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 不要搶救: 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 ... - 誠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拒學, 不要搶救: 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 從拒學到正常工作, 90%都能恢復。
:作家、精神科醫生/王浩威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國民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個案分析與諮商輔導
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不登校.ひきこもりの9割は治せる1万人を立ち直らせてきた3つのステップ
作者
杉浦孝宣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作家、精神科醫生/王浩威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國民媽媽/
相關類別
網路電視
網路分析
校園網路
校園電視
分析電視
一對一改變
心理勵志網路
分析校園
改變電視
表達電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日本NHK電視臺專訪!日本產經新聞「中輟生遲來的春天」報導!第一本讓拒學族、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務指南!什麼是繭居族?就是生理毫無異常,卻不上學也不工作,跟家人不講話超過一個月、足不出戶六個月以上的人。
繭居族並非毫無前兆,初期最明顯的警訊,就是拒絕上學,也有人因為中年失業,於是一輩子繭居,日本已開始出現8050(80歲的父母得養50歲的繭居中年族)症候群。
據統計,在日本,每個班級至少都有一位拒學生;臺灣呢?50%以上的學校都有這樣的孩子,而且人數持續上升……。
本書作者杉浦孝宣,自己也曾裝病拒學,念特殊學校,在一對一的個別教導及規律生活下,終於重新踏入校園。
而後開立補習班當老師,因協助中輟生通過高考一舉成名,至今已幫助超過10,000名繭居者重返校園、正常工作。
他說,孩子拒學,不要搶救,更不要逼他回學校參加適應教學補救班,只要用對方法,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別指望老師,這件事學校解決不了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雖然都很親切,但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
」去補救教學班?孩子更反抗,因為沒人想被貼標籤。
最後,學校多半拜託家長轉學!偏偏很多學校轉復學手續複雜,孩子只能回家。
◎從拒學到正常工作,有SOP:與其逼孩子上學,不如先鼓勵孩子願意出門,例如旅行、參與活動、甚至吃美食,不一定要到校上課,父母要表達關心,但切忌: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例如主動送吃送喝),否則他會開始擺爛……家長該怎麼做?本書有SOP。
拒學、繭居真的是一種病嗎?網路成癮、沉迷電玩真的沒藥救?其實,逃避不可恥,這是生理正常的防衛機制,不要「搶救」──操之過急。
幫助這群人的最佳方法,不是學校、也不是父母,本書有好多好多案例,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作家、精神科醫生/王浩威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國民媽媽/郭葉珍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趙文滔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羅寶鴻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羅怡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杉浦孝宣1960年出生,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
1985年成立中輟生重考補習班與學力會。
三十幾年來致力於拒學症、高中退學生與繭居學童的支援活動。
2010年設立NPO法人高中畢業生支援會,為青年學子貢獻心力至今。
著有《高中退學生的救星!拒學症或繭居族都有重新站起的一天!》(日本寶島新書出版)等書。
