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世紀末余秋雨大紅大紫後,引起了很多爭議?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而余秋雨在此期間,也一直保持著暢銷書作家與媒體明星的身份,並因各類有爭議的說法或表達,保持著他廣泛的爭議度。
問題是,恰恰是「《文化苦旅》或曰『文化散文』 ...
標籤:文化文學讀書
為什麼上世紀末余秋雨大紅大紫後,引起了很多爭議?
06-25
余秋雨上世紀末以《文化苦旅》成名。
《文化苦旅》與余秋雨身上,負載了太多的時代癥候。
上面這句話,有一點兒仿余秋雨,如高恆文所說,在《文化苦旅》的每篇文章中「都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讀到顯得過於突兀的警策之語」,像《陽關雪》開頭即說:「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但無足觀。
」又如《廢墟》的「驚人之語」:「中國曆來缺少廢墟文化。
廢墟二字,在中文中讓人心驚肉跳。
」高恆文很奇怪「作者何以能下如此之斷論」?(《學者的架子》,1995)
高恆文的質問,帶出了「余秋雨現象」背後的幾大爭論要點:(一)「文化散文」的文體問題;(二)「學者」與「文人」的角色之爭;(三)余秋雨是何種意義上的文化符號。
「文化苦旅」本是研究戲劇理論的余秋雨教授1988年始在《收穫》上的連載專欄,1992年集結成書出版後,采聲不絕,孫紹振稱「余秋雨的散文出現以後,散文作為文學形式正在揭開歷史的新篇章」(《為當代散文一辯》,1994),樓肇明斷言:「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同時也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當代散文潮流回顧》,1994)朱向前則說:「(余秋雨)不僅上承新文學散文這餘緒,而且開啟了一代風氣,將整個當代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散文的「散」與「文」》,1994)然而,自1995年起,對《文化苦旅》的評價出現了大幅度的反彈,批評《文化苦旅》的文章不斷地出現,隨著余秋雨新作的推出,以及他表現出對批評強烈拒斥的姿態,批評也在累積、升級,最終演變成綿延十年以上的批評攻防戰,評論結集而成的書籍包括《感覺余秋雨》(1996)、《余秋雨現象批判》(1999)、《審判余秋雨》(2000)、《秋風秋雨愁煞人——關於余秋雨》(2000)、《世紀末之爭的余秋雨:文化突圍》(2000)、《庭外「審判」余秋雨》(2005)等等,同時期眾多論集討論同一作家,雖然收文多有重複,卻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而余秋雨在此期間,也一直保持著暢銷書作家與媒體明星的身份,並因各類有爭議的說法或表達,保持著他廣泛的爭議度。
問題是,恰恰是「《文化苦旅》或曰『文化散文』是否散文的創新」引發了爭議。
韓石山認為這種名目似乎在暗示「先前的散文都是沒文化的,獨有這一家的是有文化的」,實則余氏散文除了「偏重文化意義上的考察與闡述」,與先前的「學者散文」如翦伯贊《內蒙訪古》並無本質不同。
緊接著,韓石山揪住《文化苦旅》首篇《道士塔》中擬真式的描寫如「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
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
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
……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
」韓石山質問道:「這哪裡是寫散文,分明是寫小說,若老一輩學者,寫到這些地方,有史料,就引用史料,若於史無征,斷然不敢這樣信口雌黃……你憑什麼說就是王道士做的?」(《散文的熱與冷》,1996)就散文論散文,這種批評多少有些言之過苛。
小說與散文之間有沒有絕對的界限?筆者認為沒有,所謂文體本來就是人為規定的,筆法虛構或非虛構,其實是作者的自由。
