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抽動一下很正常-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另外,既然「肌抽躍」在睡覺時經常發生,為什麼又說常發生肌抽躍的人身體可能不是 ... 首先,鑑識團隊注意到她的掀床,缺乏防止床板墜落的懸吊機關, 所以手必須一直撐 ... 0 1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1 0 活得科學 生命奧祕 睡覺,抽動一下很正常 果殼網 ・2015/05/28 ・2543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534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抽搐(1) 睡眠(97) 肌抽躍(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8) 宇宙(84) 文/科學家種太陽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真正的科學家都應該具備謠言粉碎機式的思維-這則微博可信嗎? 這兩句未免也太危言聳聽了。

另外,既然「肌抽躍」在睡覺時經常發生,為什麼又說常發生肌抽躍的人身體可能不是很好呢?邏輯前後矛盾,表達含混。

什麼是肌抽躍? 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動,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

雖然在情況較為嚴重時,肌抽躍症是一種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軀體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躍(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與身體健康可以說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你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踢了一下腿」這種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入睡抽動(Hypnicjerk) 對於「你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踢了一下腿」這一現象,學術上通常稱為「入睡抽動(hypnicjerkorhypnagogicjerk)」(這確實是一個純潔的學術名詞,不要想歪哦……),很多人認為這種抽動是因為在長高,但這種說法毫無依據。

難道姚明小時候踹塌過很多面牆嗎? 入睡抽動是指人在即將入睡時,突然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動。

在此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並很可能導致驚醒。

一般入睡抽動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致週期性肢體抽動障礙(Periodiclimbmovementdisorder),並導致失眠。

credit:Vic/flickr 入睡抽動的原因眾說紛紜。

一種理論認為,在個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會隨之放鬆。

網狀啟動系統(ReticularActivationSystem,RAS)負責控制這一轉換過程,入睡抽動可能僅僅是網狀啟動系統資料出錯時產生的一種副作用。

另外一種更有趣的解釋認為,人腦是基於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

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應激反應模式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

出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到什麼東西。

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會突然收緊,導致入睡抽動。

肌肉顫搐(muscletwitch) 事實上,除了眾所周知的「入睡抽動」,非快速眼動睡眠(即NREM)第二階段出現的「睡眠紡錘波(sleepspindle)」也可能會導致「肌肉顫搐(muscletwitch)」。

睡眠紡錘波是多見於丘腦和大腦皮質的一種特殊的腦電波,其具體表現為腦電波突然出現大幅劇烈震盪,此時可能伴隨身體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動。

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嬰兒身上更常見。

研究者認為這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一過程在沒有外界刺激干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

這倒也能說明為什麼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

另有研究發現,紡錘波的出現有助於將新資訊與現有知識進行整合,這也為「抽搐睡眠學習」假設提供了一些支援。

credit:OlegSidorenko/flickr 另外,紡錘波可以幫助我們安睡。

丘腦的腦電活動頻率與保持平靜睡眠的能力有關。

而產生於丘腦的紡錘波能夠在外部突然出現聲音刺激時保護睡眠。

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系(HarvardMedicalSchool’sDivisionofSleepMedicine)的一項研究表明,腦電波中紡錘波出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禦外界干擾保持睡眠的能力越強,相應的睡眠品質也越好。

抽動vs.顫搐 表面上看,「入睡抽動」和「肌肉顫搐」雖然成因不同、目的不同,但似乎都會導致肌肉突然抽搐。

那麼這兩者的外在表現有什麼區別呢?萬一半夜把自己抽醒了該如何區分呢? 一方面,抽搐的模式不同。

入睡抽動形成的原因尚無定論,但不管是因為網狀啟動系統出現系統bug,還是大腦產生墜落的錯覺,相應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

入睡抽動也常常被描述為「像觸電一般全身顫抖」。

相對地,紡錘波造成的肌肉顫搐,其目的是學習或鞏固對肌肉的控制,因而局部抽搐更為常見。

就像木偶師在學習如何操縱人偶時,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另一方面,抽搐的結果不同。

