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的國文課:〈夏之絕句〉的一種可能 - 南一書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ORID焦點討論法」是發散至聚斂的討論過程,運用於國文教學上,O層次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擷取文本訊息,R層次則使學生感受文章內容,並連結自身經驗,I層次問題可使學生 ... 回南一 當期刊出爐 過期刊集結 聯絡我們 學思達的國文課:〈夏之絕句〉的一種可能我教,故我在II文/宜蘭高中 吳勇宏 課堂的一種思考 近年來,教學與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希望藉由課程設計,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自主自動學習,以提升學習成效,因此,國文教學活動開始改變,擺脫以往教師全然講授析賞的方式,導入提問、討論與解決任務等方式,讓學生學習從聽講轉為操作,提升學習效果。

以操作為主的學習模式,學生能力的訓練養成是其中的關鍵,學生運用自學、思考、分析、討論與表達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習能力。

而教師如何藉由課程達成「從操作中建構能力」?首先,教師分析文本重點,掌握學習方向;其次,針對學習重點設計相關問題,問題由淺而深、由個人而群組,層次地引導學習;最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改變原來等待答案的學習模式,轉為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學習歷程,引發學習動力,建構自主學習能力。

老師提問,學生自學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設計思維出發,引發學習動機、完成學習歷程的最佳方式即是以提問與任務導向設計課程,藉由問題,誘發學生好奇心與挑戰心,主動學習文本內容。

教師針對文本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在閱讀文本前,提醒學生先瀏覽問題,這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內容進行資訊擷取、感受與解讀。

《不純的閱讀》春天的想像力、夏天的思辨力、秋天的實作力、冬天的觀察力,就是開啟observation的開始,對世界開始有了不同能力的面向,所謂自學能力,一切都從大膽質疑開始,培養自己的質疑能力,有人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隨著每一篇文本,探究著結合學科知識的可能性,隨著每一篇文本,探究著延展生活的可能性,隨著每一篇文本,探究著生命面向的可能性。

知識並不平等,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所以《不純的閱讀》是你精準的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不論是心智表徵的突破或是臨界知識的超越,透過刻意的練習,躍上頂峰,達到深度的工作力,自我精進,為每一個今天加油。

教師可運用「ORID焦點討論法」設計提問,ORID指的是: (一)Objective客觀事實層次:感官所觀察感知到的外在現實 (二)Reflective感覺反映層次:對所接收到的事物的感覺與聯想 (三)Interpretive詮釋層次:詮釋與理解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 (四)Decisional決定層次:從意義與重要性引發行動與決策 「ORID焦點討論法」是發散至聚斂的討論過程,運用於國文教學上,O層次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擷取文本訊息,R層次則使學生感受文章內容,並連結自身經驗,I層次問題可使學生詮釋討論文本意義,D層次則是情意培養,文本意涵內化成學生生命啟發。

圖一問題一:請閱讀課文與補充資料一,並回答下列問題 1.〈夏之絕句〉一文是以什麼當成寫作主題?內容提到哪些相關的事? 2.你喜歡文章中哪些句子?整篇文章讀完給你什麼感覺? 3.若將文章區分為幾個大的部分,你會怎麼分?為什麼?為訓練學生自學能力,所以文章內容的提問首先針對學生閱讀後所得到的資訊、感受為主,讓學生得以自行閱讀文本,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同時為後續文本討論準備,閱讀時間為15分鐘,教師在開始閱讀前可以提醒學生將自己閱讀的內容重點畫記於文章上,並將講義上相關補充資料與文章對照,訓練學生自學與閱讀能力。

相關提問如圖一。

由於前二項問題是以文章內容為主的提問,只需閱讀便可解決,學生完成後不僅可以獲取文本內容資訊,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亦不會造成回答困難,教師抽一名學生回答後,依座號順序輪流補充相關內容,可以初步檢視學生學習成果,提升學生學習專注度,同時確定學生在後續文本討論時有基礎知識可供運用。

學生向文本提問與討論 之前看李崇建《閲讀深動力》,書中提到「海報故事法」,讓學生對文本提出問題,然後討論和報告,可以讓學生思考文本,於是利用簡媜〈夏之絕句〉一文嘗試操作。

