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宅過頭就要擔心了~需要被關心的大學拒學/文 - 吾心文教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拒學一般指的是仍需要受到父母監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

由於大學不是國民義務教育,孩子也逐漸有自主權,可以選擇想唸的科系、選修方式、或甚至缺席、要何時 ... 吾心研究室>吾心的話>吾心札記-有點宅很可愛,但宅過頭就要擔心了~需要被關心的大學拒學 吾心的話 吾心札記-有點宅很可愛,但宅過頭就要擔心了~需要被關心的大學拒學 文:吾心基金會執行長顏薇玲   拒學一般指的是仍需要受到父母監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

由於大學不是國民義務教育,孩子也逐漸有自主權,可以選擇想唸的科系、選修方式、或甚至缺席、要何時畢業也不會多有限制,不論在趨於成年或已經成年,大學生碰到的問題層面、相關變項相較於國中小學複雜的多,有時也可能伴隨有社會退縮、恐懼、焦慮或其他問題,無法單純以拒學去看待,所以類似像拒學的不到校去,是否屬於拒學的範疇較難界定。

但這並不表示大學就沒有拒學,事實上,有不少資料顯示這類情形也發生在大學生身上,所以大孩子也會有拒學。

  日本在探討大學學生的上學困難時,常與「(Hikikomori)」社會退縮(socialwithdrawal)情形一起討論。

「繭居族」:這就像是把自己包起來、捲縮在內。

或許我們可以形容就像是蛹一樣毛毛蟲將身體完全包覆在裡面沒有外在活動跡象。

  但這與我們口中常講的宅男宅女()不同,宅男宅女通常是形容因為熱衷於某件事長時間待在家中專注在興趣的事物上,又或者一個人經常懶得出門整天窩在家打電動、聊msn,這時我們可能開玩笑說「你好宅喔」。

在日本的刊物或一些場合中也會聽到有人說自己或他人是「系」,但這僅只是一種的玩笑表示自己也是繭居一族的,很宅不愛出門而已。

  然而「Hikikomori」卻是拒絕與逃避和外界接觸,不到校、不上班,不願與外界互動。

嚴重時則完全斷絕一切外在連繫乃至親人及朋友,他們不僅不願踏出家門而可能是幾乎都待在房門內,甚至如廁或用餐。

不打理自己,鬍子沒刮頭髮留很長、日夜顛倒、生活作息與家庭成員完全隔開,或是用餐時由家人將食物放在房門外,等家人離開以後才出來拿等等,在週遭眼中他們就像把自己關在牢籠中呈現一種全然放棄的散亂生活,但也正因為對外在或自己的失望、挫折、創傷或恐懼、不信任…種種所導致的自我退縮,當事人阻絕一切的情況底下卻又很難幫忙。

這對當事人又或家庭來說非常痛苦;對當事人而言一切彷彿凍結在另一個空間狀態、對家庭尤其是父母來說,他們將面對可能要照顧孩子一輩子卻又不曉得何時能走出來的心力交瘁。

曾經一個年邁的老父親對心理師說:「怎麼辦呢,我年歲已這麼大了,不知還能活多久,如果孩子一直這樣下去,所能供應的積蓄也所剩無幾,以後我走了怎麼辦…」。

  這樣的現象在日本很多見,儼然是存在於社會底下的無形隱憂,所關注程度不下於拒學,在日本的書局裡可以很輕易的就找到關於「」的書,亦常出現在探討社會適應及職場困難──越來越多人有類似像拒學這種害怕或無法順利去上班的問題,或是大學念了一半就沒念了、畢業以後就沒有工作,就像是上班也有拒上班症一樣。

  拒學與繭居時常合併討論,在幾乎所有的拒學叢書又或是相關報導、研討、網頁中都伴隨有此篇幅,是因為繭居案例中有很多是於求學階段曾發生過拒學,或拒學以後即陷入了繭居的生活,雖說非百分之百,但兩者間卻有著密切的關聯。

人際關係的挫折與創傷、對未來及週遭的失望與不信任感經常是他們的主要原因,因此令人憂心孩子的心裡狀態若未妥善處理,當退居到自己的角落演變為或出現此一傾向時未來又該怎麼走下去。

  在與大學到校困難有關的情況中,同樣可以發現有許多是曾經在以前就有過拒學的案例、或顯示有身心狀況但當時並未以實質的問題表現──孩子的成長期曾遭遇過某些困難但並未延伸什麼深刻問題而影響到日常生活,直到上大學以後,這些被壓抑下來的問題開始一一浮現。

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跟父母反應過,也可能僅是「默默的表現於生活中」,這些煩惱在當時乍看之下不是什麼問題,又或者被要求忽略。

孩子的成長不論是學習或是人際互動、親子關係也就在偶爾起大風大浪,但整體而言看似平靜無波的底下度過。

但是當許多問題遭到忽略沒有被正視,而只是在「有好好唸書就好」、「有乖乖到學校去就好」,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或不曉得怎麼面對與處理時,就可能產生極大的反應。

  「拒學的孩子會因對象的不同,加深其不安的情緒,並執著於過去一些不好的體驗。

在不安和執著的夾縫中,他們喪失了「現在」。

他們對於未來的不安,對於過去的執著,使得存在於兩者之間的現在喪失,而活在不安和執著之中」(高橋)。

  經常被我們所誤解的是拒學此類情況中常出現的迴避行為,這種表面上的逃避有時往往是太過於執著而壓的當事人喘不過氣導致無法繼續,最後就以放棄的姿態出現。

非現實的自我形象也使得外在的人事物與活動對他們具有威脅性,認為必須要努力表現很優異或不能出錯的意念對某些孩子來說非常強烈,當學業、行為動作表現有不如意時,他們將感到焦慮不安或是挫折,進而導致害怕去面對。

若是曾受過創傷、嚴重的自尊心打擊及被忽視的經驗,將會使他們內心產生被迫害的映像變得極為敏感,當處在學校、職場或社交場合中他們感到被欺負或壓迫與威脅時,不論這是否只是當事人的想像,內心中被迫害的映像會再度活化,產生害怕與不安的感覺,誘使像拒學這類逃避的行為產生。

(2010/02/01) 吾心研究室>吾心的話>吾心札記-有點宅很可愛,但宅過頭就要擔心了~需要被關心的大學拒學 拒學資料庫 吾心的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