入睡抽動時個體並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後往往就抽醒了。

當肌肉疲勞或缺乏睡眠時,抽搐情況會更加嚴重。

這似乎是來亂的阿!越是需要睡覺的時候,身體就越不受控制的亂抽!不要擔心,你只是在睡眠的第一階段被吵醒了,損失不大。

只要平心靜氣繼續努力,10分鐘後,又是一尊睡神! 紡錘波出現在睡眠過程中,同時紡錘波本身有保護睡眠的作用。

所以很可能抽了半天自己沒醒,倒把睡在旁邊的人嚇醒了……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其下場的慘烈程度取決於被吵醒的人是否具有暴力傾向…… 隨堂測驗 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某青年剛剛流覽了果殼網的最新文章。

然後,他決定關機睡覺,上床躺好,氣氛祥和而寧靜。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已經睡著的時候,突然間這位童鞋虎軀一震,猛地一抽,把一旁的你嚇了一跳。

問題來了: 抽搐的原因到底是入睡抽動?還是睡紡錘波造成的肌肉顫搐? 自檢方法非常簡單,馬上問這位青年一個問題:你抽搐了一下吧? 如果他回答你,說明是「入睡抽動」;如果他睡得很沉沒反應,說明是「紡錘波」。

怎麼樣?很神奇吧?今晚趕緊試一試! 參考文獻: DennisCoon,JohnO.Mitterer.IntroductiontoPsychology:GatewaystoMindandBehavior.CengageLearning,2008. DennisCoon.Psychology:AJourney.CengageLearning,2009. DijkDJ,HayesB,CzeislerCA.Dynamicsofelectroencephalographicsleepspindlesandslowwaveactivityinmen:effectofsleepdeprivation.BrainRes.1993Oct29;626(1-2):190-9. SadieF.Dingfelder.Tosleep,perchancetotwitch:Activesleep,anditscharacteristicmusclespasms,mayhelpthenervoussystemmapthebody.APA,2006. TheSkinnyonFalling-AsleepTwitches–DiscoveryOnline HypnicJerk–Wikipedia Sleepspindle–Wikipedia K-complex–Wikipedia 本文轉載自果殼網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果殼網 108篇文章 ・ 5位粉絲 +追蹤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

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一場虎年的中亞瘟疫,預示隨後黑死病的開端? 1 2天前 洞窟裡的宇宙!拉斯科壁畫上的生命歌賦──《人類大宇宙》 1 2天前 臺灣的空污問題與眾不同,如何使空污預報更精確?先瞭解大氣邊界層和感測物聯網吧! 1 5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5 6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022/10/12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2 6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RELATED 相關文章 鑑識故事系列:床若是凶器,法醫這樣自保 我們的失眠和喜鵲的失眠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半夜睡不著覺,沒心情哼成歌?——淺談「半夜醒來就睡不著」的生理機制 植物不是聽不到,他只是不想理你——《人類與自然的秘密連結》 總是覺得睡不好?教你如何一夜順「睡」 0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1 鑑識故事系列:床若是凶器,法醫這樣自保 胡中行 ・2022/10/17 ・1807字 ・閱讀時間約3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寢具(1) 屍僵(3) 屍斑(2) 床(1) 法醫(17) 發紺(2) 睡眠(97) 睡覺(4) 鑑識(21) 鑑識科學(2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8) 宇宙(84)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多功能家具可以在有限的室內空間中,發揮最大效益。

