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ORID 提問框架,記錄心得、回顧發現、內化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ORID 是個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焦點式提問法,透過四個層次的提問,能夠幫助使用者更結構性地思考與回應問題。
本文以大家熟悉的ORID 焦點討論法為起始 ...
Loading...首頁課程內容系列課程JavaScript全端開發課程學期一|程式設計入門學期二|掌握網頁開發學期三|軟體工程師養成全年開課時間表最新消息非本科跨領域學程式最新課程DATA&AI公開課SQL14天入門課學習體驗成效Blog技術主題求職攻略數據入門文章首頁FAQ常見問題關於ALPHACamp加入我們舊生專屬福利馬上報名程式學習如何用ORID提問框架,記錄心得、回顧發現、內化學習Posted on 2020-10-19 by byEllen在學習循環裡,最重要的環節是reflection。
Reflection這個字習慣翻譯成「反思」或「反省」,本文作者AC的教學設計師Ellen比較喜歡用「回顧與發現」來指稱這個環節,「回顧」是動作的本身,而「發現」才是目標。
在整個學習流程中,無論是input或是output,反正我們就是做了一堆的事情,而這個一堆事情最後帶來了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會如何影響你接下來的學習?就要看在reflection的環節,你如何觀看、如何解讀。
Reflection與做中學刻意在教育範疇裡強調「反思」這個環節的,推測應該是源起於約翰.杜威(JohnDewey)。
教育系統和教學方法論大約是在19世紀現代化的歷程中因社會需要而建立的,大約到20世紀初,有一波重新整頓的風潮,其中代表人物有實用主義者杜威(JohnDewey),他強調教育/學習的根本來自於「經驗」。
人所擁有的認知、感覺、觀念都有其經驗的起源,杜威據此提出了「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主張,而杜威認為在行動之後的思考,是一種特殊的、比一般胡思亂想更優質的「反思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在反思式思維裡,你會針對行動過程中的某個問題,反覆辨證,並且為了持續探究,而又導出了下一步行動目標,因此讓行動與結果不斷地循環推進。
這種100年前的教育論點,大家當故事聽聽就好,特別爬梳這一小段知識,用意是要強調reflection和「做中學」有比較強烈的連結關係——如果你正在攻略的事情,「做(doing)」的成份特別高,常常需要用try-and-error來試試看跑出什麼結果,那麼你要注意,在這類「做中學」的技能訓練裡,需要在doing/trying之後停下來,整理當前的領悟,再繼續前進。
如果一直累積doing/trying卻沒有停下來整頓學習心得,那就不代表有真正的學習。
思維框架:ORID做了一堆事情之後要停下來沉澱一下再出發,這個道理我想不需要刻意搬出什麼大理論,大家應該都能接受。
但隨興地胡思亂想,和正經八百地好好沉澱思緒有很大的距離,因此本文想借用一個膾炙人口的ORID焦點討論法來說明所謂的「好好想一想」該怎麼進行。
ORID是為了主持討論,讓參與者聚焦的一種結構,和上述講的reflection並沒有歷史淵源,不過reflection是自己和自己對話,和別人對話很容易發散,和自己對話更容易發散,因此ORID用於reflection可謂十分稱手的框架。
ORID是個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焦點式提問法,透過四個層次的提問,能夠幫助使用者更結構性地思考與回應問題。
以下為ORID的四層提問:OBJECTIVE:具體的事實,做了哪些事情、看到與觀察哪些事情REFLECTIVE:感受與反應,在當下直接的感受、反應與印象深刻的地方INTERPRETIVE:事後詮釋與分析,試著解釋與分析事實與自己的感受DECISIONAL:訂定目標與下一步,找出下一步可應用、執行與改善的地方在我從事過的教育組織裡,一律都會安排reflection環節來讓同學沉澱心得,而我們也會根據不同的情境來設計reflection的提問架構,對學生而言,這個環節大概就和「寫心得、說感想」差不多。
但開始援引ORID框架之後,可能是因為四步驟朗朗上口的關係,學生比較容易建立習慣,在認知中也比較能夠把「做ORID」和「講感想」做一個本質性的區分。
因此,接下來我會直接將ORID焦點討論法轉移成適用於reflection的架構。