然而韓石山的批評,背後其實有一個「學者散文」的標準,是否言出有據,持之有故,成為衡量學者散文是否合格的鐵律。
余秋雨在這一方面顯然不過關。
看余秋雨是2014年的時候,當時感觸頗深,後來就忘記了。
昨個在火車站,因為要等很久火車,就讀了他的《霜冷長河》,還沒讀完,不過心裡已經出現了一個詞,氣吞山河,後來又想了一個詞,矯揉造作。
讀他一本書可真是花費了好長時間。
初二的時候接觸文化苦旅,只曉得余秋雨這個人挺有名,可那時讀未免覺得生澀難懂。
裡面有太多的歷史,思想,觀念,評判,15.6歲的姑娘是不太想去理解這個文人的。
年少時看的大多是世界名著的那種,旁的桌上放著就隨手翻看。
結果就想要一直跟隨他走下去了。
中華文化確實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歐洲文明卻也以一種不容質疑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厚重。
從什麼時候開始,歐洲就開始有一個一個的天才竟相而生,站在一個我們無法觸及的高度俯視蒼生。
大概是文藝復興吧!自由解放的思想,學習古希臘羅馬。
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但丁,莎士比亞,拿破崙,哥倫布,康德,伽利略,愛因斯坦,莫扎特,黑格爾……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太大,涉及的知識面太廣,我才疏學淺,需要一點一點慢慢消化。
這時候就覺得矯揉造作了,何必羅列那麼多信息,又何必沒完沒了的敘述我們的文化究竟是有多不行。
也看過其他有關旅行的書,漂亮的封面,漂亮的裝訂,一頁一頁穿插著旅途的風景照片,看起來很美好,想掙足夠的錢去實踐。
然而不同的是,這本書帶給了我更大的誘惑力,讓我想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感受那一座座城堡,教堂,學院,博物館,等所散發出的歷史的味道。
羅馬假日時全民出動只剩一座空城。
讓冉阿讓背人行走的下水道。
到處都是字母MEDICI的美第奇大家族。
據說伽利略做過自由落體實驗的比薩斜塔。
古本江基金會。
讓指針遊走在世界手腕上的瑞士。
老人高迪的歷經百年還未完工的聖家族大教堂。
捷克溫柔的哈維爾總統。
牛津,劍橋。
一生受盡苦難的塞萬提斯。
得不到證明的莎士比亞故鄉。
滑鐵盧。
法律石。
。
。
。
我能暫時想到的也只有這些,不想再細想補充,沒完沒了。
最喜歡瑞典懶洋洋慢悠悠的生活狀態。
由於國家社會福利的原因,他們可以有大把的時間自己安排,做自己喜歡的事。
看到過一篇微博說,瑞典是個拉仇恨的國家。
看了之後心裡澎湃了好久。
因為那確實是我心馳神往地方。
很小很小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冬天為了幫助小鳥,停了火車,把它們抱回家溫暖,是個全民性的活動。
就從那時便記住了有這樣一個善良的國家。
嗯。
可能是現在我們的整個社會都比較躁動吧。
人總要為自己以後的生計著想,要花時間做我不想做的作業,說一些不想說的話,聽一些不想聽的現實道理。
其實,比起有些人來,還算過的自在。
習慣在不安的場合保持沉默,發獃,思考,只要不被打擾怎麼著都行。
內向人的精力來自自我修復,比較喜歡閱讀,寫作,繪畫等,內心活動水平較高。
這是我專門查的關於內向型人格的分析。
只是,我這個人太矛盾,總是間歇性地頻髮狀況。
一會兒想要溫水煮紅豆般的細水長流,一會兒想要指點江山的豪情萬丈。
可能是小時候蒙蔽了真相,才讓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外向型的人,有些好笑。
不知道記憶里的我究竟是怎樣。
前段時間發生點小狀況。
很生氣,就將他的所有信息屏蔽掉了。
不是因為很早離開學校就看不起他,不是因為曾經犯的錯誤而評判現在的他,不是因為以前受過委屈而怪罪如今的他。
而是在了解到他的品性依然惡劣才不肯原諒,既然說出不要臉的話,也休怪我不客氣地回擊,玩笑也有開不得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如果曾經是誰的手下敗將,那麼必然很難反擊,留下了心裡上的陰影太可怕。
朝朝念念都是心尖上的一根刺,不撕心裂肺,亦非無痛無癢。
看四川綜藝節目"我知道"里,高磊在跟曾經戰勝過他的庄一挑戰時勝出,很佩服,無畏無懼。