有些床舖底下設計了抽屜,同時兼顧使用者的睡眠與儲藏需求。

如果遇上狹小到連抽屜都拉不開的臥房,掀床(ottomanstoragebeds[1])則是異曲同工,卻更有彈性的首選。

其儲物區一樣在床板底下,打開的方式卻改成向上掀起,容易擺進擁擠的地方。

[2] 善用床底的儲藏櫃,發揮小空間的最大效益。

圖/BeazyonUnsplash 在義大利有一名56歲,高150公分,重55公斤的女性,個頭雖小,但擁有一張巨大的白色雙人掀床。

她在床上堆滿衣服和毛毯,底下也放了雜物,可謂物盡其用。

事發當時,她正打開床底的儲物空間。

然而,之後當急救人員衝進她的臥室,把床板向上推開,從下面拖出來的不是任何私人物品,而是她的屍體。

[1] 被掀床夾死的示意圖。

圖/參考資料1,Figure3(CCBY4.0) 更確切地說,他們所見的情形是這樣的:該女子趴著,上半身被夾在掀床的底板和儲藏區之間。

急救人員把她移到一旁,想要開始搶救,卻發現為時已晚。

於是,她就被留在床邊的地板上,頭部朝左側轉,如同翻肚的死蛙般,彎曲的手腳向外攤開。

不久,鑑識團隊趕到現場,此時女子的體溫等同室溫。

臉、胸和上腹等處有定型的紫色屍斑(livormortis、hypostasis或lividity[3]);而下巴與四肢硬化,為屍僵(rigormortis)現象。

因此,他們認為當急救人員抵達,女子應該早就死亡超過24小時。

[1] 案發現場的掀床以及被拖出來的屍體,黑色箭頭指著血跡。

圖/參考資料1,Figure1(CCBY4.0) 驗屍工作於三天後展開,根據報告:她的結膜充血;面部浮腫;下巴與脖子擦傷;口鼻流血;舌頭從牙齒間伸出;臉龐與雙手發紺(cyanosis),呈現青色。

頸椎雖然沒有斷裂,但頸靜脈擴張,且軟組織滲血。

此外,她的肺部,也鬱血和膨脹。

[1] 法醫認為,女子體內的血液循環與氧氣輸送,都嚴重受到影響。

從病理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干擾氧氣輸送的機制,大致分為五種:[1] 環境中的氧氣遭其他氣體取代,因而濃度下降。

從口鼻至肺泡,整個空氣流經的路徑中,任何一處受到阻礙。

脖子的血管受到壓迫,導致腦部血流減少。

細胞因氰化物中毒,無法運用氧氣新陳代謝。

結合多種機制,例如:上吊有同時壓迫呼吸道,以及阻斷血流等效果。

這名女子的創傷性窒息(traumaticasphyxia),一方面是呼吸道遭阻斷,而無法輸送氧氣到肺部;另方面又是頸部血管受外力擠壓,以致腦部缺氧,所以應該歸類為上述的第五種。

[1] 全天下那麼多人睡掀床,憑什麼她這張會格外致命?首先,鑑識團隊注意到她的掀床,缺乏防止床板墜落的懸吊機關,[1]所以手必須一直撐著,才能保持開啟。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知名家具行的網頁會強調,不要使用過重的床墊,否則裝置無法安全且正常地運作。

[4]再來,該床底儲藏空間的口緣,有一抹血跡,那大約是她被卡住的地方。

這個位置離床頭,也就是開關床板的支點頗近,比較不方便施力。

最後,如果房間或至少屋子裡還有其他人,她或許不會那麼晚才被發現。

[1] 「有鑑於此,我們相信掀床的儲物空間,最好保持清空;不然就是要於他人在場時,才能放置物品,雖然這不太實際。

…我們更強調其安全系統,要定期接受合格的人員檢查及維修…儲存與拿取東西的時候,則應該站在槓桿支點的對面。

」鑑識團隊以一種家具使用說明書的口吻,為這篇個案報告作結。

[1]    延伸閱讀 鑑識故事系列:嬰兒側睡,會猝死? 參考資料 CinquettiA,FranchettiG,FicheraG,etal.(2022)‘Entrapmentwithinanottomanstoragebed:anunusualaccidentalasphyxialdeath’.ForensicScience,Medicine,andPathology,18,pp.176–181.BiggsC.(27NOV2019)‘SmallBedroomIdeas:TheBestWaystoMaximizeYourTinySpace’.TheWirecutter.WolfeJ.(2011)‘EasingDistressWhenDeathIsNear’.InWolfeJ,HindsP,SourkesB,TextbookofInterdisciplinaryPediatricPalliativeCare:ExpertConsultPremiumEdition–EnhancedOnlineFeaturesandPrint.(pp.381)「KORTGARDEN:雙人掀床,kimstad淺乳白色」IKEA臺灣版官網(Accessedon01OCT2022)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胡中行 53篇文章 ・ 18位粉絲 +追蹤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