在文章中,我會先以大家熟悉的ORID焦點討論法為起始點,接下來會再針對四個階段進行細部討論,延伸每個階段的重點與訣竅。
先介紹ORID這四個字吧!Objective客觀、事實整個reflection起始於一個很簡單的提問「你看見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起手式著重在「澄清」與「聚焦」。
雖然從全知的角度,過去一小段經驗裡,有一堆事情發生,但這個時候你會揀選一個焦點,專注在這個焦點上,展開reflection。
揀選一個關注點,然後單純地描述你看見的事情發生經過,不需要有任何詮釋或個人心得,這個階段著重在陳述,你選擇描述的內容會受限於你的視角,這沒有關係,但盡量就是用客觀的態度,講述事情的經過。
Reflective感受、反應在第一段講出了一段客觀描述以後,在第二段,你可以把你自己的反應放進去。
雖然這邊是要描述自己的感受與反應,但並不是說要展開一段浪漫式的情緒書寫,其實你還是在描述「過去那段經驗中,我對外部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受與反應」,你只是把你自己的感受當成描述的客體而己。
在第二個階段,你聚焦在你自己,但並不需要失去客觀的態度,你在描述過去一段經驗中的你。
Interpretive意義、價值、經驗前兩段都是陳述,只是第一段陳述經驗中客觀的事實,第二段陳述經驗中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第三段是重頭戲,回顧之後有什麼發現,全看第三段。
第三段的目標是提煉出真正的學習心得。
如果真的只是用ORID帶討論,這裡可以是很簡單的提問:「那麼,這件事的意思是什麼?」或「你學到什麼?」小組討論時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輪流發言之後,可能會發生很有意思的觀點激盪。
但如果和自己進行reflection,你沒有和自己碰撞的觀點,如果停留在這麼開放式的提問,那你提煉出的心得會和第二段幾乎一模一樣。
因此,第三段比較好的切入點,是針對「第一段的客觀事實」和「第二段的個人感受」,展開謁問與辯證。
切入手法可以是:辯證1.和2.的邏輯關聯(看到1.的事情是否就一定要跑出2.的感受)辯證你剛才在2.描述出來的感受,是否就是你真正感受到的感受如果1.和2.的邏輯關聯有跳躍,可以重新爬梳1.,是否還有其他你在描述時忽略的事實,讓你在2.會跑出那些感覺與反應⋯⋯反正就是一個燒腦的過程,不過這邊建議要限制時間15分鐘,因為在剛開始時,可能還不習慣進行自問自答的辯證,也蠻有可能搞成一個更大型的鑽牛角尖胡思亂想,為了避免走火入魔,記得要限制時間。
愈想愈苦惱的話,去睡覺比較實在。
Decisional決定、行動第四段的提問很單純:「那麼,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不管你經歷的第三階段是一個美妙的昇華,還是荒唐的自溺,凡事總要做一個結論。
如果你在第三階段明顯沒有得到什麼好的感受,你也可以決定明天再想想。
但理論上,如果在第三段有重新找出對1.和2.的詮釋角度的話,通常可以導引出一個和一開始直覺亂想時,不太一樣層次的結論。
接下來的方法大多來自實務中的體會,並沒有很明確的學理基礎,但我個人覺得非常有用,因此介紹給大家。
我個人深度參與過的教學組織是致力於產學合作的價值開創學程和專注於職涯教育的ALPHACamp,接下來介紹的法門皆提煉自在這兩處見證過的有效案例。
選擇關注點:第一步就是最後一步「回顧」的起手式,也就是ORID裡的Objective,這一段的提問法門是「你看見什麼」或「發生了什麼事」。
我個人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學問,玄妙程度幾乎和打禪機差不多。
你的視角受限於你的狀態、你的目的,甚至你的格局。
到底是你很有自覺地選擇了你的關注點,還是某件雞毛蒜皮的事情綁架了你的注意力?在我剛開始嘗試建立reflection習慣時,我常常會選擇一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當成回顧主題,然後硬是用一種虛假的正面態度,寫出一套「愈挫愈勇」的發憤圖強文,結果是我從來沒有去踏實執行我在最後一步為自己設定的偉大nextstep。
極高比例的人,在選擇關注點時,會關注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或者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比較。
偶爾關注一下自己的負面心態,進行「反省」是OK的,但不要太習慣如此。
接下來介紹一個訣竅。
關注你的位移(A—>B)為了避免自己的注意力被拉走,我建議大家在建立reflection習慣時,刻意選擇有「位移」的事情來關注,也就是任何在你身上發生,從A狀態變成B狀態的事情。
