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自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 地方自治,是以道路為基礎,實行土地和戶籍管理的辦法。
目录. 1 城市管理; 2 鄉鎮管理; 3 參見; 4 資料來源. 城市管理[编辑].
台灣地方自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0年12月3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地方自治,是以道路為基礎,實行土地和戶籍管理的辦法。
[來源請求]
目次
1城市管理
2鄉鎮管理
3參見
4資料來源
城市管理[編輯]
先把城市按人口密度和面積大小劃分[1]為區(或稱「分區」。
首都台北市的分區下更有「次分區」),下轄單位為里。
里的空間由城市的道路網決定,即里的邊界以周邊的路(大道或街)決定。
使用單、雙數的號碼為里中的道路基本單位的兩側分別順序編號,這就是戶籍管理的基礎。
里中道路在邊界道路的基礎上,再為內接的道路命名。
內接道路有巷、弄、衖三個單位。
巷是截點在路(或以上級別的道路)上的內接道路,命名則是使用截點上的門牌號碼(即AA路BB巷,這個門牌號在路中是為巷專設,沒有建築物佔用[2]),巷有自己的門牌編制。
巷弄衖的關係也與上面說的一樣,截出的弄或衖在截點的巷或弄名上加上門牌號命名即可,衖的名字會是「AA路BB巷CC弄DD衖」。
里中的路(段)、巷、弄、衖各有自己的門牌編制,為戶籍管理提供了便利。
鄉鎮管理[編輯]
在縣以下行政區劃中(鎮和鄉),以公路進行土地戶籍管理,再細分為段(每段均有名稱和獨立門牌編制,對駕駛者而言則是以路的長度進行定位)。
參見[編輯]
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市區道路
臺北市次分區列表
資料來源[編輯]
^台北市松山區過去就因為人口編制為全台灣第一,所以分割為松山區和信義區。
^有關大安區基隆路3段4巷改編為「敦化南路2段200巷36弄」乙案[永久失效連結]
閱論編聚落類型大都市帶>都市圈>城市(小區、社區、街道)>鄉鎮>集鎮(社區)>村鎮>村(村莊、自然村落、沖、寨、岙)>聚落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台灣地方自治&oldid=63034236」
分類:地方自治隱藏分類: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20年12月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地方制度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省政府為行政院派出機關,省為非地方自治團體。 二、自治事項:指地方自治團體依憲法或本法規定,得自為立法並執行,或法律規定應由 ...
- 2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 维基百科
《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50年於臺灣地區施行地方自治所頒布的行政命令。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知識份子因為在台灣日治時期時 ...
- 3民國34年至87年臺灣議會與地方自治發展
臺灣地方自治運動可追溯於日本統治時期。民國24年(1935),臺灣總督府在臺灣民意的壓力下公布《臺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宣布於同年底開放地方議會一半的議員名額由 ...
- 4台灣地方自治研究典範的變遷與發展: 兼論薄慶玖教授的地位 ...
因此,台灣省政府自民國三十九年四月二十四. 日公佈「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開始,至今為止,共訂定十七種地方. 自治法規,而其中為了革新地方制度、發揮地方自治 ...
- 5內政部全球資訊網-中文網-我國地方制度概況
我國現行地方制度,依據憲法、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及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及市,縣之下又劃分為鄉、鎮及縣轄市。其中省仍為地方層級,但不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