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一場虎年的中亞瘟疫,預示隨後黑死病的開端? 1 2天前 洞窟裡的宇宙!拉斯科壁畫上的生命歌賦──《人類大宇宙》 1 2天前 臺灣的空污問題與眾不同,如何使空污預報更精確?先瞭解大氣邊界層和感測物聯網吧! 1 5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5 6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022/10/12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2 6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RELATED 相關文章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鑑識故事系列:弒殺被取代的父親?!替身症候群 鑑識故事系列:定罪兼診斷?!性器黑色素沉著症 鑑識故事系列:投資騙子MelissaCaddick自我截肢?! 鑑識故事系列:車禍無外傷,心臟卻破裂 2 6 4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2 6 4 我們的失眠和喜鵲的失眠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胡中行 ・2022/05/12 ・2031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動物實驗(10) 動物行為(29) 喜鵲(4) 失眠(12) 睡眠(97) 睡眠品質(5) 科學生(39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8) 宇宙(84) 輾轉反側,徹夜難眠的時候,您幾點起床?就算醒了,工作效率是否異常低落?在此,請您非但別只想到自己,還要拿出一點同理心:因為被剝奪睡眠的澳洲喜鵲,也深受困擾。

徹夜難眠很可能會影響工作效率。

圖/Pixabay 捉野生喜鵲來做失眠相關的實驗 2022年4月的《科學報告》期刊,有一篇標題冗長的論文,叫做〈失眠削弱澳洲喜鵲的認知表現並改變其歌曲產出〉[1]。

其第一作者澳洲LaTrobe大學博士候選人RobinJohnsson,認為歌唱的時辰與類型,對於喜鵲的社交生活相當重要,並以此做為研究主題[2]。

且不論在COVID-19疫情之前,有些人就已經沒什麼社交生活,更不要談呼朋引伴一起歡唱KTV,人家喜鵲可是隨時都過得多采多姿。

喜鵲齊聲合唱。

影/Youtube 於是,牠們就被科學家抓去做實驗了。

首先,研究團隊架設陷阱,用起士誘捕野生喜鵲。

為牠們戴上標有序號的腳環之後,再關進裝有監視器的房間裡。

接著,為了測量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與肌肉電位圖(electromyogram,EMG),科學家把無辜的喜鵲抓來開刀。