黃雅慧兼職譯者,熟悉臺、日、中三地貿易模式與工廠運作,具備商業實務經驗,翻譯領域涵蓋電子、通信、化學、防災與建築等產業,目前旅居日本。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推薦序一跨出拒學的門檻,讓生命不再困頓/王意中推薦序二當孩子成了困在繭中的蝴蝶……/趙文滔前言拒學、繭居不是病,人人都可能發生主要登場人物第一章人生有四大關口,決定繭居與否1.拒學不是病,超過50%的學校都有2.升國一拒學比例暴增,因為英文卡關3.高中非義務教育,不去上課就被退學4.重考、念錯大學,都可能繭居5.中年失業,很可能一輩子繭居第二章別指望老師,這件事學校解決不了1.學校都怎麼處理?拜託家長轉學吧!2.父親長期缺席,常是拒學主因3.體保生的兩難:退出校隊,等於退學4.去適應班接受輔導?沒人想被貼標籤5.轉復學手續太複雜,有等於沒有6.性向問題從來都是問題7.各學校因應拒學孩子的制度比較第三章不用每天上課的人生新出路1.函授制,從專收退學生,到升學首選2.函授課程不用每天到校,採學分制3.高中學力鑑定,求職時非常吃虧4.鼓勵孩子來學校,但不一定要上課5.這是一場耗時又費力的拉鋸戰6.多和孩子聊興趣,不要談未來第四章改變不了孩子,就從改變自己開始1.鼓勵爸爸多和孩子相處2.孩子拒學,不應只關媽媽的事3.別設條件、別老說「我是為你好」4.孩子擺爛,是因為你有求必應第五章從拒學到正常工作的三步驟1.同溫層的治癒力量,超乎家長想像2.健康的心理,從注重儀容做起3.製造外出機會,美食是很好的誘因4.辦外宿、活動,化解封閉心態5.別幫孩子想未來,他得自己摸索第六章不幫孩子做好做滿,他才有機會肯定自己1.第二次繭居,往往變一輩子繭居2.讓繭居族從被照護,到照顧別人3.不知道每天要前往何處,就無法有規律生活4.晒太陽、動身體,簡單卻少不得5.人生有了目標,就不會胡思亂想6.透過與身障者溝通,讓孩子懂「為別人想」7.不一定要聽父母的話,但要肯定自我第七章繭居是一種病?網路成癮、沉迷電玩的關鍵對策1.憂鬱、焦慮、思覺失調……小心孩子成了藥罐子2.真痛還是裝病?父母要避免情緒性發言3.逃避不可恥,這是自我防衛機制4.電玩不可怕,是親子必備溝通管道5.管小孩不是防賊,訂的規則要他能做得到第八章避免再度社會退縮,需要長期關照1.讓第三方介入,父母不孤單2.打破學年制的迷思,不要再有第二次結語拒學症並非精神病,剖析繭居兒背後的心理附錄臺灣諮詢管道參考
商品規格
書名/
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作者/
杉浦孝宣
簡介/
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作家、精神科醫生/王浩威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國民媽媽/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9858984
ISBN10/
9869858988
EAN/
9789869858984
誠品26碼/
2681928462002
裝訂/
平裝
頁數/
288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尺寸/
21X14.8X1.4CM
重量/
500g
試閱文字
內文:拒學不是病,超過50%的學校都有 拒學是繭居族的初期徵兆,而且繭居人數有逐年增加的傾向。
根據日本文科省的定義,所謂拒學症,指的是「排除疾病或經濟因素,每年超過三十天,因任何心理、情緒、身體,或社會因素、社會背景,導致該學童不肯或不願意上學」(摘自「學童之問題行動與拒學等指導課題之調查」)。
即使在少子化的現代,符合以上定義的學童仍逐年增加。
根據2017年度的資料顯示,國中生每31人就有1拒學。
換言之,每個班級至少都有一位拒學學生。
由此可見,事態之嚴重已刻不容緩,因為班上的同學隨時都有可能明天就不來上學。
話說回來,很多人都以為拒學症大多發生在個性比較內向的學生身上,但實際上,有不少拒學的個案,都是在班上極其活躍,或者功課不錯的學生。
人生有四大關口,決定繭居與否 根據我長年來的輔導經驗,人一生中有四大關口,決定繭居與否。
第一關口是國一,第二關口是高一,第三關口是大學重考或休學期間,第四關口是求職不順遂的時期。
第一個關口,主要是由於從小學升國一時,容易對新環境適應不良。
為什麼升上國一以後,會有這麼多孩子不肯上學呢? 首先,不適應新環境是原因之一。
拒學的因素(國公私立中學)除了入學、轉學、插班、升級,還包括校隊與社團等各種問題。
這是因為,國中的校園生活不同於小學,對社團與學生會等縱向關係相當重視(按:因學年級別的關係,需長幼有序,待之以禮)。
其次是課業的落後。
這個原因在拒學的比例中,約占21.8%。
其中,又以英文課的挫折居多。
本協會的諮詢個案中,不乏成績優異的國中生。
然而,日本國中入學考試(按:臺灣國中不須入學考試)一般只考國文、數學、社會與理科等四項,英文向來不是這些孩子的學習重點。
所以,有些孩子即使成績很好,甚至足以參加奧林匹克的數學競賽,或將歷史事件倒背如流,但一遇到英文考試,往往是吃足了苦頭。