崔永元都想向其學習的人定有他的過人之處。
很有學識。
總是這樣,說著說著就跑遠了。
本來是要講余老的《行者無疆》的。
『很想能夠不被生活牽絆,不被世俗紛擾,去做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者。
有一句話說得好,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或許未來沒有機會去瑞典,沒有機會去歐洲,甚至沒有機會把中國的大好河山轉悠了。
但是,給我讀不完的書,喝不完的咖啡,我就能化成一座雕塑。
平日里看看書畫會兒畫,寫寫日記寄封信,聽聽音樂逛逛街,做想做的,充實自己,無關乎其他。
畢竟,最好的是最快流逝掉的。
以上。
余秋雨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專業是戲劇文學,在專業內能讓人記住的,就是他編寫過《世界戲劇學》。
余秋雨頭上頂的頭衘和光環非常多,戲劇理論家,文化學者,作家,突出貢獻專家,書法家等等,加起來足足有近20個。
他被評論界冠以「著名文化散文」作家,熟悉他的讀者大多讀過《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
說實話,這本書里有幾篇還不錯的散文,但大多數差不多是穿插了一些歷史事件、典故的遊記。
他既沒有分析這些歷史事件對文化的支解,又沒有從一個強者心態去剖析社會時代背景對民族性格形成的深層原因。
只看到了他無病呻吟,一種虛情假意的感嘆,尤其在面對敦煌壁畫被斯坦因破壞時的歷史情景,他不是想著如何保護,而是虛張聲勢的吶喊:啊,我好恨,我好恨!這是典型的娘娘腔,一點血性都沒有。
讓人越看越倒胃口。
別人上門欺負你了,你不奮力反抗,還大發感慨,他骨子裡就是一個懦夫,卻自己打自己的臉,指責整個民族的人都是懦夫。
這樣的人,人格都不夠完善,怎麼能當好作家呢。
另外,余秋雨稱得上是當代陳世美,他看到自己如花似玉的學生馬蘭後,荷爾蒙泛濫,想入非非,想盡一切辦法引誘。
成功後,毫不留情地拋棄了自己多年的結髮妻子李女士,然後跟馬蘭結了婚。
像這樣的偽君子,有正義感和良知的人,都會罵上幾句。
人紅是非多。
余秋雨當時太紅了。
當時《文化苦旅》銷量數百萬冊,還不包括盜版書。
他開文化散文之先河,文風大氣磅礴,語言厚重,開風氣之先,領一時風流。
而且他為人也高調,擔任青歌會評委,在台上就問題侃侃而談,彰顯文化。
如此紅,自然遭受種種非議,而且他個人也是「易黑」體質:第一跟他個人經歷有關。
十年浩劫時期,他曾服務於某寫作小組,寫了一些替某些人宣傳的東西,和四人幫有關。
而他本人對此事也不是很坦率,遭來種種非議。
第二他情感生活也坎坷。
曾經離婚,現任妻子又十分漂亮,婚姻的事情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這樣的經歷也給人以想像空間,有些人想當然的就把他當成了陳世美。
第三他這個人為人也比較高調,難免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例如當年的秋雨含淚事件,當年的詐捐門事件,真真假假,落人口實。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他太紅了,當時許多人靠罵他就可以寫一本書,如《感覺余秋雨》、《余秋雨現象批評》、《「審判」余秋雨》、《問教余秋雨》等好幾十種,這無疑成為當下文壇的一個特殊風景。
其中不排除有些人惡意誹謗,藉此來抬高自己。
例如我聽說過一個笑話,說上海警察抓住一個失足婦女,該失足婦女的隨身小包里翻出兩件東西:第一是避孕套,第二是《文化苦旅》。
這種笑話編得太不厚道,不知道是侮辱余秋雨還是侮辱那位婦女。
她身為一個失足女,怎麼就不能閱讀了,高品質的閱讀,恰恰說明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或者正好也說明了余秋雨的文章雅俗共賞,就如同金庸小說,如同宋朝柳永的詞,有井水的地方就有。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讀者來說,覺得書好看就是了,管他曾經經歷過什麼呢。
誰要是覺得比他寫得好,你拿出一本書,用銷量滅了余秋雨就是了。
可惜你拿不出來。
