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不想上學怎麼辦?解析「拒學」孩子背後的心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懼」來自強烈的不安情緒,表現在身心症狀如身體僵硬、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檢查並無生理病因;或者出現分離焦慮(與父母分開)和適應不良 ...
中小學教育
【投書】不想上學怎麼辦?解析「拒學」孩子背後的心聲
作者
林仁廷
2018-10-15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拒學」或「懼學」現今常常混用,孩子對上學既然「懼」,當然「拒」。
「懼」來自強烈的不安情緒,表現在身心症狀如身體僵硬、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檢查並無生理病因;或者出現分離焦慮(與父母分開)和適應不良的恐懼(在人際及考試上)。
「拒」則是行為表現,主要為反抗上學、發牢騷、哭訴或發脾氣等現象,孩子通常乖乖待在家裡,極少伴隨反社會行為。
拒學達一定天數,就會列為中輟,學校並啟動相關輔導,協助中輟生復學。
但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後面代表著孩子的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
因此,不能把目標僅僅訂在「一定要讓孩子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
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中輟」的理由是多重的。
拒學因素:家庭、學校與個人
來自家庭的拒學因素,第一個可能是困難的生活條件。
一個「家」的基本需求,至少要能吃、能穿、能住,如果基本條件都有困難,如居無定所、三餐不繼,當然就不用提上學的事。
不過現在學校都有營養午餐,可提供他們吃食與打包,什麼事會比吃更重要呢?是孩子擔心父母而不願上學。
其次,是照顧者本身失能。
孩子應該要被照顧,然而照顧者本身若不穩定,親子之間就會反過來。
照顧者可能生理狀態差,如老人、殘疾、重病者,孩子只好提早成為「持家者」。
照顧者也可能有心理問題,如酒癮、吸毒,他們自我麻痺,自顧不暇,而菸、酒、毒會殘害健康甚至死亡,孩子在做家事之外恐怕還得監護他們。
最後是依附關係問題,照顧者過於黏附孩子,缺乏成熟人我界線,孩子反過來安撫大人情緒。
這二者可能同時是融合漸進的,如照顧者無法工作、繼而出現生活問題,自我逃避與負面循環,「家庭」失去功能,比較起來「上學」不是急迫的事,拒學很自然的發生。
另外一類拒學因素來自學校。
有些孩子不去學校,是因為那裡讓人有挫敗感,主要因素有三:課業低成就、人際無友伴、個人心理空間被侵犯。
其中以「個人空間被侵犯」最為嚴重,是多數拒學主因。
莫名拒學會引起更多麻煩,而且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因此即使成績不好、孤僻沒朋友,孩子至少可在學校發呆,擁有「個人心理空間」,是他們最後的堡壘。
可是「被侵犯」就不一樣了,私密空間被打擾、被侵入,自我保護的界線沒了,待在學校倍感威脅及巨大壓力,那麼誰每天會往地獄裡去呢?拒學只是剛好而已。
什麼是個人空間被侵犯呢?當「課業低成就」時一天到晚被罵、被打、被羞辱,遭父母師長責備、同學嘲笑;「人際無友伴」時在校刻意被排擠,正常分組或老師指派時被刻意嫌惡,被貼標籤;甚至「被霸凌」遭到同學丟書本、藏鞋子、動手動腳、言語欺凌……孩子想安靜躲起來都不行。
長時間的挫折、嫌惡、被欺負,最終就是寧願拒學、中輟也比在學校好。
我曾遇見某個小四孩子因此寧願跟父親去工地等下班,也不願留在學校。
而且,上述所有的狀況都可能會互相影響,如成績不好於是被貼標籤,遭排擠後發現這個孩子好欺負,最後帶來集體霸凌等等。
最後,還有孩子的個人因素。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不愛上學是因為內向、膽小、被動、消極與害怕等不討喜表現所致,不過這些性格通常不會直接導致拒學,頂多只是孤僻。
孩子性格議題與家庭關係動力有關,如高功能父母卻缺乏情感照顧(如鑰匙兒童)、父母對子女不切實際的高壓期望(孩子乾脆放棄),或反過來過於寵溺缺乏界線(如直昇機父母),都可能導致孩子缺乏成長動力,間接影響在校表現而對學校興趣缺缺。
「如何協助孩子」的思考
協助「拒學」絕不可只留在「個人層次」,要孩子拚命適應學校環境,若過於死板只是要他「復學」,那幾乎都會失敗。
孩子是因為學校壓力大且無法解決才要逃離,如果沒有友善的環境,要他回去的理由就不存在。
若只是用「讀書才能找好工作」等傳統說法是毫無說服力,對他來說「未來」太遙遠,而「現在的挫敗」才是真的。
拒學是一種行為表徵,我們可以讓它指引我們去尋找每個學生的關鍵困難,順著他的退縮,和他站在同一陣線,引導他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
