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爲何成就遠超「務於精熟」的徐庶等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首先,理解這段文字的核心在「大略」二字,這是諸葛亮讀書方法的精髓。
很多人講這個詞語的說法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解釋成大概和概略的意思,其實是大錯特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爲何成就遠超「務於精熟」的徐庶等人?
2020-12-13驚心鳥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蜀漢丞相,他取得的成就不但造就了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而且對中國古人治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理念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
歷朝歷代的君王都將諸葛亮作爲賢臣的典範,甚至很多君王和名臣將相成爲諸葛亮的鐵粉。
而他的成就不但影響著國家的上層,也深入到了民間的老百姓中,成爲中國人公認的「智聖」的代表。
對於諸葛亮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歷史學者們衆說紛紜,數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
其中有個說法是,諸葛亮讀書的方法與別人大爲不同,而這種方法上的差異照舊他的輝煌人生。
據史書的記載,諸葛亮隱居於隆中時,與潁川石韜、徐庶、汝南孟建、博陵崔鈞等人爲好友,一同在襄陽求學,是同窗的關係。
當時徐庶等人讀書「務於精熟」,讀書時「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求得「義理精熟」,可謂勤於治學,有錐股懸樑之功。
然而諸葛亮卻與衆不同,他並沒有像別人那樣廢寢忘食,而是保持的正常的生活習慣。
但是他在讀書方面「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自比於管仲、樂毅」,得到的結果是「時人莫之許也」。
一般認爲他們的讀書方法不同,使得最終取得的成就相差極大。
這種說法在大方向上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細節上卻出現爭論。
尤其是對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至今並無統一的意見。
從史料上看,當時人推崇的是徐庶等人勤奮治學的做法,認爲「務於精熟」才是治學之道,而對諸葛亮「觀其大略」則表示不屑一顧。
因此後世很多學者認爲諸葛亮讀書只讀個大概,求的是讀書廣博而不是尋章摘句,所以諸葛亮知識面非常廣,在治理國家中有著深厚的知識儲備,這才是他成功的關鍵。
而徐庶等人只精通一門或一類,在知識儲備上有所欠缺,所以難成一國之相。
這種說法是有其道理的,但這種常人之理卻很難站住腳。
平常人認爲讀書要循序漸進,一門一類的讀精了,才能轉向其他的領域。
而古人讀書大多如此,很多人不但對書本掌握熟練,甚至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但這樣的人中,大多數成爲了迂腐的書生,只有極少部分成爲國家之棟樑。
徐庶等人算是這種教育方法培養起來的國家棟樑,但在能力上與諸葛亮差距非常明顯。
實際上他們不但在知識儲備的廣博上遠不如諸葛亮,在他們擅長的領域中也低諸葛亮一籌。
這顯然不符合大衆心中的「精熟」強於「大略」觀念,所以單純的認爲諸葛亮讀書「看大概,求廣博」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換一種思路,當事人對諸葛亮「觀其大略」的做法不屑一顧,但徐庶等人卻高看諸葛亮一眼,主動與諸葛亮結交,於是成就了「諸葛四友」的名聲。
如果諸葛亮的讀書方法真的不可取,爲何「務於精熟」的徐庶等人更看重諸葛亮?如果徐庶等人只是求知識廣博的話,又何必與諸葛亮深交,只需要多看書就好。
這種不合邏輯的情況,恰恰說明了諸葛亮讀書方法具有高明之處,徐庶等精英正是看見了這個要點,才與諸葛亮爲友。
而普通人由於知識層次的差異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他們不能理解諸葛亮的高明,只能自以爲是的評論。
仔細分析史料中關於諸葛亮讀書的這段文字,其實可以看到裡面隱藏的很多內容,而這些細節才是說明問題的關鍵所在。
首先,理解這段文字的核心在「大略」二字,這是諸葛亮讀書方法的精髓。
很多人講這個詞語的說法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解釋成大概和概略的意思,其實是大錯特錯了。
這個詞本意是兩個詞,分別指大和略,大爲層次高遠,略爲戰略、策略、方略的簡稱。
「觀其大略」的本意應該是站在很高的層次上去看書中內容的戰略、策略和方略方面內容。
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用通俗的說法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論是現代的教科處,還是古代的書本都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書中大部分內容是作爲輔助知識存在的,其核心要義沒有多少。
徐庶等人讀書遵循古人讀書的原則,對書中一字一句都搞得清清楚楚,則會出現一葉障目的弊端,難以把握書中的重點和核心。
雖然他們在某一科目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卻相當部分消耗在重要性不大的地方,反而難以抓住書中的要義。
而諸葛亮站在更高的層次通讀知識,對其進行分類篩選和總結規律,去蕪存菁,從中抓住核心所在,其能力自然強於被課業壓垮的徐庶等人。
而且書本上的知識經過去蕪存菁後,真正需要讀者掌握的內容就大幅度縮減,這不但節約了讀書的時間,和減少了精力的耗費。
如此一來,讀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看更多的書,使知識面得到擴從,於是諸葛亮在知識儲備的廣博程度上遠超於徐庶等人。
這種讀書便是我們常說的活學活用,是聰明人的讀書方法。
由於個人的智力水平和生長發育有天然的差異,所以書籍的編撰者不可能按照聰明人的要求編書,否者就會讓絕大多數人看不懂。
因此聰明人讀書需要自己去總結和提取核心,做去蕪存菁的功課。
而像普通人那樣讀書,是對聰明人才智的浪費。
諸葛亮不但是聰明人,且多智而狀妖,那是最頂級的高智商人士,自然不會採用因循守舊的讀書方法。
他在讀書中抓住了知識的規律,自然就能事半功倍,很快地掌握,其學習效率和最終的成就都遠超於常人。
在那段史料中也充分地說明了這樣的情況,原文中說諸葛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便是他抓住書中核心要義的體現。
這句話看似在講諸葛亮的個人行爲,實際上在這裡面卻隱藏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常常讀書的人都有此體會,當一個問題豁然開朗時,必然在心情上有種舒暢的感覺,甚至想大聲呼喊出來。