而且,升上國一以後,這些孩子也因為不想念書,而導致英文成績遲遲不見起色。
除此之外,也有些家長為了讓子女考上私立明星中學,好在親朋間揚眉吐氣,自小便逼著孩子上補習班。
然而,即使努力考上一流學校,其實力和天資聰穎的同學仍是天差地別。
事實上,這些孩子家長的教育水準極高,其中不乏醫生或大學教授等菁英,有些甚至畢業於東京大學或京都大學等一流學府。
不過,儘管孩子們的資質不錯,但由於父母的高學歷成了負擔,反而揠苗助長。
除此之外,父母在考慮子女出路的時候,完全無視孩子的感受,只會一昧的要求他們考大學也是原因之一。
於這些父母而言,國中考試不過是上好大學的跳板而已。
然而,私立明星國中的英文課程度頗高,約為公立國中的2到3倍,甚至更快(按:臺灣私立國中為追求課業表現,進度亦較公立快)。
例如,國一的第一個學期才教英文字母,第三學期便開始教高一文法。
如此趕鴨子似的教學方式,若非有一點底子,絕對追趕不上進度。
話說回來,私立完全中學一般會將六年的課程,壓縮在5年內上完,最後一年則用來預習大學大考試題。
於是,很多老師便卯起勁來趕課。
而無法適應這種急行軍方式的孩子,便開始不肯上學,甚至退學求去。
中年失業,很可能一輩子繭居 此時又可分為兩種狀況,其一是畢業後,因找不到工作,而足不出戶;其二是找到工作,卻因為其他因素離職,與外界隔離。
根據內閣府調查顯示,40歲到44歲的繭居族,因為碰上就職冰河期(按:指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就業困難時期;大約是1993年至2005年之間的畢業大學生),因此每三人就有一人曾在20到24歲,有過窩居家中的經驗──這正是他們求職不遂的原因。
三十幾年來,我始終專注於拒學或繭居族的輔導。
對於近十年來繭居學童日漸增加,更是感同身受。
話說十年前,ADSL(非對稱數位用戶網路,Asymmetric DigitalSubscriberLine)才開始在社會普及。
之後,隨著電腦與智慧型手的日新月異,更加快了上網的速度與便利性。
如此一來,即使孩子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他們也不會離群索居。
事實上,本協會的諮商個案中,大多數都是窩在家中,整天打電動(以男孩子居多)。
某位演員就曾在廣播節目訪談,分享自己的繭居經驗。
他說,當時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什麼的,所以整天無所事事的他,沒多久便想外出透透氣。
然而,拜網路發達之賜,若換成現在的話,或許他就會一直繭居在家裡。
換言之,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發達的時代,反而是繭居族的溫床。
別指望老師,這件事學校解決不了 一般而言,私立學校遇到學生拒學,大多交由輔導室處理。
他們總是拍胸脯跟學生保證:「輔導老師每個禮拜來三天,有什麼煩惱可以隨時找他們商量。
」但這根本無濟於事,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心理諮詢師通常只是聽學生訴苦。
他們就是扮演一位忠實聽眾,然後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例如,學生問:「怎麼辦,我就是不想來學校?」諮詢師也僅附和回答:「是喔,不想來上學啊。
」當然,諮詢師的同理對於尋求輔導的學生與家長仍相當重要,可惜這並無助於解決拒學問題。
除此之外,學校大多外聘心理諮詢師擔任輔導老師,但這些人並不清楚學校複雜的人際關係。
所以,當學生訴苦:「A老師怎樣,而B老師又是如何如何」時,他們也是有聽沒有懂,因而無法給予學生適當的建議。
事實上,不少來本協會諮詢的學生都說:「學校輔導室的老師雖然很親切,也願意聽我訴苦,可是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其實不用想也知道,學校裡除了班導師以外,各個科目還有不同的科任老師。
換句話說,9個科目就有9位老師。
學生有煩惱找導師談當然最好,不過也要看學生與班導師是否合拍。
有人會想,那就找其他老師商量啊!可不是嗎?其他老師同在一所學校任教,對於學校的人際關係自然最清楚不過。
然而,現在的學校卻大多委聘外來的諮詢師駐守輔導室,因此反而無法對症下藥。
總而言之,幫助那些拒學的孩子,願意踏入校園,或者將自己封閉起來的孩子走出房間,需要的不是諮詢師,這般與自己立場完全不同的外人。
而最有效的方法既不是父母、也不是老師,而是與跟自己有過同樣經驗,年齡相仿的人。
孩子拒學,不應只關媽媽的事 家長管教子女,最重要的莫過於用心對待。
一般來說,前來諮詢的家長以母親居多。
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再三叮嚀「下次務必請爸爸一起來。
」因為,父親的出席與否,顯現了家長的關心程度。
做父親的如果連露個面都不肯的話,整個家庭又要如何幫助子女從拒學或窩居家中的深淵中,重拾人生? 如同我前面說過的,拒學症與繭居兒的共同特徵,就是父親大多是高學歷的社會精英。