於其腦部表面和頸部肌肉,植入電極貼片(electrodes),方便之後記錄睡眠狀態[1]。

然後,喜鵲們就去接受特訓。

反覆訓練後篩選符合資格的喜鵲來做失眠實驗 研究團隊準備了一種木製食器,左右各挖一個淺槽。

其中一個槽裡,盛裝少量起士和麵包蟲。

第一次食物直接攤在眼前,不加以掩飾;第二次猶抱琵琶半遮面;第三次開始蓋子完全擋住凹槽,令喜鵲啥也看不見。

在訓練的初期,全部的食器都採用灰色蓋子。

直到最後的「聯想學習」(associativelearning),蓋子被換成黑色或白色。

喜鵲掀開特定顏色的蓋子,發現下面藏有食物。

這樣重複15次,讓牠們不把「食」、「色」的關係兜在一起也難[1]。

認知測試的教具,澳洲喜鵲執行聯想或逆向學習任務。

圖/參考資料1。

結訓後,研究團隊把食器裡的獎勵換成「不會動的麵包蟲冷盤」(chilled,unmovingmealworms),為喜鵲舉辦驗收成果的模擬考。

除了執行「聯想學習」的覓食活動,科學家也期望牠們展現「反轉學習」(reversallearning)的能力。

將蓋子的顏色調換,要喜鵲嘗試選出有食物的凹槽。

這個階段有一些評分要點[1],例如: 喜鵲做出第一次選擇時,是否有延遲的行為。

緩慢的反應,代表注意力不集中,或動機下降。

喜鵲得經過幾回,才能達到連續12次嘗試中,有10次正確的及格分數。

喜鵲選擇正確瓶蓋的比率。

凡是順利通過模擬考的喜鵲們,便能晉升至下一關。

在實驗的主要階段,喜鵲們被劃為三組,分別體驗下列三種睡眠模式之一:無干擾睡眠、6小時睡眠剝奪,以及12小時睡眠剝奪。

研究人員防止喜鵲睡著的花招,包括:迫近或拍打鳥舍、發出噪音,或是輕撫充滿睡意的喜鵲[1]。

如同可憐的臺灣中學生,明明前晚都沒睡飽,隔天還得參加考試。

研究人員存心要看失眠的喜鵲,怎麼失常。

人類跟喜鵲一樣會被睡眠影響行為 正式測驗的結果不出所料,沒睡飽的喜鵲容易犯錯,而且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選出正確答案。

有些喜鵲甚至失去參與測驗的動機,傾向找機會補眠。

其實以前的研究便顯示,失眠也會降低人類的認知表現。

諸如參與動機、清醒程度(alertness)、注意力、警戒等級(vigilance)等,都會受到負面影響[1]。

除了喜鵲考試的成績,科學家也記錄了牠們社交行為的變化。

失眠的喜鵲寧可睡覺,也不要唱歌。

最後就算唱了,單曲的長度卻意外地延展。

原本的晨曲改在中午演出,頻寬變得狹窄,內容相較貧乏,顫音也明顯減少。

這與人類的口語溝通,大同小異。

當一個人睡眠不足,說話的速度會緩慢下來,咬字不如平常清晰,語句重覆的機率提高,甚至可能妨礙聽眾理解講者所要傳達的訊息[1]。

澳洲喜鵲有複雜的家族。

牠們用歌聲來劃定疆域,分辨敵友,並建立「鳥」際關係。

失眠不僅會害喜鵲把歌唱得七零八落,也會進一步危及其社交生活。

既然以往的人類睡眠實驗結果,與喜鵲有那麼多的相似處,下次在抱怨疫情害自己沒朋友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睡飽,再來思考怎麼社交呢? 睡飽再來社交比較不會被睏意影響思考。

圖/Pexels。

備註:此實驗結束後,參與受試的澳洲喜鵲,均在2019年7月被野放。

參考資料: SleeplossimpairscognitiveperformanceandalterssongoutputinAustralianmagpies(ScientificReports,2022)Researchersfindwhatmagpieslosefromhittingsnooze(BrisbaneTimes,2022)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2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2/05/12 回覆 牠們回原生地後,會不會被野生喜鵲認為需要看醫生了? #2 胡中行 2022/05/13 回覆 #1被您這麼一問,筆者突然有些擔心牠們是否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胡中行 53篇文章 ・ 18位粉絲 +追蹤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

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一場虎年的中亞瘟疫,預示隨後黑死病的開端? 1 2天前 洞窟裡的宇宙!拉斯科壁畫上的生命歌賦──《人類大宇宙》 1 2天前 臺灣的空污問題與眾不同,如何使空污預報更精確?先瞭解大氣邊界層和感測物聯網吧! 1 5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5 6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022/10/12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2 6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RELATED 相關文章 那個月亮,那個喜鵲,七夕的GoogleDoodle看起來不太科學 在被澳洲喜鵲猛烈攻擊前,跪求交友! 超過50%的癌症研究實驗無法被重現?RPCB耗時8年點出「再現性危機」 「失眠」跟「睡不好」,到底哪裡不一樣?——《夜行大腦》 半夜睡不著覺,沒心情哼成歌?——淺談「半夜醒來就睡不著」的生理機制 1 12 5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12 5 半夜睡不著覺,沒心情哼成歌?——淺談「半夜醒來就睡不著」的生理機制 Bonnie ・2021/11/14 ・2687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低潮(1) 失眠(12) 情緒(102) 晝夜節律(4) 核心體溫(2) 淺眠(1) 睡眠(97) 睡眠驅力(1) 腺苷(1) 自我覺察(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8) 宇宙(84)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怎麼辦,我又在這個奇怪的時間點醒來,」翻來覆去的你,開始想著死定了,明天還要上學上班。

