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政治 ; 去政治化 ; 敘事 ; 敘事社會學 ; 文化 ; 文化社會學 ; 民主政治 ; Taiwanese politics ; depoliticization ; narrative ; sociology of ...
隨時查.隨時看,你的隨身圖書館已上線!
立即使用
DOI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簡稱,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
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華藝DOI註冊中心
(
doi.airiti.com
)
。
來源資料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碩士班/2010年
兒童發展的風險治理:發展遲緩、監管網絡與親職政治
權利意志的社會學分析:權利論述、公民身份與社會理論
「熟悉的陌生人」:由線上遊戲網友關係窺探日常生活的陌生人意義
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
基督徒在「神聖」與「世俗」之間──以「台北市召會聚會所」的基督徒為例
瓶水相逢——台灣瓶裝水市場的出現與發展
我輩貓人:流浪貓保護運動的興起與建構
馬來西亞跨國勞工政策與國族國家的雙重邏輯:
發展主義與國族主義
台灣女性初婚率的世代變遷與教育落差
再疆域化的學生遷移:旅中台生與旅台馬生的比較
社會科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書目管理工具
書目匯出
加入收藏
加入購物車
E-mail給朋友
列印書目
相關連結
問題回報
購買單篇
全文下載
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
ThePoliticsofDepoliticization:ANarrativeSociologicalAnalysisofPoliticalEventsinTaiwan
陳雨君
,碩士 指導教授:蕭阿勤
繁體中文
DOI:
10.6342/NTU.2010.01973
台灣政治;去政治化;敘事;敘事社會學;文化;文化社會學;民主政治;Taiwanesepolitics;depoliticization;narrative;sociologyofnarrative;culture;culturalsociology;democratization
分享到
摘要
│
參考文獻
(181)
│
被引用次數
(2)
│
文章國際計量
摘要
〈TOP〉
本論文從文化社會學與敘事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台灣「去政治化」的政治敘事如何產生與轉變,並且釐清此種敘事的社會意義與社會效應。
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在1970年代的威權統治時期,台灣社會出現了兩種去政治化的敘事模式:「安定繁榮的去政治化敘事模式」與「民主、法治、反暴力的去政治化敘事模式」。
國民黨的社會宣傳致力於運用這兩種敘事,進行意識型態教化,強化其統治正當性,對台灣社會留下深遠的影響。
到了1990年代政治自由化初期,省籍問題及國族認同議題的浮現,以及激烈喧鬧的選舉政治氛圍,則讓另外兩種去政治化的敘事模式被催生出來:「否定省籍問題存在的去政治化敘事模式」與「厭惡選舉政治的去政治化敘事模式」。
這兩個90年代的重要敘事模式,繼而成為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台灣社會的政治論述的重要元素。
2000年至今,民主化的台灣社會形成了兩種新的去政治化敘事:「反對轉型正義」與「經濟優先」的去政治化敘事模式。
它們綜合、累積了70年代以降的各種去政治化敘事的要素,因此變得更加龐大、意義上也更為複雜。
這種現象顯示,隨著時間的演變、象徵資源的積累,行動者能夠運用的論述資源也更為豐富,同時也可以挪用先前的敘事要素來建構新的政治論述。
2000年之後台灣社會去政治化現象愈加流行,事實上是累積醞釀已久的結果。
就現實政治的變遷而言,在一方面,針對各種社會政治議題,愈加盛行的去政治化,與「反去政治化」、企圖「再政治化」的力量互相激盪衝突;在另一方面,去政治化敘事的愈形發展,內容包羅更加廣大,顯示台灣社會的政治分裂不僅沒有趨於消解,反而更加嚴重。
本論文揭露「去政治化」運作的各種樣貌,探究政治行動者如何藉由各種去政治化的敘事模式以否定、掩飾自身行動的政治性。
本論文指出,去政治化做為隱諱、不易察覺的政治,有利於隱藏某些由於特定認同或立場而來的言論、行動、或政策,並對台灣社會的政治認知與參與產生負面的影響。
並列摘要
〈TOP〉
Focusingonnarrativizedpoliticaldiscourse,thisthesisaimsatanalyzingtheemerging“depoliticized”politicsinTaiwansincethelatetwentiethcentury.Drawingonthetheoreticalapproachofsociologyofnarrativeandmethodofnarrativeanalysis,thisthesisexaminesthecontinuityanddiscontinuityof“depoliticizednarratives”(DPNs)andtheircultural-politicalsignificanceandeffectsinTaiwaninthelastfourdecades.IinvestigatehowandwhyDPNshavechangedovertherecentfortyyearssincethe1970sandevaluatethemthroughdifferentstagesofhistoricaltransformationthatparallelthetrajectoryofdemocratizationinTaiwan.First,Iarguethat,duringtheauthoritarianperiodofthe1970sinTaiwan,therearetwomodesofDPNs.Onethematizes“socialstabilityandprosperity”andanother,“democracy,ruleoflaw,andanti-violence.”TherulingChineseNationalistParty(KMT)propagandizedthesetwomodesofDPNstojustifyitspoliticalcontrolanddemobilizethesupportfordissidentsandthishashadafar-reachingeffectontheTaiwanesesociety.Secondly,intheearly1990s,aperiodofdramaticpoliticalliberalization,twonewmodesofDPNsdevelopedasaresultoftheperiodicunrestcausedbyfrequentelectionsandofcontentiouspoliticsofethnicityandnationalism.Thefirstnewmodedeniedtheexistenceoftheethnicproblembroughtaboutbythe“localTaiwanese-Mainlanders”division.ThesecondmodeofDPNwasdominatedbycynicismaboutthenewdemocracyandelectoralpolitics.Thetwo1990sDPNspavedthewayforthedevelopmentofmostrecentDPNsinTaiwan.Since2000,whentheDemocraticProgressiveParty(DPP)gainedtherulingpowerinthepresidentialelection,anothertwomodesofDPNshavebeenloominglargeintheTaiwanesesociety.Themotifofoneofthesetwomodesistoneutralizethedemandfor“transitionaljustice”andthusdiminishoppositiontothepoliticalforcerepresentedbytheKMT.Byhighlightingthepriorityofpursuingeconomicdevelopment,anotherrecentpopularmodeofDPNminimizesthesignificanceofthepoliticsofnationalidentitycausedbyChina’sclaimtosovereigntyoverTaiwan.Builtuponpreviousones,themostrecentDPNshavebecomemorearticulated.OldDPNsassymbolicresourcesreadytobedrawnonbypoliticaleliteandthepublichavefacilitatedtheformationandprevalenceofnewones.Insum,thepoliticsofdepoliticizationinTaiwanovertherecentfourdecadeshasresultedingrowingcynicismaboutdemocracyingeneralandpolarizationofpoliticalpositions,especiallythoseregardingnationalidentity,inparticular.Thepoliticsofdepoliticizationhasmixedconsequencesofexacerbatingpoliticalconflictsanddemobilizepoliticalparticipation.ExaminingthevariousmodesoftheDPN,IconcludethattheessenceoftheDPNistohidethenarrator’sparticularidentityorpositionbydownplaying,ifnotmakinginvisible,anypoliticalimportofdiscourse,action,andpolicyinthepoliticalarenawithaviewtomaximizinghisorherinterests.Thepoliticsofdepoliticization,asshowninmyanalysisofthemodesoftheDPN,hashadannegativeeffectonthedevelopmentofdemocracyandcivilsocietyinTaiwan.
參考文獻
(
181
)
〈TOP〉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連結:
《台灣政治學刊》。
第1期,頁129-209。
連結: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連結:
王振寰,1997,〈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連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1997年9月,頁1-36連結:
被引用次數
(2)
〈TOP〉
吳沛憶(2013)。
挑戰發展主義霸權:國光石化爭議研究。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3。
1-96。
邱子珉(2016)。
解構幸福: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〇後世代的失權。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6。
1-122。
文章國際計量
〈TOP〉
E-mail
: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E-mail
:
購物車中已有多篇文章,請問是否要先清除,或一併加入購物車中購買?
延伸文章資訊
- 1去政治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汪暉支持這一觀點,並稱之為「去政治化的政治」。 :14 汪暉認為,「政治化」「表徵是政治辯論、理論探索、社會自治 ...
- 2政治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政治化,是一個人類社會中的多元問題,任何參與者基於人權,能以社會熱門話題及社會問題等作切入點,向管治權力施壓,以取得政府關注及回應。例如政客、政黨等,會利用 ...
- 3文官體系政治化的發展趨勢與衝擊: 兼論英國經驗
「文官體系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civil service)的研究主張文官的功 ... 標準上,政策或改革理念比起政黨認同更為重要,選用的政治化可能使得.
- 4台灣的民主教育瀰漫著一種「去政治化」的想法 - 關鍵評論網
當代自由主義民主的核心主張,是人民各項自由的權利需要被保障,且人民要能夠充分的參與政治,而關於政治的競爭也必須要能夠公平。
- 5「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 - 傳播與社會學刊
在全球化和市場化條件下,當代中國和世界正經歷着一個去政治. 化過程。作者以「去政治化的政治」這一概念描述當代政黨政治、國家. 角色和其他二十世紀形成的政治形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