如孩子功課不好被取笑、被排擠而不願就學,在輔導時就先建立關係與合作意願,將「上學與否」放到一旁,關注眼前這個人,傾聽他的困難與心情;策略上則要具體,如協助他從其他優勢面建立自信,陪他找到適切的讀書方法,最後才是面對「復學」這件事。
對拒學的協助不能只是談話而已,學校也應對學生處境提出客觀的友善作為,讓學生看得到,才有機會讓他產生意願試著面對學校。
協助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他掌握自己的生活。
面對拒學孩子,你可以做的是……
首先可做的是環境的友善調整,如ISP會議(個別化輔導會議)、班級輔導、家長座談等。
當這樣動起來,就不會僅把問題歸咎給學生個人。
其次,可以為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
有具體策略供孩子參考,他才有路可循,而非模糊空泛的「你要加油」、「你要堅強」。
對於一般孩子可採用的相關策略如增加課後輔導、心理諮商、社會技巧演練、校內打工等等。
而離開學校或教室太久的孩子,久了會產生習慣,可試用「減敏感法」逐步增加待在教室內的時間,並給予正向增強及肯定,如單數節待教室、偶數節待輔導室,只要他做到一節課,就給予肯定跟鼓勵。
第三,是建立校園內的依附關係。
把依附關係想成安全堡壘,讓孩子在校也有心理上的連結,再次建立起「個人心理空間(自我保護)」,並以此基地去面對他的環境。
依附關係的建立,需要輔導老師、導師、認輔老師或熟悉的大人,以固定頻率與學生互動,給予信任及期望。
如下課來報到、中午一起吃飯、定期談話、送小卡片(語言文字表達適用女生)、肢體支持(搭肩等動作儀式適用男生)、送象徵物(如勇氣手鍊)。
網路通訊也可以,設定好界線就行。
最後,當然也要強調學生的個人責任。
我們幫孩子調整環境只是助力,在過程中仍須暗示及強調他自己的責任在哪裡,因為最終這是他的人生,要回去面對那個班、那群人、那些課本,以及他的生活。
有時,環境的挑戰對較小的孩子是有困難的,真不行,「轉學」也可以是一個選項,讓孩子知道我們站在他那邊,與他同行。
當我們知道拒學的原因是多重的,要協助孩子當然也需要多重的介入,而與他同行的輔導人員自然也會是如師、如父母、如友的多重關係與身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所以若把「拒學」僅歸因在個人層次,要孩子去面對,我真的覺得很困難。
要真的有幫助,輔導人員大概都要「撩」下去,無可避免「就是很麻煩,耗時費力」。
然而如果我們願意這種「真實的陪伴」,至少給了孩子「以身作則」及「積極面對」的榜樣與勇氣,我相信,他的成長會萌芽的。
(作者為醒吾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
瀏覽次數:15785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從一支手機開始的教養學
【投書】我不懂你,但我愛你──談如何陪伴憂鬱症子女
【投書】無法負責的人生──台灣高中導師角色的過量與模糊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拒學
心理
青少年
學校
輔導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確診以後怎麼辦?保險理賠要準備什麼?完整走過10+7的確診心得
2
釣魚界的印尼百萬網紅,讓東南亞這樣看見台灣!
3
「不會教小孩」的家長,誰來當他們的安全網?
4
爛書負評秘密會社:這種內容就不要浪費紙了,讓可憐的樹瞑目吧!
5
全明星教練,教你如何用「美式躲避球」創立公司、經營人生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延伸文章資訊
- 1孩子拒學怎麼辦?父母如何陪伴?需要治療嗎? - 康健雜誌
- 2拒學症—仁愛醫院
盛行率:三個主要的年齡層,五至六歲剛上小學階段,十一至十二歲剛上國中階段及十六、七歲國中上高中階段,男女發生的機會相當。 表現特質: 害怕離開家或害怕到學校,渾身 ...
- 3我的孩子不上學~談「拒學」的處理 - 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
- 4認識拒學症- 永平高中輔導處 - Google Sites
認識拒學症 · 一:沒有效率的家庭組織或原則-缺乏一般有利的家庭規則,若是沒有父親或父親失能,發生的機會高。 · 二:家庭的情緒過度影響小孩-如母親擔心太堅持會讓小孩反抗 ...
- 5《拒學,不要搶救》:走父母安排好的路,孩子一遇挫折就會將 ...
在拒學症或繭居兒中,不少問題來自於家長的權威教育。對於這些家庭而言,上大學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所以孩子從小便被灌輸考取明星國中或高中的觀念,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