怎麼看待這些批評呢,我想用梁啟超在《李鴻章傳》里開篇第一段做結尾: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
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
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罵余秋雨是一種政治正確。
首先,一個搞戲劇研究的學者,專業上居然沒一本拿得出手的專著,也是醉了。
孔慶東也耍嘴皮子,也拿不出專著,《正說魯迅》算嗎?錢理群老爺子得笑話死。
但凡本專業搞得不怎麼樣,就很難讓人看得起,因為這說明他肚子沒多少自己的東西,沒有為人類的知識體系做過任何貢獻。
朱大可罵余秋雨罵得特別來勁,他至少有《文化批評》、《流氓的盛宴:當代中國的流氓敘事》、《燃燒的迷津》、《聒噪的時代》、《話語的閃電》好幾大本文學批評擺在那裡呀,人家專業可不差。
其次,是太肉麻,肉麻到不知羞恥的地步。
寫蘇軾,「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怎麼就整個民族在丟人了?還有,「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原話,就問你惡不噁心。
寫敦煌,「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後大哭一場。
」就是這位,肉麻到骨子裡的人,要把斯坦因的車隊攔下來,和他比比學問高低,寫漢學史,斯坦因能寫好幾頁,寫戲劇研究綜述,余秋雨一行都不會有,比學問啊,還是省省吧。
這就是余秋雨最肉麻的地方,動輒為民族一哭,動輒全民族都是罪人,就他一個人是清醒的,整個民族都在丟人,就他憑著強烈的文化責任感獨善其身,好像就他一個人能扛起文化歷史大散文的纛旗,為往聖繼絕學,他也配。
再次,就是這位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文化旅者,文化常識都不太過關。
去年他在甘肅演講,一開口就是笑話,說:「公元前21世紀,按照中國的年代說法從夏、商、周開始,中華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門檻。
……跨進去的時間是四千兩百年前。
」扯淡,四千兩百年這個數字不知道哪裡來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華確切的歷史紀年倒推至公元前2070年,算下來也是4086年,4200年是他自己發明的。
他又說「我到伊拉克的時候,那時候找不到人類古文明第一號的痕迹,當時我去的時候鳳凰衛視一起跟著我。
」這就很搞笑了,古巴比倫「空中花園」擺在那裡,他看不見。
而且鳳凰衛視的記者可看見了,還在節目里播了,這就很尷尬了。
他還說「釋迦牟尼比孔子大14歲,孔子死後10年,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了。
亞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只有7歲之差。
這些了不起的人都一起誕生了,全世界都在研究,遺憾的是,我們中國文化界很少研究這種問題。
」厲害了,莊子確切的出生年月曆代學者研究了很多年都沒有結論,錢穆先生在《先秦諸子紀年》中也只推算了一個大概的範圍,這麼一個難題,他解決了。
最搞笑的是他說:「唐朝有大量的好東西輸入,從西域,從印度輸進來大量的東西,像我們現在很多吃的,西方的西瓜、葡萄、紅薯,都是從這時候傳過來的。
」這三樣東西的進口時間全說錯了,西瓜和葡萄都是漢朝,紅薯唐代時是絕對沒有的,明早期傳入的,百度一下都不會犯錯誤。
就是這麼一貨,專業上毫無建樹,還肉麻,還無知,罵罵他解悶還不行嗎。
講講我的親身體驗,再來看看余先生為什麼會被罵。
初中的時候,有女生跑來告訴我:你看過《文化苦旅》嗎?我說沒有,她很驚訝地說:竟然沒看過,這本書可好看了!我說我還在看《小故事大道理》、《智慧背囊》,你那個聽上去挺高級的,怕看不懂。
我又問她:你是怎麼看到這本書的?她說:別人都說這本書好看呢,所以我也看一看試試,真的挺好看的。
有時間你也看一看吧!我拖到了大學時期。