圖二問題二:請針對課文內容,完成下列活動 1.看完文章後,你想向文章問哪二個問題?請用彩色筆,寫在A4紙上。

2.每組針對組員的問題,選出值得討論的三個問題,並將討論的結果寫在海報紙上。

首先以5人一組,讓學生每人提出2個問題,寫在A5白紙上, 而老師須提示學生針對文章內容提問,以能從文章內容推論可能想法為主,避免學生過於天馬行空提問,所需時間約15分鐘。

其次 讓各組組員交換閱讀彼此所提出的10個問題,選出3個大家都有興趣的問題討論,並將問題寫在海報上,然後每組發給三張A5紙張,選出一位同學負責邀請組內同學發表想法,再選定三位紀錄者,分別將各題討論結果則加以紀錄整理,所有組員必須了解討論內容,並思考如何說明。

相關問題設計,如圖二。

完成組內討論後,以咖啡館的方式,各組抽一位同學負責報告,其餘同學則依座號大小編排次序,依序至各組聆聽,以第一組為例,同學依座號大小,分別至第二、三、四、五組就座,其他各組依此類推。

所有同學坐定後,各組負責報告同學開始說明,每次報告時間為2分鐘,時間到後再換到組,最後所有組員再回到原組分享所聆聽到的內容,老師再請學生分享整個活動所得到的心得與想法。

從文本學寫作 圖三問題三:請結合課文內容與個人生活經驗,回答下列表格 1.請以宜蘭夏天為主題,完成下列表格(請按照數字順序回答) ①它有哪些特點? ②你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它的? ③關於它,你會聯想哪些事物? ④它會帶給你什麼感觸? ⑤什麼東西能代表宜蘭的夏天? ⑥有它的時候,給你什麼感覺? ⑦現在的它,對你有什麼意義? ⑧有它的時候,你會做什麼事? ⑨它帶給你什麼樣的童年回憶? 2.請運用「譬喻」與「轉化」,各以二句描述你所選的代表宜蘭夏天的事物。

(你上表所填的聯想就是譬喻的材料,你也可以模仿簡媜的寫法) 3.請根據表格所填與上題內容,書寫一篇描述宜蘭夏天的文章。

學生在寫作時經常不知如何下筆,面對稿紙,搔首踟躕,咬筆晃腦,哀鴻連連,盼不得下課鐘聲快響。

不禁思考:「難道學生真的胸無點墨,對個人生活無感?」,實際上,在與學生交談中,可以發現,學生並非無感生活事物,只是不知道如何將感受與經驗轉為書面文字表達,寫作需要寫作意識,須知道可以寫什麼與如何寫,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整理組織個人經驗,學生從事寫作將會事半功倍。

〈夏之絕句〉在造字遣詞、題材使用與謀篇佈局上皆有可觀之處,因此,可以讓學生藉由此篇文章學習題材聯想與內容。

教師可以運用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透過九宮格內問題的引導,結合先前 分析文章時所得到的內容架構,讓學生以宜蘭夏天為出發點,思考能代表宜蘭夏天的事物是什麼,學習提取自身經驗轉為寫作材料。

相關設計如圖三。

思考 〈夏之絕句〉有一段描寫孩童玩小昆蟲的段落,寫得很有趣味,動作描寫細緻,也可以做為細節描寫的範文教材,讓學生學習敘事時如何描寫細節。

一堂國文課有多少可能,掌握於教師手中,教師如同魔術師,文本一到手中,便能變出萬般戲法,為吸引學生,教師不僅須讓學生欣賞課程設計,更須讓學生參與課程,而教室應如舞台,所有成員都能在舞台上展現自己,教師則是舞台的主持者,在教學中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現想法,引導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操作,國文課必能導演出一場場精彩的學習風景。

→相關閱讀:我教,故我在II《搭建跨域文本的浮橋》 撰文/吳勇宏 近二年運用「學思達」教學法,改變教學,曾擔任教育部南區翻轉教室工作坊分享教師、國立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分享教師《學思達的教學操作與問題設計》、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辦2014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南場教學演示教師、誠致基金會東區翻轉教室分享教師、全國教師會與基隆教師會分享教師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