明明就很累,但為什麼會在凌晨3點多醒來,結果現在還睡不回去啊啊…… 這還不是更糟的,睡不回去的你,像是掉入「煩惱黑洞」一樣。

開始挑剔自己的一舉一動,或是想到今天早上和別人的應對,會不會讓對方感受不好,還是換個方式說好像會更禮貌一點等的煩惱。

你也有以上的症頭嗎?其實,你不孤單。

半夜中突然醒來,是都市人常見的睡眠問題。

圖/Pexels 凌晨3點,為什麼會睡不著? 「半夜掉入『煩惱黑洞』的狀況,其實很常見,」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莫瑞(GregMurray)表示。

要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狀況,就得從我們的睡覺的時候到底發生什麼事開始說起。

在我們的生物機制中,有兩股力量決定我們何時清醒、何時想睡,這就和「晝夜節律」(circadianrhythm)和「腺苷」(adenosine)有關。

「晝夜節律」就像我們內建的生物時鐘,規律地讓人們會在白天醒來、晚上想睡。

但是這個時鐘的長度,大約落在24小時又15分鐘。

一窺它的原文,就會比較好理解為什麼不是剛好24小時。

因為晝夜節律是由circa(近似)、dian(一日)所組成的,合起就是接近一天的長度。

我們內建的生理時鐘就位在腦中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它會接收多種環境改變的訊息,像是光線、溫度等,將這些訊息整合後,傳到全身讓我們的生理現象產生規律性變化。

視交叉上核會接收光線、溫度等環境訊號,將資訊整合進我們內建的生理時鐘。

圖/WIKIPEDIA 人的核心體溫變化,其實就是晝夜節律的典型例子。

當我們在中午12點左右核心體溫會開始上升。

到下午、接近傍晚時刻,體溫會到高峰。

接著體溫開始下降,到準備上床睡覺的時間,會到最低點。

但大約在凌晨3-4點時,我們的核心體溫開始慢慢上升,這也部分解答了為什麼我們會在半夜醒過來的原因。

但讓你在凌晨醒來,不只是因為體溫升高,還有另一個原因。

接著,就來談談讓我們無法抵擋睏意來襲,一不小心就會睡著的化學物質「腺苷」。

當我們清醒時,腦內的腺苷濃度會不斷累積和持續上升,達到最高峰時,腺苷形成睡眠壓力,讓人無法抵擋睏意地乖乖去睡覺。

早上醒來後,腺苷濃度處於最低點、這時的睡眠驅力(sleepdrive)也是最小的。

隨著你清醒的時間越久,腺苷濃度會越來越高,接近晚上11點時,睡眠驅力會達到最高點。

在沒有咖啡因等的幫助下,通常來說我們只能在清醒12-16小時後,就會非常想睡。

當開始睡著後,腺苷濃度、睡眠驅力也開始下降。

同樣地,到了凌晨3-4點時,睡眠驅力已經下降非常多,再加上褪黑激素的分泌已越過頂峰、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又稱可體松)增加,身體正準備好展開新的一天。

