然,肯定不是所有節日都這樣,要不然很多社會現象就沒法解釋了。

比如說寒食節,那正好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別說豐收,連野果子都少。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要說起來,原因可就複雜了。

有人說,寒食節可能和中國古代對火的崇拜有關,這個解釋有一定道理。

寒食節的來歷很可能和春荒還有春季養生有關,當然,還捎帶著一些照顧年青姑娘的目的。

為啥呢?首先說說姑娘。

女子傷春,大家知道吧。

尤其是沒老公或者男朋友的成年女子,春天那叫一個寂寞呀。

正好,寒食節開始了,大家出去郊遊。

姑娘們都抹上防曬霜,去看看有沒年青俊俏的小伙子勾搭勾搭。

尤其是這天,又是鞦韆又是踏青的,大庭廣眾下展現下自己的身條,很不錯。

尤其是女子還不用去祭祖,這季節閒工夫也多。

春天就要淨淨腸子一般來說,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結束後,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點青草吃。

因為青草富含纖維素,吃了以後容易腹瀉。

狗熊清理下自己腸胃中積攢了一個冬天的廢物,接下來才好吃東西。

據動物學家說,狗熊在春季腹瀉前,往往都蔫頭蔫腦的,但一旦調理順了,接下來就歡實了。

這寒食節的食品結構安排,是不是和狗熊的腹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比如說涼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黃瓜絲之類的,富含纖維素,用來清理腸胃最合適不過了。

從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來看,春節期間吃了不少大魚大肉,等到了天開始暖和的時候,確實也應該像狗熊一樣清理一下腸胃。

不僅可以健體,還能讓頭腦清醒清醒,解決下春乏的問題。

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

所以,寒食節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它一度被官方禁止,但生命力的確頑強,雖然現在改叫清明了,但影子還在。

最後,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

前面說過,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勾搭勾搭小伙,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

男子雖然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時候。

緬懷下先人,寄託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

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

相關詞條 《寒食節有感》 《寒食節有感》是宋代詩人汪莘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寒食[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簡介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 節日簡介   節日起源   民間傳說   相關節日   相關習俗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六樓官妓,新粧袨服,招接四方遊客。

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寒食節由來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

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 基本內容   寒食節由來   編輯本段寒食節習俗   編輯本段寒食節特點   寒食節價值 寒食宴 舉國上下誰也不準動火。

吃飯都得吃冷東西,也就是寒食。

打那時開始寒食節算是正式出現了。

如今在綿山吃寒食都吃出了一桌寒食宴。

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生火。

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 由來   歷史   選單   相關詩詞   相關節日介紹 介子推 。

寒食節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

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不過現在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人物精神   後人紀念   後世評價 過寒節 過寒節亦稱寒食節,是山東隆重的節日,之所謂隆重就是她的寒食文化。

過寒節...,這天叫“寒食節”。

相傳2600多年前,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山改為介山,把縣名改為介休,又把燒死介子推的日子定為“過寒節(寒食節... 傳說   由來   習俗   特點   價值 清明節 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7][11]發展歷史吸收融合•融合寒食節習俗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 節日由來   發展歷史   風俗習慣   地方差異   介子推傳說 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發展歷史吸收融合•融合寒食節習俗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 節日由來   發展歷史   風俗習慣   地方差異   介子推傳說 相關搜尋國慶節寒食十三絕七夕節寒食節盂蘭盆節聖誕節中國三大鬼節元旦中秋節介姓重陽節寒食節發源地過寒節春節母親節清明節端午節清明父親節上巳節熱門詞條AMHeasyTREEWebike一夜情深三杯雞偵探社六人行咻比嘟譁商業週刊妄想婦女會弗萊斯凱羅懷孕日記東洋柏克萊汽車音響改裝河口湖清水美瞳花兒朵朵葡萄籽油記者陽明書屋Caroldolcegabbanai8150todValidity一念永恆仁友客運娜塔麗·波特曼市政府站張皓宸懷寧旅店新北市立圖書館楊子儀活性碳狼犬老蔣自由經濟示範區趙顯宰釋證嚴頭號玩家c語言Obamacarew-inds.樂高復仇者聯盟劉謀同舟共濟緩衝墊網遊之均衡爆炸師寒食節@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