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幫助犯(英語:accessory (legal term))是指基於幫助他人犯罪的意圖,為他人犯罪行為或所欲達成的犯罪結果提供助力,以促使犯罪結果實現的一種犯罪型態的人。

幫助犯 語言 監視 編輯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3年10月5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3年10月5日)請加上與內容有關的內部連結並適當維基化以改進此條目。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10月5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幫助犯(英語:accessory(legalterm))是指基於幫助他人犯罪的意圖,為他人犯罪行為或所欲達成的犯罪結果提供助力,以促使犯罪結果實現的一種犯罪型態的人。

大陸法系刑法 犯罪論(二階論、三階論) -構成要件-客體 ·行為(作為 ·不作為)危害結果 ·因果關係 ·犯罪主體主觀要件(故意 ·過失)未遂 ·既遂 ·中止 ·預備 -違法性-阻卻違法事由 正當防衛 ·緊急避難 -罪責-心神喪失 ·精神耗弱 原因自由行為 ·責任能力 期待可能性 ·犯罪意識 -正犯與共犯-直接正犯 ·間接正犯 共同正犯 ·共謀共同正犯 教唆犯 ·幫助犯 -罪數-想像競合 ·牽連犯 ·連續犯 數罪併罰 ·一罪一罰 刑罰論 -法定刑-死刑 ·無期徒刑 有期徒刑 ·罰金 ·科料(小額刑罰) 拘役 ·沒收 褫奪公權 ·剝奪政治權利 量刑 ·宣告刑 自首 ·減刑 ·緩刑 -保安處分- 法律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罪責原則正當法律程序 ·比例原則信賴保護原則 ·平等原則 刑事訴訟法 ·刑事政策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

詳見法律聲明。

換言之,既然是幫助他人犯罪,所以幫助犯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對於該他人的犯罪已經有所認識,如果並不知道該他人正在或正欲進行犯罪,則不構成幫助犯; 必須是幫助他人實現不法意圖,而不能是實現自己的犯意;反之,如果是基於自己對法益攻擊的企求,則自己另外獨立為正犯。

若是再與其他正犯彼此勾謀、行為分攤,則成立共同正犯關係。

幫助必須具有效果,若幫助是無效的,則不構成幫助犯。

幫助的介入點,只要在結果發生之前,都可以成立幫助犯。

參見編輯 不完整罪 共犯外部連接編輯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學:中華民國法律註解/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LawyerSource AllReferreference Freediction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ZealandNetLaw Blackstone'sCommenta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Southwaleslegalaidarticle WestVirginia(US)modeljuryinstruc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lorida(US)statutes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幫助犯&oldid=6227304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