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的零代词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零代词是先秦汉语一种常见的语法单位,一般属于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补语。

零代词可以用作“其”“之”不能充当的主语;用作宾语和补语时,它跟“之” ... 云南省图书馆机构用户,欢迎您!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欢迎您回来! 进入个人中心  退出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高级搜索 首页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先秦汉语的零代词 收藏 |打印|下载 作者: 李佐丰  作者简介: 李佐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E-mail:[email protected]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零代词是先秦汉语一种常见的语法单位,一般属于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补语。

零代词可以用作“其”“之”不能充当的主语;用作宾语和补语时,它跟“之”存在分工,而跟“于是、于此”不同。

认识零代词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年09期 关键词: 零代词  弗  不  焉  汉语史研究  字号:大中小       零代词是先秦汉语一种常见的语法单位,是体现上古语法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觉得古汉语简洁的原因之一。

本文先概说零代词,而后再介绍它用作主语、宾语和补语时的情况,并简述它跟汉语史研究的关系。

      1.零代词概说      本节先对零代词释义,再介绍它跟省略以及代词的关系。

      1.1零代词释义      零代词是用零形式来完成指代的语法单位。

布龙菲尔德(1980:259)说:“印度人曾想到一个表面上是虚构的而实际上显然很有用的所谓零成分(zeroelement)的方法,在sheep:sheep中,复数后缀被零式——即被不存在的任何东西——所代替。

”这里的“零式”即零形式。

零代词的能指是零,而它的所指则是指代。

      高名凯(2011:106)认为零形式产生于对立,并存在于句法和词法之中,说:“语法是一个系统,在这系统之中往往有对立的情形。

于是,在这对立的情形之中,由于对立各项之中的其他项下有某种形式,就托衬出没有任何具体形式的情形也能起语法的变化作用。

”“这种没有具体形式的形式就叫作零形式。

零形式可能表现在句法上,也可能表现在词法上。

”零代词属于代词,它跟“之、其”相对,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句法当中。

      零代词跟普通代词有相同之处:要有前词,并占有一定的句法位置。

这里所说的“前词”包括交谈者和所交谈(指交谈者所说的话语)。

代词是一种特殊的实词,它通过对前词的指代来完成对世界的指称,同时又跟前词构成联系。

先秦语法整体性强,语法单位个体的特性,经常存在于句法和语义的整体关系之中,正是这种整体的句法和语义关系,使得即使不使用词语,零形式也能产生指代作用,所以产生了零代词这个常见且重要的语法单位。

      我们试用动词“曰”(叫作)来说明零代词。

使用“曰”的句子一般包含有前后两项,前一项是主语,表示人、物等,后一项是宾语,表示名称。

如:      (1)尧之师曰许由。

(《庄子·天地》)      (2)稷曰明粢,稻曰嘉蔬。

(《礼记·曲礼下》)      在复句中,第一分句的主语和谓语常是一般的实词性词语,其中包含有零代词的前词;其后分句“曰”前的主语位置上不使用词语,而使用零代词(以下例中记为);再根据“曰+宾语”的语义内容,便可确定零代词所指代的前词。

如:      (3)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

(《荀子·解蔽》)      (4)卫侯来献其乘马,曰启服,堑而死。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例(3)的“曰”前不用词语,而是用零代词;根据“曰涓蜀梁”的意义,可以确定前词是前分句的“人”。

例(4)零代词的前词是“乘马”。

      1.2零代词和隐去、隐含以及省略      隐去、隐含和省略是跟零代词相关的三个术语,隐去、隐含跟零形式表述大体相同的意思,而跟省略不同。

      1.2.1“隐去”是王力(1957上:64)提出的,《中国语法理论》引用叶斯柏森的话说:“在语言的活动里,有三件事必须辨别:(1)表达(expression),(2)隐去(suppression),(3)印入(impression)。

表达者,即说话人所给予者;隐去者,即说话人虽能给予而不给予者;印入者,即说话人所接受者。

咱们极须注意,非但表达者能印入,即隐去者也往往能印入。

”(1957上:63)新译本为:“在一切言语行为中,要区分三个概念:表意、会意和印象。

表意是说话人说出的话,会意是原先该说而没有说出的话,印象是说话人听得到的东西。

重要的是要注意,印象并不仅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而且是未表达出来的东西。

”(叶斯柏森,1988:445)这是说,说话有“表达”和“隐去”两种不同的方式:听话者所得到的语义,可从表达或隐去中得到。

王先生还说使用“隐去”的原因是“只要说话人所‘隐去’者亦能‘印入’,何妨省去‘表达’的功夫呢?”      王力(1957上:64)认为隐去和省略不同:“咱们不可把‘隐去’和‘省略’混为一谈。

隐去者,是在语法的范围以内的,甚至为语法所需求,所以是常例;省略者,是在语法的范围以外的,它和语法的通则是违反的,所以是例外。

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

”      “隐含”是吕叔湘(1979:68)提出的,是由省略而谈隐含。

他说省略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然后说隐含“跟这个不同,‘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在‘一言’和‘一语’前边添补‘说’或者‘来’,但不能限定是‘说’或者‘来’,并且实际上都不这样说,我们就只能说这里隐含一个‘说’或‘来’,不能说省略一个‘说’或‘来’,至多只能说省略了一个动词。

同样,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

‘隐含’这个概念很有用的,‘隐含’不同于‘省略’,必须可以添补才能叫省略。

”吕先生指出:隐含是“实际上都不这样说”,隐含的词“不可能出现”。

共30条结果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全部展开 原文参考文献: 94 相关文章: 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 彭建武 语言文...2002年第01期 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 赵金铭 语言文...2002年第01期 浅谈西方翻译语料库研究 丁树德/DIN... 语言文...2002年第01期 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 马真 语言文...2002年第01期 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探源 黄树先 语言文...2002年第01期 关于我们| 数据库介绍| 联系我们| 帮助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4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京ICP备120078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