如果總是以工作繁忙為由,把管教的責任全推給母親,當然也就不可能拯救子女。
換言之,唯有用心對待,才有可能讓子女脫胎換骨。
在我接觸過的個案中,有許多人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他們平常接觸的學生不論是理解力或判斷力都有一定的水準,因此,只要端出教授的架子,事情大多能順利解決。
可惜的是,這種四平八穩的態度卻不適用於拒學症或繭居兒身上。
於是,這些父親在家長懇談會上,總是不願意面對事實,一派事不關己的說:「我兒子的現況就是如此」之類的。
這些孩子因為長期拒學或窩居家中,當然無法冷靜判斷自己該怎麼辦。
所以,如果沒有父母為他們設身處地的提點,與從旁督促,便可能一輩子躲在家中。
除此之外,家長與能否同心協力也極其重要。
如果說這是最難跨越的門檻也不為過。
因為大多數父母對子女教育不同調,甚至是南轅北轍。
如此一來,當然也就無法將子女拉回正常的人生軌道。
本協會就不乏一些個案因為父親外派工作等關係,一切諮詢與大小事只能靠母親與社工決定。
但在諮詢效果尚未顯現以前,做父親的卻病急亂投醫,或者參考教育書籍之類的,擅自更改做法或方針。
事實上,拒學症或繭居兒的對策因人而異,某些專家甚至主張放任不管、無為而治。
然而,我對於這種見解卻十分不以為然。
因為,拒學症或繭居兒的重點,就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又怎能放任而為呢?同溫層的治癒力量,超乎家長想像 若家長有心改變過去的管教方式,須透過以下三個步驟,幫助孩子脫離拒學與繭居,重回人生軌道。
脫離繭居的三大步驟: 步驟①培養規律生活。
步驟②建立自信與自律。
步驟③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首先,最重要的是培養規律生活。
這是幫助子女重新踏上人生軌道的第一步。
當作息生活恢復規律以後,接下來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與自律。
最後,透過回饋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加強自信。
以上步驟看似簡單,卻是我歷經三十幾年辛勞,累積而來的經驗。
只要照著以上步驟,幾乎九成的繭居兒都可以因此治癒。
至少這三大步驟,我用了這麼多年,還未曾遇過失敗的案例。
相較之下,其他專家或拒學症與繭居兒的專門機構,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為優先。
可惜的是,這種方法的效果非常有限。
其中原因就在於,步驟順序。
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各位讀者了解如何落實於生活。
繭居的黃金救援期 其實,在拒學的頭一個月,孩子自己本身也很掙扎。
因為不少人經過一個月的沉澱以後,便又乖乖去學校報到。
此時,家長不妨靜觀其變,因為一個月的時間不至於讓孩子離經叛道。
或許,不消幾天他們便迷途知返。
相反的,如果父母一天三餐照常供吃供喝,任由孩子每天逍遙自在,狂打電動或手機,日子一久當然養成孩子窩居家中的習性。
事態一旦演變至此,很多家長在倉皇失措下,往往只能參考教育書籍的建議,以為尊重孩子的意願才是上上之策。
確實如此,強迫孩子上學很容易造成強烈反彈,然而身為父母亦無法因此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所作為。
這個時候,第三方的協助就顯得非常重要。
換句話說,就是由第三者居中協調,代為溝通。
一般而言,坊間的諮詢機關為了突破孩子心防,大多由立場中立的成人或大學生進行溝通。
然而,對於這些孩子而言,這些大人或大學生並非同溫層,因此在溝通上仍有些許隔閡。
況且繭居兒本身較自卑與缺乏自信,面對輩分高於自己一等的大學生,讓他們如何開誠布公? 話說回來,如果第三方是一位年齡相仿,甚至不久之前還跟自己一樣,窩在家裡不肯上學的高中生,情況又會如何呢? 我只能說,一般大人死拉活拽也不肯踏出房門一步的繭居兒,只要是同年齡的孩子出馬,還沒吃過閉門羹。
本協會在受理諮詢案件時,通常會先派遣高中實習生進行家庭訪談,以便確認當事人的狀況。
這些高中實習生由資深社工陪同,為了卸下繭居兒的心防,他們在暗無天日的房間裡,與繭居兒閒聊時下的電玩或八卦。
因為年齡相仿,又是同溫層,因此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於是聊著聊著,這些繭居兒也就肯踏出家門。
不過,此時父母要特別注意:不要逼孩子上學。
若孩子好不容易稍微卸下心防,又被催促著回學校上課的話,只會讓他們更想逃避,反而將自己關在房間內,甚至不願再與任何人溝通。
因為,其實這些孩子對於無法回應的父母及師長的殷切期盼,內心感到非常的自責。
所以,如果我們又提到「學校」這兩個字,反而讓孩子自怨自艾,產生抗拒心態。
此時,父母最好暫時保持靜默,同時委託社工和孩子進行溝通。
試閱文字