大學看過一點書,余華的書成套地看,他文風帶血,颳得人有些刺痛,有些抑鬱,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我認真讀了兩遍,速度很慢,因為想琢磨透,他文章帶有一點想像力,但也合乎歷史情況;張鳴的《民國的角落》,我覺得甚是有趣,它讓我知道了不為人知的民國歷史······
嗯,是時候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了。
圖書館借來,懷著無比期待、崇敬的心情翻開了書,然而,每多翻一頁,我眼裡的失落就會多一點:余先生到底表達了什麼?說實話,看完這本書,我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它也沒有讓我多一份思考。
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他寫華麗文字的功夫真是了得。
想起當年那個女生,說它很好看,直到看完書,我都還是認同的,它真的很好看。
但是對我來說,它也真的沒什麼內涵。
你可以罵我對它的如此評價,但我想說,我確實更喜歡看深奧一點的書,比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雖然啃了好久才啃完,但有味道。
對於看書這件事,其實大家都有一些特點:比如別人說某本書好看你會有股衝動;又比如看書的恆心並不是那麼強;再比如,自己看過的書不願別人說它差,這是重點。
所以,答案中支持余先生的人大抵是看過了他的書,喜歡他的文字,才會義無反顧地反擊抨擊者吧?「我看過的書就這麼一點,你還說它差,你不是找罵?」或許是這部分人都不願意承認的心裡話。
作為表象則是「我看過他的書,真的很好,讓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相信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人品會差,不管別人怎麼說我都會支持他(作者)」,人心如此,無可厚非。
所以,對於看過余先生書並表達喜歡之情的人,大家不要去說他(她)沒品,他(她)的自由和權利應得到充分尊重。
與此相對應的,不喜歡並發表了批評言論的人,也不要去反駁,實際上反駁也沒用。
再回過頭來看問題,為什麼余先生被許多文人罵?不是什麼文人相輕,也不是什麼人紅是非多,這些都是觸不到痛點的回答。
文字如人,不是假話。
余先生浮華的文字其實可見他為人之一斑,不說絕對,但也差不離。
而那些文人大都嚴肅認真,他們覺得大紅大紫的余的作品不嚴肅不準確,會給他們這個圈子帶來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形象。
痛點在此。
若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便好,不是嗎?
余秋雨憑散文集《文化苦旅》名動天下,除此而外,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多大名氣——最奇怪的是,《文化苦旅》的名氣實在太響了,但是,正在口碑相傳他這本散文集的,坦白說,最多的一個群體是業餘中的二三流文學愛好者,而我們當時有一個原則的,即一律不追時髦的爆紅的東西,所以很長時間內我沒有去看《文化苦旅》,直到某一年人家給我介紹了一個女朋友,因為也喜歡文科的,所以還覺得談得攏,就談了一段時間,這個女朋友簡直奉《文化苦旅》為「聖經」,於是我去通讀了一遍《文化苦旅》,讀完,我就把余秋雨列入二流散文作者了——在《文化苦旅》里,文本並沒有多少精湛之處,只能說中規中矩,是一篇篇散文了,不差,但絕對談不上頂尖品質,我不是傲慢,我如果堅持寫個幾篇之後,單論散文的文字水準,不會比他那些散文差多少。
但同時,《文化苦旅》引以為傲的談論歷史,我又總覺的缺乏一種學術性的專業感,也就是一種漫談式的、點綴式的談論歷史,而那時候我還是很喜歡歷史的,也看了不少歷史專業的書籍,我對專業歷史研究並不感興趣,就是喜歡閱讀比較專業一點的歷史書,尤其關於北宋時期的歷史,是我最喜歡閱讀的,和這些專業的歷史學家所著歷史書中談論的歷史,《文化苦旅》里談論歷史就和後來易中天在電視台上談論歷史一樣,情緒性的東西太多,自由發揮的卻感覺不夠專業的句子太多。
以後又看到了一些人們批評他的文章,我當然還不夠資格去批評他,但僅憑《文化苦旅》,我不認為他的文學寫作水準有多高,遑論什麼散文大師,所以上海市政府授予他大師稱號,實在是非常笑話的一件事,大師竟然是由政府授予的,而不是公論的,如此大師值幾個錢?