這種心情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其根本是一樣的,那就是知識的規律被讀者掌握了,全書的內容瞭然於胸。
從這段文字來看,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在諸葛亮讀書時經常出現的。
由此可見他讀書的效率之高,達到了令人嘆爲觀止的程度。
這種事情經常在早晨或夜裡發生,可見諸葛亮讀書時也是廢寢忘食的,否則不會在別人睡覺時發出這樣的行爲。
正是由於讀書的勤奮,又擅長終結和提取書中要義,才讓諸葛亮得到的知識在廣博和精熟上超過徐庶等人,最終成就了一代賢相的傳說。
水鏡先生司馬徽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便是從兩人讀書上對兩人能力的評定。
而徐庶等人雖然也是精英,但只能成爲一州一郡的良才,比諸葛亮就差很多了。
諸葛亮能在讀書上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方法和效率,在治國上的能力會被無限地放大。
在對天下大勢的判斷,長遠的戰略目光,國家政務的掌握,都能體現出他這種透過現象抓本質的特點。
因此在加入劉備陣營後,諸葛亮迅速在陣營中崛起,成爲劉備身邊的第一謀士。
他在能力上遠超同時代的人,能把握住歷史的發展規律,都是來自於這種讀書方法和思維模式。
相關焦點
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不用功,卻成爲「足智多謀」的一代賢相
古時候講讀書致仕,即「學而優則仕」,還講讀書致富,即「書中自有黃金屋」,爲此,多少書生苦讀勤學,確有金榜題名者,但也有終生落拓者,究其原因,有封建制度的制約,有科舉考試的弊端,但也有讀書方法的優劣,換句話說,讀書不僅要勤奮,還要講求方式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失當,事倍功半,下面說到的諸葛亮與他的同學好友就是一例
也談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
《魏略》記載,孔明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諸葛亮的讀書學習之法,對今人亦有裨益。
理解「觀其大略」的本意,關鍵是要準確把握「大略」的含義。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大略不是粗略的意思。
因爲大略是被觀的「對象」,而不是觀時的「狀態」。
因此,「觀其大略」並不是粗略地了解。
其次,大略也不等於大意或大概,而是其中大的方略。
正是善於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才能造就出諸葛亮這樣的大政治家和大戰略家。
「觀其大略」的本意,應該是尋求、觀察和研究其中(書本中或事實中)深遠的謀略。
從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說讀書方法
《魏略》記載,孔明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對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解說最早是盛唐時期的大詩人李白。
曰其:「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這其實是對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誤解之說。
必須重申的是:「大略」一詞,並不是指「大意」、「大概」之類的意思,而含有「重點」、「要義」、「方略」之意。
我們應該把「大」和「略」分開解讀。
觀其大略,四書五經
雖然只是「觀其大略」,但我們可以用諸葛亮的讀書經驗來寬慰自己:當時徐庶那些小夥伴們讀書都「務於精熟」,只有諸葛亮一個人「觀其大略」而已,這是一種更高明的境界。
洛陽陪你一起讀書參考/《熊逸書院》/感謝編輯/洛陽聯繫我/luoyang-jun1
【觀略】閒聊諸葛亮「獨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
可見諸葛亮已學際天人,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中察人事,四海之內如室家,用「獨觀其大略」方法讀書是絕無可能達到的,其讀書生涯一定經歷了從薄到厚,又從厚到薄,達至博古通今,能熟能生巧地以書中義反照紛繁的當世事。
時代不同,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也會不同。
承平時期,學子們主要攻習儒家經典,方法不外乎死記硬背,尋章摘句,疏證義理,目的是求取功名利祿,採用「獨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是絕不可行的。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
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即讀書只「觀其大略」。
諸葛亮、韓愈、歐陽修……古代大咖學者,他們都是怎麼讀書的?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
他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
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
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目的只爲求得「義理精熟」。
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
讀書法九種,歷史大人物經驗之談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
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
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
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
世界讀書日:讓這些名家告訴你,如何做到「開卷有益」
或許,你也想通過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想擁有更有趣的靈魂,你也想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面對如白駒過隙的閒暇時光、面對琳琅滿目的各類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在讀書這件事上,自己有些力不從心、茫茫然不得其法。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文藝星青年精選八位名家的讀書心得,希望通過他們的讀書方法,能讓每一位讀者都實現「開卷有益」。
徐庶跟隨曹操以後,爲何被徹底埋沒?他的真實實力到底怎麼樣?
