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汪暉支持這一觀點,並稱之為「去政治化的政治」。

:14 汪暉認為,「政治化」「表徵是政治辯論、理論探索、社會自治 ... 去政治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去政治化即政治化的逆過程。

概述[編輯] 義大利學者亞歷山地羅·魯索(AlessandroRusso)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時期,其終結是由於「去政治化」:一個派性鬥爭和暴力衝突損害公開政治辯論、多樣性政治組織及其政治文化的過程。

魯索還認為「去政治化」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當代世界政治的特點。

[1]:9汪暉支持這一觀點,並稱之為「去政治化的政治」。

[1]:14汪暉認為,「政治化」「表徵是政治辯論、理論探索、社會自治、黨-國體制內外的政治鬥爭,以及政治組織和言論領域的空前活躍等」,「去政治化」則是「消解社會自治可能性的兩極化的派性鬥爭、將政治辯論轉化為權力鬥爭的政治模式、將政治性的階級概念轉化為唯身份論的本質主義階級觀等」。

「重新政治化」才是克服文革「這一時代悲劇的真正方式」。

[1]滿永評論說,能解釋派性鬥爭和暴力衝突的不是「去政治化」,而是「泛政治化」,在相應中國背景下也可稱為「階級鬥爭擴大化」。

[2] 中國學者馬戎將「把族群看做政治集團,強調其整體性、政治權力和『領土』疆域」稱為「政治化」,他認為「政治化」不利國家統一,而應實行「去政治化」,即:一、以文化共同體概念「族群」指稱各族;二、以公民個體而不是民族集體作為政策對象。

這種觀點引發了爭議。

[3]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開放時代.2007,(2):5-41.  ^滿永.“去政治化”还是“泛政治化”?——重新进入1960年代(PDF).二十一世紀.2011.  ^文明超.“去政治化”的困境——就少数民族“去政治化”问题与马戎、胡鞍钢等先生商榷.天府新論.2018,(1):85-91.  外部連結[編輯] 愛思想網專題:去政治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去政治化&oldid=71065616」 分類:​政治學術語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