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美館助理研究員陳慧盈:展覽是概念思辨與知識生產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漫遊藝術史編輯部. 本期作者陳慧盈,曾就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視覺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策展/知識組」(Curatorial/ Knowledge),深入思考策展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21/07/15,藝文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漫遊藝術史漫遊藝術史是個共筆部落格,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知識。

在藝術史裡散步,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觸動我們的心智,深化對於人性和生活的瞭解。

網站內容涵蓋美學與藝術理論、亞洲和西方藝術史、視覺文化與電影研究、展覽評論、藝文生態、好書推介、數位學習資源、收藏與展示等。

作者群來自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的工作者。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漫遊藝術史編輯部 本期作者陳慧盈,曾就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視覺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策展/知識組」(Curatorial/Knowledge),深入思考策展如何在視覺文化研究的脈絡下被討論。

回國後投身於美術館專業,曾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現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作者曾為部落格撰寫〈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一文,將這本2012年出版的歐美當代策展理論化的書籍,介紹給中文世界的讀者們。

本期專訪,我們特別請慧盈分享寫作此文的動機,並接續博士班階段對策展研究的關懷重點,如何進一步延伸並付諸於美術館專業中。

PhotoCredit:漫遊藝術史 Q1:〈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的寫作動機? 策展成為一門學科約略是近30年來的事情,在此之前,策展往往作為展覽史的一部分附屬於藝術史之下。

當初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一方面是那時我正就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UniversityofLondon)視覺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策展/知識組」(Curatorial/Knowledge),在這裡,策展被視為以公眾溝通為基礎的知識生產方式,是某種文化行動與實踐,因此我會更注重策展如何在視覺文化研究的脈絡下被討論。

另一方面,這本書運用豐富的歷史材料與引用來源,鉅細靡遺地整理出西方策展史與重要策展實踐的文化脈絡,是很好的研究參考。

雖然最後刊出的文章也許因為篇幅關係,有被大量刪改,但撰寫這篇書評,除了是期待能為藝術史投入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同時是呼應「漫遊藝術史」作為一個有趣且可親的藝術史知識平台,能藉此推廣策展研究與教育,更希望能幫助自己或臺灣的研究者們,在尋求借鏡與對話的過程中,發掘出某些建構在地策展知識的路徑。

[1] PhotoCredit:《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策展人PaulO’Neill於2012年出版的《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封面。

Q2:您在觀展時會特別注意什麼呢? 觀展時我的角色自然就會轉為觀眾,會直覺地想了解一檔展覽如何引導我們進入它所思所想的世界,因為當代藝術展覽不僅是帶來感官上的享受與刺激,也往往是對某些現象或觀點提出問題。

如果我們將展覽(粗略地)分為展覽製作(ExhibitionMaking)和策展實踐(CuratorialPractice)兩個層次,我自己除了會注重作品呈現方式與展覽所營造的氛圍是否適切,並會觀察展覽如何組織作品與論述,也會進一步思考展覽被賦予的文化背景與脈絡。

承上述,請分享令您印象深刻的展覽? 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將美術館作為推動與轉化生態議題的場域,打造一個以生態系統為方法的跨領域對話和參與平台。

我認為美術館或博物館展覽始終有個重要任務,就是作為公眾對話的平台,因此我也很重視展覽是否有適切的活動或設施作為引線,讓我先前提到的這些要素更好地被理解與串連。

特別是我的工作有時會需要進行導覽員培訓,先前也有些機會獨立接案,幫美術館撰寫語音導覽的文稿,平時有機會也會多參與不同型態的展覽活動,這些過程可以讓我學習到如何站在觀眾的角度,提供淺白卻不稀釋知識濃度的資訊,面對那些永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的觀眾們,並藉此獲得更多得到反饋的機會。

PhotoCredit:《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Q3:您曾經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承辦南島當代藝術方面的業務。

請簡介高美館與南島當代藝術相遇的緣由,發展目標,以及具體的成果展現。

也請您分享投入原住民藝術研究以來的心得 高美館開館之初是以「雕塑」作為發展重點,跟當時原住民藝術的主要創作型態有所契合,因此陸續典藏了一些原住民藝術家作品,2005年左右則開始更積極地進行南島當代藝術的計劃,以臺灣原住民的南島文化根源作為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的論述脈絡,並作為國際交流的基礎條件,直到今天已經開創出一番成績。

我接觸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時間其實不算長,主要是2019年時籌辦「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並提案規劃重建「南島當代藝術線上資料庫」,後來還申請到文化部經費進行「南島記憶工程」的系列講學與交流計畫(因轉職之故,後續由其他同事執行,成果可點此。

當初是考慮到這是高美館相當珍貴的資產,如果能讓更多人共享累積下來的資源,並激起各種觀點的討論,可以吸引到更多能量挹注到這個領域;一是很感謝老同事們願意帶領我,每次拜訪部落,或是與族人、藝術家或研究者談話,總讓我見識到各種饒富智慧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宇宙觀以及我未曾想像過的臺灣,也多少能理解到原住民文化在現代國家治理下所遭遇的一些問題。

另一方面,也意外發現自己過去關注的文化與政治衝突議題,或是人類世的相關論述,其實在許多原住民藝術創作與文化工作中可以得到印證,並透過原住民文化中多元的生態觀、性別制度等,挑起更豐富的思考面向。