別忘了「學習」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成長,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事,做到原本不會做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成長,只要有A→B的結構,都值得我們慶祝。
講A→B可能略顯空洞,下圖列出一些例子:之前提過學習其實有outside-in和inside-out兩個方向的作用力,因此這裡建議把關注點區分成兩大類別,外在專業的位移,或者內在狀態的位移。
看看當下對哪個方向有感覺都可以,只是略為注意一下比例平衡,向外或向內的reflection都應該要不定期發生。
至於細目我這邊舉出幾個例子,只是示意給你看,一開始的時候可以用我這個checklist找找看有沒有適合你的形容詞組,但真實的位移情境絕對不限於這些。
所以作法會變成這樣:在reflection開始之前,回想一下過去的一小段經驗,刻意尋找有A→B結構的體驗設法描述出A→B是什麼,可以運用上圖的形容詞組,到這裡你定義了這回合reflection的關注點然後才進入Objective,開始客觀陳述A→B是怎麼發生的進入第二段reflective時,也是環繞著A→B談論你的感受與反應為什麼要使用A→B結構?刻意選擇Growthmindset視角使用A→B結構來收斂你的關注點,第一個實用目的是防守自己的注意力被一些偏向fixedmindset的焦點拉走,起手式一開始就要落在growthmindset的範疇,這樣才會有效。
培養你的後設認知另外,從「學習如何學習」的角度,你其實需要刻意去研究新態度、新觀念、新行為到底是怎麼在你自己身上發芽的。
說到底,只有自己親自掌握自己的學習模式,你的學習成效才會迎來飛躍式的進展。
雖然你的學習教練/老師可能擁有比你更高的專業度去診斷學習問題,但教練/老師只能與你共享某一小段的時光,最終你需要成為你自己的教練。
因此,能夠倒退一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學習旅程當成客體來觀察,其實是蠻重要的技能。
而刻意關注A→B如何發生在自己身上,會讓你可以持續地累積對自己學習模式的洞察。
不要浪費有效經驗最後最實在的一點,是前文提到,「做中學」為什麼強調reflection,因為做中學裡面有太多的try-and-error,有時候你的結果根本是誤打誤撞試出來的。
這些靠運氣、靠嘗試逼出來的「結果」(也就是A→B結構中的B狀態),如果沒有徹底掌握「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你可能根本就不再有第二次重現結果的機會。
你必須順藤摸瓜,從B狀態倒推回去,像偵探一樣往A方向探索,找出過程中的驅動要素,好好把事情發生經過描述清楚,然後辨證自己是否能重現這些有效的驅動要素。
如此一來這個專業技能才是真正掌握到你的手裡。
不關注結果怎麼跑出來的,卻跑去關注別人的結果比自己好,這不是徹底的浪費嗎?狀態負面時去休息;狀態正面時做reflection會建議大家刻意運用A→B結構來收斂關注點,很大的原因是,我們見證到太多的學習者努力地做reflection,以為這就是「認真」,但事實上他們的關注點卻被fixedmindset拉走。
我覺得A→B是一個蠻簡單的訣竅,可以快速抓出有助於把你扳回growthmindset的方向。
事實上,要防止fixedmindset跑出來,還有一個是做reflection的時機。
我建議大家要養成在「狀態好的時候做reflection」的習慣,如果你今天完成了一個挑戰很有成效感,或者你今天忽然有個澎湃覺得自己堅持好久好偉大,或者你今天得到了一個稱讚覺得飄飄然,這是你做reflection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最容易抓到A→B結構。
練習在這種時候做reflection。
而有挫折感,覺得自己很遜的時候,就不要刻意停下來想太多了,去睡覺吧。
上述是指一般狀況,人難免會有一些「在劫難逃」的大煩惱,有的時候負面狀態維持太久,也許真的是需要痛定思痛,不過你也不需要一個人面壁思過,也許可以和另一個也有做reflection習慣、和你使用相似框架的人進行對話,比較容易跳出盲點。
但若要透過reflection來處理煩惱的問題或負面狀態,就需要靠第3階段的Interpretive的解讀與辨證了。
小結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在做reflection的起手式,選擇關注點的「入門訣竅」。