【來源:網絡,非商業性分享轉載,版權歸原作者,侵刪】徐庶爲何投靠曹操
怎樣提高讀書效率?可以參考一下諸葛亮和李白所用的方法!
這個方面,諸葛亮的讀書方式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啓示!徐庶等人一起讀書時,徐庶等人「勿求精熟」,但是,諸葛亮卻「獨觀其大略」。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教孩子怎樣讀書:通觀大略讀書法
提起三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腦海中就會很自然地浮現「聰明絕頂」、「洞察先機」等字眼。
然而,諸葛亮之所以能夠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是與他勤奮的學習精神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分不開的。
說一說三國演義徐庶諸葛亮鮮爲人知的關係
徐庶死後逃生之後,用功讀書,而後爲了躲避董卓禍亂,逃到荊州,結識了諸葛亮。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去見劉備,得到劉備的器重,而後又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就有了後面劉備「三顧茅廬」這一幕。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正氣凜然的徐母,然而事實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備等人在逃亡的路上被曹操窮追不捨,徐庶的母親被曹兵所擄,徐庶於是就辭別了劉備,去救自己的母親去了。
孩子不會讀書?看看陶淵明、蘇軾、魯迅、老舍是如何讀書的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
其他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
看古人讀書,人總得有點愚公的精神去堅持
民間流傳過一首《四時讀書歌》:「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了秋天又冬至,收拾書箱過新年」。
說人以各種藉口逃避讀書,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理由。
的確,不讀書的理由有千萬種,讀書的理由也有千萬條,關鍵看怎麼去想。
諸葛亮少時六字志向,字字狂傲,點出了不投靠曹操的原因
劉表劉璋柔弱,沒有逐鹿之心,諸葛亮不投靠可以理解,但孫權、曹操皆有逐鹿之志,其中曹操還提出「唯才是舉」,非常重視人才,那麼諸葛亮爲何偏偏投靠當時還依附劉表的劉備,難道真是爲了虛無縹緲的「復興漢室」志向?其實,諸葛亮少時所說的六個字狂語,已經點明不可能投靠曹操、孫權,原因不是簡單的「寧爲雞頭,不爲鳳尾」。
徐庶非常欣賞諸葛亮,那爲何在他離開劉備時,才想到舉薦諸葛亮?
儘管三人武藝高強,但因爲缺少得力軍師,南征北戰二十多年實際上都是爲別人做嫁衣,白白消耗很多精力,直到在荊州碰見徐庶後才翻身。
徐庶讓劉備看見了什麼叫做謀略,知道了原來仗是這麼打!後來徐庶又爲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迎來了他的高光時刻。
很多朋友不知道徐庶爲什麼在最後才推薦諸葛亮,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
延伸文章資訊
- 1觀其大略,觀其大略的意思 - 四字成語大全
- 2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爲何成就遠超「務於精熟」的徐庶等人?
首先,理解這段文字的核心在「大略」二字,這是諸葛亮讀書方法的精髓。很多人講這個詞語的說法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解釋成大概和概略的意思,其實是大錯特 ...
- 3诸葛亮推崇的观其大略读书法,难道只需知道一本书 ... - 新浪看点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读书之事有一句描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
- 4從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說讀書方法 - 人人焦點
曰其:「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這其實是對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誤解 ... 讀,我個人的觀點,諸葛緒的「觀其大略」應該有兩層主要意思——一是讀書的 ...
- 5观其大略的意思_百度知道
观其大略的意思 ...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 成语意思:. 只是明白了大致的主体轮廓就不再深究了。 出自:.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