松果體(Pinealgland)能分泌褪黑激素,與人體的睡意有關。

圖/WIKIPEDIA 疫情成為壓力源,其實也讓我們睡不好 「當壓力很大時,人更容易處在『自我覺察』(self-aware)的狀態,」莫瑞提到。

所以,當屬於淺眠的你,剛好在凌晨醒來,就容易掉入「煩惱黑洞」中。

然而,疫情其實也成為大家睡不好的壓力源之一。

一項追蹤400多名瑞士、德國等地民眾的睡眠相關研究(Blume,2020)就發現,受到疫情封城的這段時間,人們的睡眠時間不僅大幅改變,而且還睡得比以前更多。

會有這樣的改變,其實和在家工作上學有關。

回想今年5月台灣宣布三級警戒時,你暫時不用像平日一樣早起,是不是也開始睡得更晚。

而這樣的作息,是不是和假日變得很像? 當平日為了上班上學需要早起,多少都會有些睡眠不足的狀況;所以,一到了周末我們睡得更晚來「報復性補眠」。

這之間產生的時差,就叫做「社交時差」(socialjetlag)。

其實,和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時差一樣,都會讓人感到疲倦、疲勞。

所以,在居家防疫期間,少了社交時差的我們,也讓作息變得不規律。

簡單來說,當不用像以前通勤趕車,多出時間可以睡更晚時,卻也讓我們的作息更不規律。

很多人可能在半夜追劇「報復性熬夜」,把原本該上床入睡的時間往後推遲,睡眠長度也拉長。

「報復性熬夜」會大大影響就寢的時間與睡眠時常。

圖/Pexels 但是,睡得更久,卻不代表我們睡得更好。

去年一項義大利的睡眠研究(Barrea,2020)就發現,當人們在封城時間睡得更多時,睡眠品質其實會變得更差。

包含發現入睡的時間變得更長、在夜間醒來的次數變多,以及起床的感覺仍然疲憊等,都是睡眠品質變差的指標。

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調查,支持這樣的發現。

在2000多名參與者的回饋裡,發現有將近63%的人表示,他們的睡眠受到更多的干擾,像是經濟壓力、疫情之下的焦慮。

雖然睡得更長,但睡眠狀況卻不是很好。

該怎麼做,才可以不再凌晨醒來呢? 有發現嗎?在半夜,失眠的你很容易出現許多有關自己的負面想法。

一下想著過去的自己在學業工作或人際關係好像不是很好,信手拈來幾個例子,有好多地方可以挑毛病。

一下又開始擔心起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莫名感受到一股恐懼襲來。

不妨試著在白天花10–15分鐘來寫下自己的想法。

為了避免負面的自我想法、靈感或代辦事項等壓力,多到干擾你的睡眠,可以試著將這些內容先在白天寫下來,也能夠減輕自身壓力。

另外,睡前也能做些放鬆的活動。

睡前泡個熱水澡後體溫會降低,也會幫助我們更好入睡。

在準備入睡前也可以看點書,幫助自己培養睡意。

如果上床睡覺30分鐘後,都睡不太著,也可以起床做些放鬆的活動,幫助自己減緩入睡的焦慮。

睡前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些放鬆的活動,也許有助於入眠。

圖/Pexels 參考資料: Blume,C.,Schmidt,M.H.,&Cajochen,C.(2020).EffectsoftheCOVID-19lockdownonhumansleepandrest-activityrhythms.Currentbiology:CB,30(14),R795–R797.Barrea,L.,Pugliese,G.,Framondi,L.,DiMatteo,R.,Laudisio,D.,Savastano,S.,Colao,A.,&Muscogiuri,G.(2020).DoesSars-Cov-2threatenourdreams?Effectofquarantineonsleepqualityandbodymassindex. 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18(1),318.MatthewWalker(2019)。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台北市:天下文化。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windmill 2021/11/14 回覆 共匪把我捉進籠子裏關起來的那幾個月,每天的睡覺時間加上午睡時間總共多達十幾個小時,睡到我懷疑人生,只想把身為倒楣的中國人這一生趕緊睡完,睡到盡頭,然後投胎去別的星球開開心心做一粒與世無爭的灰塵。

Bonnie 20篇文章 ・ 26位粉絲 +追蹤 喜歡以科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學,原來醬子可愛。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一場虎年的中亞瘟疫,預示隨後黑死病的開端? 1 2天前 洞窟裡的宇宙!拉斯科壁畫上的生命歌賦──《人類大宇宙》 1 2天前 臺灣的空污問題與眾不同,如何使空污預報更精確?先瞭解大氣邊界層和感測物聯網吧! 1 5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5 6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022/10/12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2 6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RELATED 相關文章 口罩影響幼兒「讀」懂情緒?口罩新生代:幼兒情緒3大關鍵發現 好吃一直吃,一直吃一直爽?要小心「超常刺激」成癮——《情緒的三把鑰匙》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情緒有它存在的必要嗎?「心情」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做決定——《情緒的三把鑰匙》 空虛、寂寞、真的會覺得冷?體溫調節與憂鬱症的關聯──《做個有溫度的人》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