在持續練習一段時間之後,你會開始對growthmindset的狀態有更高的自覺,到了那個階段以後,你可以自由選擇任何為你帶來成長的經驗進行reflection。
Referencehttps://medium.com/y-pointer/orid-a40f32fca3d7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7579https://www.slideshare.net/StephenBerkeley/the-focused-conversation-method-orid-63521262https://nursinganswers.net/reflections/the-history-of-reflection-theory-nursing-essay.php了解更多ALPHACamp高留存率的學習體驗EllenSeeAllPostORID學習模式學習教練有效學習Search熱門搜尋自學程式學習方法學習教練助教跨領域職涯軟體工程師前端全端AllCategoriesAC動態AC評價Web技術人物專訪程式學習自學能力資料科學軟體職涯FollowUs延伸閱讀更多好文章推薦給你!程式學習程式新手怎麼做SideProject?從想要解決的生活問題開始程式學習累積多人協作經驗、接軌業界網頁開發,你需要scrum模擬專案!程式學習2022熱門程式語言,JavaScript、Python哪個語言職缺最多?程式學習ALPHACamp紅綠燈學習法X工程師助教,帶你寫出專業的程式碼程式學習什麼是程式設計(Programming)?認識程式與程式語言程式學習新手學程式,英文、數學能力重要嗎?優秀軟體工程師應具備的4大能力程式學習資料結構和演算法對一個工程師的意義?如何提升實力?程式學習Udemy、Coursera、Hahow比較: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線上課程平台ALPHACamp的使命是「幫助人們發展有意義、有價值的職涯」。
自2014年以來,我們以新加坡和台灣為教學據點,培訓超過6500名學員。
校友遍及台灣、新加坡、中國、以及全球的科技新創。
JavaScript全端開發課程三學期系統化課程設計學期一:程式設計入門學期二:掌握網頁開發學期三:軟體工程師養成最新課程New數位職涯RPGDATA&AI公開課SQL14天入門課LearnMore非本科跨領域學程式理工科職涯升值挑戰學習體驗成效Blog技術主題職涯攻略常見問題關於ALPHACamp加入我們ContactUs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886-2-2546-9766(※防疫期間AC採遠距上班,如需聯繫請來信或FB私訊)地址:105台北市復興北路201號6樓之4獲取最新資訊業界經驗分享、職涯諮詢、學習技能提升!訂閱電子報ALPHACamp|創新職涯的線上學校©2022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比得到答案本身還重要:善用「ORID」討論法為你的議題聚焦
ORID是一套國際知名且簡單易用的提問方法論,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名稱,有人稱引導式討論(Guided Conversation),也有人稱基礎討論方法(Basic ...
- 2ORID焦點討論法:掌握提問的兩個核心,讓開會討論更有效率
會想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陣子看到了好幾篇對於ORID焦點討論法的介紹與分享。在這些文章當中,有一些文章讓我覺得當中好像「缺了一些什麼」,有一些則是對於這個方法 ...
- 3如何用ORID 提問框架,記錄心得、回顧發現、內化學習
ORID 是個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焦點式提問法,透過四個層次的提問,能夠幫助使用者更結構性地思考與回應問題。本文以大家熟悉的ORID 焦點討論法為起始 ...
- 4ORID焦點討論法- 白話入門篇 - SlideShare
2. 通常提到ORID是指訪談時常用到的方法, 又稱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 什麼是ORID ? 3. 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
- 5臺灣讀報教育指南
用ORID學自我提問ORID焦點討論法中的「O」是objective,是客觀的、基於事實的,可以引導學生寫感官看到的、聽到的。「R」是Reflective,是反思、感受,可以寫情緒和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