推薦序:推薦序一跨出拒學的門檻,讓生命不再困頓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當孩子到了上學時間,卻足不出戶,對於許多爸媽來說,總是只能乾著急。
好說歹說,孩子就是不為所動,眼看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其他的學生們都一一的往校園裡跨了進去,但是自己的孩子卻持續窩在家裡。
面對眼前拒學的孩子,無論是當事人或是父母,總是不時的耗損著自己的時間與心力,而疲憊不堪。
這對彼此來說,都是一場劇烈的身心消磨。
「他不出門,我能怎麼辦?」許多父母深感莫可奈何,直接放棄,或索性採取強硬的方式,無論如何,就是要讓孩子到學校上課。
只是在這樣的拉扯過程中,卻造成了往後不可磨滅、更大的親子衝突。
這時,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孩子拒學,到底在明示或暗示我們什麼?該是得要按下暫停鍵,好好的來思考,眼前這拒學行為所要傳遞的訊息。
每個人的拒學成因與經驗不盡相同,無論來自於孩子個人的身心特質,或是孩子所面臨的生活、學習、人際、工作、感情等壓力課題,而破壞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的上學規律。
這些都使得上學這條路,對孩子顯得遙不可及。
而如此日復一日的繭居在家裡,最終將導致孩子、爸媽以及學校三方面,共同豎起了白旗,宣布放棄。
於是,繭居生涯的序幕,正式開啟。
然而,一回又一回的拒學,卻讓孩子不自覺的,往生命中的黑洞,一步一步深陷下去。
令人對於孩子的未來,不忍卒睹。
但我相信,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想要如此作繭自縛,讓自己的生命困住。
此刻,是真的需要有一些類似的成功案例,讓爸媽以及老師重新燃起,想要協助拒學孩子的動力。
同時,透過方法指引而有所遵循,逐漸修正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
同時,閱讀拒學的相關案例,也讓孩子有了共鳴。
本書作者杉浦孝宣的成功經驗,讓長時間處在匈牙利諺語「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狀態的孩子,終於望見隧道出口的那一道光,而喚起行動改變的契機,不再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裡。
拒學終究有出口,就讓我們從閱讀《拒學,不要搶救》這本書開始。
推薦序二當孩子成了困在繭中的蝴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趙文滔 「他知道自己在浪費時間,卻沒辦法有動力行動,動彈不得,也不敢和其他人傾訴,怕被發現他現在無所事事、一事無成,沒有任何成長。
他形容這段時間是他人生最痛苦的時光。
」(摘自楊明書〈當家不再是避風港〉,二○一八年) 拒學生一開始是偶爾請假不想上學,漸漸變成每週只上課兩到三天,後來乾脆足不出戶。
對周遭人來說,他們亦想不通,明明好手好腳,小時候甚至品學兼優,怎麼就是出不了門,硬是把自己困在家中,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然而,許多父母接下來所採取的做法,往往讓事情變得更僵。
因為,不管是接送、硬拖孩子到校上課,或是利誘、責罰,甚至轉學,不僅全部宣布無效,最後還搞得大家人仰馬翻,精疲力竭。
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稻草絕非真正問題所在,拒學的問題本質通常多半不是學習困難。
如果過度聚焦於解決課業表現與上學問題,反而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使得上學變得更加困難。
要真正協助一個拒學的孩子,要考慮的顯然比「順利上學」來得複雜許多。
作息不正常與網路成癮也是本末倒置。
究竟是因為作息不正常、無法早起,所以上不了學?還是想逃避什麼(例如:上不了學的羞愧感)而沉迷網路?在擔心什麼(例如:別人怎麼看他)而輾轉失眠,導致作息大亂? 也許,拒學是一個機會,逼使父母重新檢視親子關係;讓孩子重新思考自己內心真正害怕、面對的事情;讓老師以更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導學生、輔導人員善用系統工作(按:輔導工作方法的一種),多管齊力協助案主。
只有澈底覺悟、放棄原本無效的辦法,才有可能走出繭居困境。
對這群旁人眼中行為怪異的年輕人,我們能真正理解他們內心經歷的痛苦嗎?能真正接納他們不合常理的行為嗎?當我們因不理解、太著急,而忙著將他們拖出房外、送進學校,往往進一步加深他們的痛苦,惡化已經脆弱的傷口,讓所有人深陷於無力感的僵局中。
《拒學,不要搶救》的作者杉浦孝宣是親身經歷的過來人,他根據成功協助繭居族的經驗,提出許多提醒與建議,值得所有關心這群受困年輕人的父母、師長、輔導者,以及仍深陷繭中苦惱掙扎的當事人,從中找到希望與方向,重新展翅迎向未來。