PhotoCredit: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9年於高美館策畫《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重新立定腳步,對南島當代藝術進行反思,嘗試以「原民性」作為擴散發想的方法,尋求更多可能性。

請您分享部落田野調查的收穫? 藝術家伊祐・噶照(IyoKacaw)作品《取水》(miladom),位於花蓮823藝術村(Makotaay藝術村其中一據點)。

伊祐・噶照作品多回應部落的傳統精神與當代處境,以及對山林海洋的深切關懷,此作正是藝術家將自己與部落耆老共同為Makotaay引水的過程化為創作,不言自明地呈現了阿美族社會在以年齡階級作為部落公共事務運作基礎下,長幼有序、互助合作的精神。

Makotaay藝術村整合了東海岸從港口部落(Makotaay)到長濱鄉(Kakacawan)一帶的藝術聚落,形成具有東海岸精神的共享基地,以藉由展覽、駐村創作營、論壇、行動、工作坊、講座等各類型活動,讓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在此聆聽自然、共振創作、分享生活。

PhotoCredit:《取水》 伊祐・噶照,《取水》,位於花蓮823藝術村。

Q4:請您分享目前的研究動態與出版計畫?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Tags: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藝術專訪知識策展展覽美術館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文化原住民More...BrandStudio2022/07/12,環境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關鍵特務關鍵特務為關鍵評論網與讀者溝通品牌形象及表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專區,內容由BRANDSTUDIO團隊製作。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農民會運用許多不同的資材來讓農活更順利進行,其中最常見的資材之一就是「農膜」。

農膜是什麼呢?農膜是用於覆蓋農地或溫(網)室披覆的塑膠布,其中,覆蓋農地的塑膠布常見用於栽培草莓、小番茄、瓜果等農作物。

使用農膜的好處包含抑制雜草生長、防止雨水沖刷土壤,也能降低肥料與農藥的使用,雙色農膜的淺色面還有反射陽光、幫助日照均勻的效果,因此是許多農民不可或缺的資材。

然而農田覆蓋用的農膜屬於消耗品,必須年年更換,根據農糧署統計,每年農業生產過後所衍生的農膜超過一萬公噸,數量相當可觀。

這些用過的農膜大多夾雜泥土或植物殘株,難以回收再利用,因此有部分農民會將其作為垃圾丟棄,甚至是違法棄置掩埋、私下焚燒,造成環境負擔與空氣污染。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農膜問題OUT!農委會與環保署攜手打造完整農膜回收流程為解決農膜對環境的影響,農糧署與環保署共同合作,一起解決農膜去化問題,由農糧署提供宣導與講習、輔導農民使用正確回收方式收集農膜,環保署負責協調地方環保單位集中清運,交由再利用業者進行回收處理,以跨部會合作方式建立完整農膜回收流程,有效解決廢棄農膜問題。

使用過的農膜可透過人工、機械方式進行回收,收集過程務必遵循「農膜回收三原則」,才能讓回收農膜的再利用性變得更好。

農膜回收三原則分別為: 在天氣好且土壤乾燥時進行回收 將農膜上的殘株、石子與沙土抖落,減少異物夾雜 將回收好的農膜折疊整齊並依照材質分類 PhotoCredit:農委會農糧署雙人手動回收農膜方式。

農民可以採取人工方式回收農膜,不論是單人、雙人回收,農糧署都建議依照回收三原則的執行方式讓回收效率最佳化;若以機械方式回收農膜,則能同時初步清潔與摺疊農膜,省時省力又增加回收可利用性,目前農糧署有補助購置農膜回收機(附掛式塑膠布回收機),個別農民補助1/3、農民團體補助1/2,幫助農民做好回收工作。

PhotoCredit:農委會農糧署農民使用小型農膜回收機進行農膜回收。

要解決農膜衍生的環境問題,需要農民與政府一同攜手努力達成,除了回收時遵循農膜回收三原則整理農膜外,也建議優先採購可回收利用材質,或者採用替代材料取代傳統塑膠農膜,例如改用稻殼、稻稈、生物性可分解農膜等,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改善農膜污染問題,讓環境變得更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廣告]猜你喜歡Tags:農膜農民回收人工農膜回收三原則農膜回收機農糧署青農農膜回收機補助資源回收土壤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本土新增2萬7708例、死亡71例,「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衛福部已與專家達成初步共識1則觀點《經濟學人》示警「晶片業榮景恐陷入超大型破滅」,專家分析IC設計、 DRAM業者壓力較大1則觀點中共祭出「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首個暑假:未成年遊戲時間加總不到一天,騰訊嚴防借用家長帳號鑽漏洞1則觀點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4大,中研院院士呼籲借鏡淡馬錫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有效運用1則觀點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上):有如處於「戰爭狀態」,馬路上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1則觀點5年前從香港神秘失蹤:「肖建華案」開審,控罪未公布、加國外交官旁聽被拒1則觀點【關鍵眼中盯】強森歹戲拖棚的「不下台」秀:當制度是為君子設計,死皮賴臉的人就能予取予求1則觀點土耳其官媒:發現6.94億噸稀土儲量僅次於中國,可滿足全球千年需求1則觀點《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1則觀點為什麼《蜘蛛人:無家日》無法在中國上映?專家解讀深層原因:自由女神惹的禍?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