我覺得余秋雨挨罵是他必須要承受的生命之重。
哪有人大紅大紫,功成名就而不挨罵的?各個領域大多如此,文化領域尤其如此,根本無需大驚小怪。
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人們都難免遭受不公正的指責,何況是一個獨具個性與才情的余秋雨呢?歷覽古今有幾個文化人不挨罵?文人相輕似乎也是中國文化界的固有規律。
看看中國的古代先賢: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屈原、司馬相如、李白、杜甫、蘇軾、朱熹、王陽明……這些人哪個不挨罵?看看現當代的文化人:魯郭茅巴老曹,莫言、賈平凹、余華……哪個不挨罵?他們或者因為思想觀點不同於人而挨罵?或者因為為人處世迥異於人而挨罵?或者因為生活作風不容於人而挨罵?……總之,挨罵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挨罵是必須要承受的。
余秋雨挨罵不光是因為文風迥異於人而且不合文章常法,大概其為人處世也大不受業界待見。
可是,業內人士的評價,絲毫不影響他的大紅大紫,余秋雨不光在國內擁有大批青年粉絲,在海外似乎更受歡迎。
他在兩岸三地均有影響,好像他在文學上的許多獎項是海外授予的,他的海外聲譽似乎更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戲劇性現象呢?如果有人說,余秋雨在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老是對國內文化持批判態度,就太老套,缺乏新意了,甚至是在侮辱喜愛他的兩岸三地人的智商了。
好東西誰不喜歡呢?余秋雨的散文清新優美,歷史文化氣息異常濃厚,而且平易近人,不拒人於千里之外,自成一派,難以替代,是很多散文家難以望其項背的。
他的文筆和思想獨具特色,使無數青年為之傾倒,甚至還成了不少青年的思想導師。
當初汪國真在世時,其詩歌也影響鼓舞了一代青年人,讓他們在追夢的路上有所堅守。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有思想有擔當的詩人也頗受業界一些人詬病。
當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不能免俗,被戴上各種破帽子抹黑。
然而,那又怎樣?即便在民族大義問題上為人不齒的周作人,其文章仍未被抹殺。
更何況莫言、汪國真、余秋雨這樣的正直文人呢?不過也得承認,人無完人,再有才的人,思想也會有偏頗,文章也會有漏洞,為人也會有瑕疵,但對其求全責備則大可不必,很難說求全責備、吹毛求疵的人本身不是問題。
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大潮正處高潮,難免有人會利用抨擊名人來刷存在感,沽名釣譽。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開始解放,言論變得自由,尤其是在文化領域批判抨擊,甚至言辭激切也一般不會付出政治成本,而余秋雨恰好就成了「千夫所指」,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總之,那個年代大紅大紫而受抨擊指責的人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
「人怕出名豬怕壯」,出名有收益,但也得付出代價。
好在余秋雨定力很強,並沒有過多收到一片聒雜訊的干擾,生活得照樣有聲有色,有前輩大師蘇軾的風範。
關於余秋雨,褒貶不一。
傳播最廣、最厲害的貶低其實不一定有多大的說服力。
1992年,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該書的影響力不在於銷售量,那個時候暢銷書的質量參差不齊,但影響力可以知道,同年,台灣爾雅出版社出版繁體字版。
但不久之後《文化苦旅》被一個段子毀了:在上海的一次掃黃行動中,警方從某妓女的手袋裡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紅、安全套和《文化苦旅》。
其實現在看來,《文化苦旅》應該是中學生課外閱讀中含金量很不錯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很多文章是在八十年代發表於《收穫》雜誌。
有許多篇章的信息量與文筆都不錯,比如《風雨天一閣》。
但余秋雨的性格有些問題,比如他對當時的盜版書極為氣憤,甚至認為很多批評他的文字都是盜版商操縱的。
被人說的很多的例子是,「致仕」他認為是當官,但其實是辭官的意思。
2008年,汶川「5?12」地震後余秋雨寫的一篇「含淚勸告」文章,引起了大量讀者反彈,這種反彈有點像中國版的《深夜食堂》受到的批評——被批評者完全沒有想到,以為是小事。
余秋雨成功的速度很快,不僅書暢銷,他的經商也很犀利。
2001年12月,余秋雨以241.22萬元購得上海六百實業1.5%的股份。
2012年,隨著今日徐家匯2.14億股限售股解禁,持有徐家匯518.64萬股的余秋雨有望獲得近7000萬元的「真金白銀」。
財經作家葉檀提出質疑:「位於如此核心商圈的徐家匯,當時怎麼就迫不及待需要引入余秋雨的區區200多萬元?」葉檀認為,「像余秋雨這樣零成本甚至負成本獲得暴利的『奇蹟』,是資本市場財富分配不公的縮影。