(本文作者為香港大學婚姻及家庭治療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諮商心理師、伴侶與家庭治療師。
)
試閱文字
自序:拒學、繭居不是病,人人都可能發生 2019年5月,日本的年號由平成改為令和。
正當舉國上下為迎接新時代的來臨,歡欣鼓舞之際,「繭居族」的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在日本國內投下一顆震撼彈。
首先,是川崎隨機砍人事件。
5月28日上午7點40分,一群私立明愛小學的學童,在川崎市登戶車站等候校車,不料突然遭到一名51歲的男性繭居族持刀亂砍,因而造成一名學童、一名家長死亡,17人輕重傷。
4天後,6月1日,又發生一起人倫悲劇。
前農林水產省常務次長(按:相當於臺灣的農委會次長)在東京都練馬區的家中,持刀刺死啃老族的長男(44歲)。
該名嫌犯遭到逮捕時,供述:「川崎隨機砍人事件讓我很不安,我就怕兒子也去殺人。
」 我在寫此書時,案情雖然尚未明朗,不過這兩起殺傷事件已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並大幅報導繭居族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這三十幾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拒絕上學(SchoolRefusal,缺乏上學意願、不願意去上學;以下簡稱拒學)與繭居族的輔導,曾多次呼籲各界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以防範於未然。
然而,實際上,大多數學者在處理拒學或繭居族的教育諮詢時,總是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不是勸父母「給孩子一點時間,慢慢的他就會去上學了」,就是「最好避免刺激孩子,給他一點私人空間吧」。
但在連續殺傷事件以後,繭居族顯然已是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
針對這兩起事件,第99任日本首相菅義偉(按:延續安倍未完任期,至2021年9月)表示:「我們不宜將這幾起悲劇直接與繭居族做連結。
」第21任厚生勞動大臣(按:相當於臺灣的衛福部)根本匠亦表示:「這幾起殺傷案雖然震驚社會,但我們仍不宜替繭居族貼標籤。
」這些政府高官的發言,在在顯示了大眾對於繭居族與其家人刻意迴避的氛圍。
當然,也有人認為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再擔心也沒用,可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終究還是得面對問題,不是嗎? 不可諱言的,繭居族絕對與這幾起殺傷事件脫離不了關係。
特別是前農林水產省常務次長的案例,其長男從國中時期便有暴力傾向。
事情會演變至此,我認為父母實難辭其咎。
大家想想看,如果為人子女連家人都敢施暴,也難保哪天突然情緒失控,因一時衝動而釀成大禍。
我想不少人都會這樣想。
然而,事實上,繭居族並非無藥可救。
只要用對方法與早期治療,20歲以前都有辦法矯正,幫助他們重拾人生。
我經手過的案例中,不乏對家人拳打腳踢的拒學或繭居青少年,而且大部分都是男孩子。
面對孩子的暴力傾向問題,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立即接受專業輔導,而不是靜觀其變,錯失良機。
最近,本協會就有一位18歲的學生,手持菜刀將自己關在房間裡。
我們在接到父親的求救電話以後,立即派社工前往支援。
好在有長期輔導,彼此已建立起互信關係,因此當社工趕到以後,他很快就放下菜刀,說:「對不起,我錯了。
」 當時,只要他父親的做法有些許不慎,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隨著川崎與練馬的案情釐清以後,不禁讓我感慨,這些繭居族如果能在20歲以前,及時接受輔導,或許就能跳脫一輩子繭居在家中的命運(按:前者從小父母離異被伯父母收養,加上遭同學霸凌,成年後因為長期失業變成啃老族;後者則是因兇嫌長期遭受家暴與精神暴力)。
教育機關過去僅將繭居視為年輕族群特有的問題,因此各項調查大多鎖定15歲至39歲。
然而,隨著高齡者的照顧難題日益嚴重,「8050」的社會問題已逐漸浮出檯面。
所謂「8050」,指的是八十幾歲的年邁父母,因家有五十幾歲的啃老族,而面臨老無所養的困境。
例如,川崎隨機砍人事件,嫌犯就與八十幾歲的伯父母同住。
這對需要看護的老夫婦甚至曾因姪子的種種行徑,向政府相關單位尋求協助。
8050的問題凸顯繭居族並非僅限年輕人以後,日本內閣府(按:相當於行政院)曾針對40歲到64歲進行調查發現,中高年繭居族高達61萬人,大幅超過15歲至39歲的54萬人。
換言之,繭居族已有高齡化的傾向,而政府的對策至此並無太大作用。
