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恐懼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又稱校園恐懼症、拒學症(School refusal)或懼學症,為一種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是离别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懼學症如同懼 ... 學校恐懼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學校恐懼症(SchoolPhobia),又稱校園恐懼症、拒學症(Schoolrefusal)或懼學症,為一種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是离别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懼學症如同懼高症、幽閉恐懼症等,把恐懼的症狀視為一種精神官能症。

[1] 目录 1症狀 1.1跟學校恐懼症的差別 2好發期 3形成原因 4相關 5注釋 症狀[编辑] 懼學症的症狀主要為對學校莫名的恐懼、焦慮以及排斥,可能伴隨許多生理反應,如噁心、嘔吐、頭暈、腹瀉、胃痛、喉嚨痛、氣喘以及昏厥等。

如果他們留在家中不去學校,症狀可能會消失,但第2天要去學校之前,症狀可能再度發生,但是離開學校越久,將越難返回學校,他們可能出現長期缺課、逃學以及無法上課等現象。

他們很可能同時具有焦慮症、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官能症。

跟學校恐懼症的差別[编辑]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學生明顯對上學不感興趣,因對校制的不信而不想在校園上課,反而是以非政府主流的方式學習政府課程,例如在家自學,或是將補習班成為正式學校等等的學習方式;又或對政府主流課程、校制感到厭惡,與政府主流校制來比較,還是喜歡專注於別的能力、喜好、職業、願望或慾望,不再依靠校方,例如自主學習、自我提升[2]。

此外,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常被誤解為拒學症。

特徵是晚上入睡困難,不易在早晨起床。

因此在早晨上學的時間裡會覺得身體不適,無法配合他人的生活作息。

好發期[编辑] 拒學症的好發期以5~7歲為第一波好發期,之後分別為11~12歲以及14歲之後,和入學升學年齡有密切關連,以女性發病率較高。

影響的時間則沒有一定標準,輕微者可能數月至一年,嚴重者可能終其一生都恐懼校園生活。

[3] 形成原因[编辑] 透過仔細研究每個拒學的學生,會發現每人的狀況都不一樣。

從課業問題、人際關係到個人本身的問題都有:[1] 課業問題致成績太差、學習進度跟不上,形成長期缺席。

又或對學習表現不好感到強烈不安; 受到校園欺凌困擾; 受到教師體罰、精神折磨、與老師/同學不合,無法與人進行良好溝通; 個人社會化程度低落、自信、自尊低下,被人忽視和缺乏存在感; 學生個人/學校群體問題,對於在學校必須與眾人應對感覺疲憊,例如必須看老師或同學臉色做事,及無法配合同學之間的相處模式; 對於去上學本身的價值觀持懷疑態度; 對校園體制的不滿(多為國家政府主流校制)。

有時也可能曾遭受到校園內意外如:校園槍擊案、天然災難、校園綁架案...等突發事件倖存後留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引發的症狀。

相關[编辑] 校園欺凌 校園槍擊案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社交恐懼症 考試焦慮 應試教育 威權體制教育 注釋[编辑] ^1.01.1飯田英晴岩波明.簡玉芬,编.圖解心理學.世茂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0月:p.146–147.ISBN 978-986-6363-18-4.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link) ^10歳YouTuber『ゆたぼん』の〝革命的過ぎる発言〟に批判殺到!.まいじつ.[2019-05-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SchoolRefusal-AnxietyCanada.[2022-0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學校恐懼症&oldid=72229537” 分类:​教育问题教育心理学另類教育恐懼症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含有英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DanskDeutschEnglishEesti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orskbokmålPolskiSvenskaไทย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