」圍繞余秋雨的新聞事件很多,但現在看來當時的新聞行業發展不足,可能批評余秋雨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但余秋雨很多時候不解釋,或者態度模稜兩可,這被解讀為傲慢。
幾次這樣的新聞之後,余秋雨的聲望就呈加速度跌落了。
中國人對文化人要求較高(高過商人和官員),文化人有錢有名,名聲往往會崩壞,這是常態。
比如莫言,基本上沒有多大缺陷,成功以後名聲就有些跌落,何況余秋雨有硬傷有疑點,被人詆毀再正常不過了。
謝謝邀請。
很有幸讀過余秋雨的一些列作品,包括《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我等不到了》、《千年一嘆》等,以上作品各有特點。
最早聽說他的書是高中語文老師介紹《文化苦旅》,當然這就是我第一本讀的書了,後來陸續的讀了其他的書,給我個人的感覺:余秋雨先生是一個認真追求中華文化內涵的學者、也是一個敢於探索世界文化淵源的勇士。
他自己的所有經歷都在《我等不到了》一書中有講述,包括自己的家庭背景。
自己的成長經歷、求學經歷,自己所處的餘姚地區的變遷等。
下文試著回答一下為什麼會遭受很多爭議:槍打出頭鳥我們國家自古以來講究謙虛,無論你是否有名,都最好能夠謙虛一些,這樣才不會遭受別人嫉妒。
但是這種文化卻扼殺了個性的人格。
余秋雨先生在上世界隨著《文化苦旅》的出版,期間對於中華文化的探尋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識,是他帶領我們思考著包括赤壁、敦煌在內的歷史璀璨文化內涵,當書一經發售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我記得在《我等不到了》一書中有描述,因為出版社的原因和某個編輯有矛盾,隨後那個編輯便是一生黑了。
無愧於心余秋雨先生曾經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也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教授。
擔任院長期間,也將上戲管理的很好,同樣也是在上戲當院長的過程中,避免不了一些人事關係的矛盾,最後當中央準備提攜他去文化部時,他卻寫信請辭了。
作為一個文化人,我想他大概是有陶淵明的隱居山林的嚮往吧。
隨棄官,繼續探尋世界文化。
以至於有後來穿越世界上最危險的中東地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見證了古老的中東地區被戰火塵封的文化,再通過自己的筆觸娓娓道來。
及時這樣,依然有反對的聲音對他各種詆毀,包括作秀等。
當一個人在國內被罵時,我們可以理解成惡意的,但是當他走出國門時,依然有來自國內的罵聲,我只能說罵者素質之低略。
一笑了之余秋雨先生一直以來都是飽受非議的,因為在上世紀80、90年代,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言論自由,還沒有相關的法律對於類似誹謗之類進行定罪。
曾經他身邊的人對於這種無端謾罵憤慨不已,高速他的時候,他卻已坦然處之,畢竟罵人者總有停歇的時候,那也是一個是非說不清楚的年代,我們都希望、也相信名人有污點,在事實面前又有多少人願意去聽呢?真正對於言論的約束,大概是2010年以後了,畢竟有「500條」的約束。
又有誰願意以身試之呢?永遠不要只關注別人的看法和說法,迷霧之後才能是真相!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周易》?※萬水千山仰日月。
請對聯?※上聯:池塘荷花攥紅拳,怎麼對下聯?
TAG:文學|讀書|文化|
一點新知
GetIt01
延伸文章資訊
- 1余秋雨是偽君子還是真文人?金文明出書批判,人品信任遭崩塌
世俗對於不同維度人類的偏見,往往如同一座大山一般難以撼動。我國著名的文史學家,散文家,理論家余秋雨先生,一生充滿著無數的爭議。一千個人心中有著一 ...
- 2余秋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國浙江餘姚人,學者和作家。曾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榮譽院長、院長、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 ...
- 3余秋雨跌落“神坛”,梁宏达:此人虚伪至极 - 网易
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本应受到敬重与爱戴,为何如今提到余秋雨,说法更多的是其“饱受争议”以及坠下“神坛”? 《文化苦旅》横空出世,登上文学之巅. 在《文化 ...
- 4余秋雨曾經備受爭議,你認為在當今中國文壇,他的地位如何?
余秋雨因為文學創作而出名,也因為在央視做青歌賽的文化嘉賓而出名,更因為「大師」事件、「含淚」事件、「私通」事件、「捐款門」等許多事件而出名。
- 5文學大師余秋雨,從人人皆知到飽受爭議
余秋雨自走紅以後,便身處爭議之中,那麼身爲一位作者,余秋雨身上的爭議自然是逃不開作品的。《文化苦旅》能夠受到追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