等到10年、20年以後,這些繭居族年紀漸長,而賴以維生的父母也撒手人寰以後,他們就有可能成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話說回來,這些繭居族真的無藥可治嗎? 當然不是,透過三十多年的輔導經驗,我終領悟出關鍵所在。
其中,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目前在本協會擔任社工的祐貴同學。
2018年8月,祐貴(當時17歲)前往東京都議會,將陳情書遞交至文教委員會召集委員(當時)的里吉由美議員手中。
在東京都議員、區議員、各大媒體與相關人員的見證下,他朗讀陳情書的身影,令人感動不已。
祐貴曾因為不肯上學而繭居,雖然經輔導後已重返校園,卻礙於經濟因素,不得不放棄就讀函授高中。
這個切身之痛,讓他決定挺身而出,向東京都議會遞交陳情書,呼籲政府正視繭居問題,並將支援學校納入高中學費的減免對象。
祐貴其實非常聰明,曾就讀於某一流高中。
可惜暑假過後,因突然不想上學而繭居一年。
家長也曾帶他前往精神科就診,還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
不過,祐貴卻始終過著日夜顛倒、與世隔絕的日子。
他剛來本協會的時候,甚至宛如行屍走肉,總是低著頭、彎著腰,不和任何人有眼神接觸。
可是現在呢?他卻是雙眼炯炯有神,不僅在眾人面前朗讀陳情書,面對議員的問題也能侃侃而談。
最重要的是,他憑藉著人溺己溺的信念,一心為有同樣境遇的年輕學子發聲。
看到他這一路以來的蛻變,我內心深處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其實,祐貴和其他的繭居青少年並無兩樣,不過為什麼他能夠脫胎換骨呢?當然,我並非指繭居族有較高的犯罪風險,而是只要用對方法,即使孩子一時待在家中,也能夠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每個孩子都可能拒學、繭居 三十幾年來,我輔導過無數拒學或繭居的學生。
憑良心說,這些孩子大多資質聰明、才華洋溢,個性溫和又善良。
他們的人生只不過是按錯了某個按鈕,才會產生社會退縮、不肯與外界接觸罷了。
其他的拒學症或繭居兒也是如此。
事實上,文部科學省(按:相當於教育部;以下簡稱文科省)就曾指出:「任何一位學童都可能出現拒學症,並非特定族群的通病」。
子女不肯上學或繭居在家,對於孩子本身或父母來說,都是一種精神折磨。
而且,孩子的天賦也可能因此遭到埋沒。
這對當事人或社會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損失。
為此,哪怕只有一位孩子有幸如祐貴一樣,重拾自己的人生,我也希望能為國家找回更多造福社會的英才。
我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以幫助這些孩童回歸社會為己念,三十幾年來致力於輔導拒學症或繭居的孩子。
在不斷的檢討與修正下,本協會終於訂定出完善的教育使命:培養孩子養成規律生活,在建立自信、自律的同時,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換言之,拯救這些孩子的關鍵,就是「培養規律生活」、「建立自信與自律」與「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等三大要素。
這些步驟看似簡單,實際執行起來卻頗有難度。
簡單來說,這三大要素的重點在於,執行的步驟。
然而,來本協會諮詢的許多家長,卻總以「建立孩子的自信」為優先,花大錢聘請家庭教師,或是將孩子送去補習班上課,殊不知「規律生活」才是輔導拒學或繭居族的基礎。
只要照著這三大步驟,幾乎9成以上的孩子都能重新回歸社會。
然而,這三大步驟有個重要前提,那就是父母或其他家人(如祖父母等)需予以理解與配合。
唯有獲得父母的認同,本協會才能與父母同心協力,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我真心期盼透過本書,除了宣導本協會的教育使命,更能為因拒學或繭居孩童煩惱的家長們,或其他支援團體、專家提供參考,進而拯救更多繭居的年輕學子,幫助他們重新踏入社會。
不過,這三大步驟並不適用於中年繭居族。
但是,為了預防子女終其一生繭居於家中,各位憂心的家長仍可以本書為借鏡,在孩子20歲以前,及時幫助他們重拾人生。
我個人以為,繭居兒一旦過了20歲,因為習慣窩在家中,會越來越難踏出家門。
特別是那些好不容易成功脫離封閉狀態的孩子,如果又再度產生社會退縮的話,情況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因此,如果孩子曾經克服繭居,卻又故態復萌的話,家長最好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遺憾的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明明知道不該放任下去,卻也只能安慰自己:「等孩子自己想通了,就會去外面找工作吧。
」於是,在家長與當事人皆缺乏危機意識的狀況下,就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拖下去。
換言之,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把話說開來,反而會讓「繭居」這件事情變得理所當然。
因此,為了預防子女一輩子繭居在家,更不該錯失20歲以前的黃金救援期。
至於中高年的繭居問題雖然並非我的專長,不過根據報章媒體報導,他們的問題點其實與青少年的繭居族頗為類似。
我常常感嘆,這些成年人如果能在十幾歲,甚且年幼的時候參照我的輔導方法,矯正生活習慣的話,或許人生就不會如此。
預防長期繭居在家,最重要的莫過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閱讀本書的各位家長,切莫錯過時機。
除此之外,有鑑於來本協會諮詢的大多是徬徨無助的母親,我特別將本書獻給全天下的母親,略盡棉薄之力。
父親的長期缺席,讓拒學更難解 事實上,拒學或繭居族的案例中,常見於父親長期缺席的家庭。
現代社會,許多父親總以「工作繁忙」或「男主外、女主內」等理由當作藉口,不肯面對孩子的問題。
就以前述的人倫悲劇來說,那位老父親在農林水產省工作,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因此管教的責任幾乎全由太太一肩扛起。
這就是拒學症與繭居族的典型案例,因為父親不肯面對事實,而難以幫助孩子脫離繭居。
川崎隨機砍人事件也是如此。
嫌犯從小因父母離異,而由伯父母收養。
雖然我並不清楚兇嫌的成長環境,但無論血緣親疏,一旦肩負起養育之責,就應該視如己出才對。
但是, 根據新聞報導,兇嫌與伯父最後一次接觸是在2019年的1月。
換句話說,在他犯案的前四個月,這兩人完全沒有交集。
由此可見,兇嫌是在極度缺乏父愛的環境下長大的。
這些都足以說明,做父親的如果不能正視子女的問題,就無法幫助孩子重建出發。
再者,一家之主為什麼要日夜辛勤的工作?難道不是為了一家大小的溫飽?那麼,在寶貝子女出現問題的時候,父親的挺身而出不就更重要了嗎?為了那些獨自面對問題、心力交瘁的母親,我有以下建議。
首先,重要的是父母同心協力,改變過去的管教方式。
總而言之,家之所以成家,絕非母親一個人的責任。
身為父親也應抽出時間,與子女交流。
說來慚愧,其實我在小學就有過不想上學的經驗。
當時,雖然還沒有拒學這個名詞,但父母幫我找了一家供住宿的特殊教育學校,藉此鍛鍊我那體弱多病的身體。
好在規律的校園生活,讓我很快就重拾正常步調,恢復小學生應有的活潑開朗。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經驗絕對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日本NHK電視臺專訪!日本產經新聞「中輟生遲來的春天」報導!第一本讓拒學族、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務指南!
活動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浮世裡的閱讀趣|大是社方展雙書結帳再95折
延伸文章資訊
- 1拒學,不要搶救- PanSci 泛科學
他說,孩子拒學,不要搶救,更不要逼他回學校參加適應教學補救班, 只要用對方法,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別指望老師,這件事學校解決不了找老師心理輔導 ...
- 2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 ...
《拒學,不要搶救》電子書- 拒學、繭居真的是一種病嗎?網路成癮、沉迷電玩真的沒藥救?其實,逃避不可恥,這是生理正常的防衛機制,不要「搶救」── ...
- 3《拒學,不要搶救》與其逼孩子上學不如先鼓勵願意出門
《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 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作者: 杉浦孝宣譯者: 黃雅慧出版社: 任性出版
- 4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拒學到 ...
【二手徵求好處多】|拒學,不要搶救: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從拒學到正常工作,90%都能恢復. 不登校‧ひきこもりの9割は治せる1万人を立ち直らせてき ...
- 5拒學, 不要搶救: 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 ... - 誠品
拒學, 不要搶救: 第一本讓繭居族願意走出家門的實用SOP! 從拒學到正常工作, 90%都能恢復。:作家、精神科醫生/王浩威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