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學的孩子,社會與家庭的協助不該只有「談話」而已- 第1 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具體策略供孩子參考,他才有路可循,而非模糊空泛的「你要加油」、「你要堅強」,方式如增加課後輔導、心理諮商、社會技巧演練、校內打工等等。

而離開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21/12/18,教育PhotoCredit:iStock方格子vocus方格子vocus致力於成為華文創作者的第一站,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

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個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林仁廷心理師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代表孩子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

因此,不能把目標僅訂在「讓孩子一定要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

拒學的理由既然是多重的,之後協助孩子當然也需要多重的介入。

輔導人員大概都要「撩」下去,無可避免「就是很麻煩,耗時費力」,然如果我們願意這種「真實的陪伴」,至少給了孩子「以身作則」及「積極面對」的榜樣與勇氣,我相信,他的成長會萌芽的。

拒學的孩子拒學或懼學現今混著使用,孩子對上學既然「懼」當然「拒」。

「懼」來自強烈的不安情緒,表現在身心症狀如身體僵硬、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檢查並無生理病因;另一種是分離焦慮(與父母分開)和適應不良的恐懼(在人際及考試上)。

「拒」是行為表現,主要為反抗上學、發牢騷、哭訴或發脾氣等現象,孩子通常乖乖待在家裡,極少伴隨反社會行為。

拒學達一定天數,就會列為中輟,學校並啟動相關輔導,協助中輟生復學。

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代表孩子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因此,不能把目標僅訂在「讓孩子一定要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首先,我們先要理解「拒學」的理由是多重的。

拒學行為的生成因素 一、家庭因素1.困難的生活條件一個「家」的基本需求,至少要能吃、能穿、能住,如果基本條件都有困難,如居無定所、三餐不繼,當然就不用提上學的事。

不過現在學校都有營養午餐,可提供他們吃食與打包,這狀況已經少見,然什麼事會比吃更重要呢,是孩子擔心父母而不願上學。

2.照顧者本身失功能孩子應該要被照顧,然而照顧者本身若不穩定,親子之間就會反過來,如(1)照顧者生理狀態差,如:老人、殘疾、重病者,孩子只好提早成為「持家者」;(2)照顧者心理問題,如:酒癮、吸毒,他們自我麻痺,自顧不暇,而菸、酒、毒會殘害健康甚至死亡,孩子在做家事之外恐怕還得監護他們;(3)依附關係問題,照顧者過於黏附孩子,缺乏成熟人我界線,孩子反過來安撫大人情緒。

1與2同時是融合與漸進的,如照顧者無法工作,繼而出現生活問題,自我逃避與負面循環,「家庭」失功能,比較起來「上學」不是急迫的事,拒學很自然發生。

二、學校因素不去學校是因為那裡讓人有挫敗感,主要因素有三: 課業低成就 人際無友伴 個人心理空間被侵犯其中以「個人空間被侵犯」最為嚴重,是多數拒學主因。

莫名拒學會引起更多麻煩,而且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因此即使成績不好、孤僻沒朋友,孩子至少可在學校發呆,擁有「個人心理空間」,是他們最後的堡壘。

可是「被侵犯」就不一樣了,私密空間被打擾、被侵入,自我保護的界線沒了,待在學校倍感威脅及巨大壓力,那麼誰每天會往地獄裡去呢?拒學剛好而已。

什麼是個人空間被侵犯呢?當「課業低成就」時一天到晚被罵、被打、被羞辱,遭父母師長責備、同學嘲笑;「人際無友伴」,在校刻意被排擠,正常分組或老師指派時被刻意嫌惡,被貼標籤;「被霸凌」,丟書本、藏鞋子、動手動腳、言語欺凌…孩子想安靜躲起來都不行。

長時間的挫折、嫌惡、被欺負,最終就是寧願拒學、中輟也比在學校好。

我曾遇見某個小四孩子因此寧願跟父親去工地等下班,也不願留在學校。

所有的狀況都會互相影響,如成績不好被貼標籤,被排擠後發現好欺負最後集體霸凌。

三、個人因素在個人層次,很多會歸納是孩子內向、膽小、被動、消極與害怕等不討喜表現所致,不過這些性格面通常不會直接導致拒學,頂多只是孤僻。

孩子性格議題與家庭關係動力有關,如高功能父母卻缺乏情感照顧(如鑰匙兒童)、父母對子女不切實際的高壓期望(孩子乾脆放棄),或反過來的極端,過於寵溺缺乏界線(如直昇機父母),都可能導致孩子缺乏成長動力,間接影響在校表現而對學校興趣缺缺。

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如何協助孩子」的思考協助「拒學」絕不可只留在「個人層次」,要孩子拼命適應學校環境,若過於死板只是要他「復學」,那幾乎都會失敗。

孩子是因學校壓力大且無法解決才要逃離,如果沒有友善的環境,要他回去的理由就不存在,若用「讀書才能找好工作」等傳統說法更是毫無說服力,對他來說「未來」太遙遠,而「現在的挫敗」才是真。

拒學是一種行為表徵,讓它指引我們去尋找每個學生的關鍵困難,順著他的退縮,和他站在同一陣線,引導他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

如孩子功課不好被取笑、被排擠而不願就學,在輔導時先建立關係與合作意願,將「上學與否」放到一旁,關注眼前這個人,傾聽他的困難與心情;策略上則要具體,如協助他從其他優勢面建立自信,陪他找到適切的讀書方法,最後才是面對「復學」這件事。

對拒學的協助不能只是談話而已,學校也應對學生處境提出客觀的友善作為,讓學生看得到,才有機會讓他產生意願試著面對學校。

協助孩子的最終目的則是,幫助他能掌握自己的生活。

實際作法1.環境的友善調整ISP會議(個別化輔導會議)、班級輔導、家長座談。

當這樣動起來,就不會僅歸咎是學生個人的問題而已。

2.問題解決的具體策略有具體策略供孩子參考,他才有路可循,而非模糊空泛的「你要加油」、「你要堅強」,方式如增加課後輔導、心理諮商、社會技巧演練、校內打工等等。

而離開學校或教室太久的孩子,久了會產生習慣,可試用減敏感法逐步增加待在教室時間,並給予正向增強及肯定,如單數節待教室、偶數節待輔導室,只要他做到一節課,就給予肯定跟鼓勵。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回應式教室」教學法(下):透過正向管教讓學生自我調節、解決問題,也讓老師擺脫秩序管理者角色3月前「回應式教室」教學法(上):兼顧社會情緒與學業學習,讓每位學生感到與他人的連結,培養歸屬感3月前教學不正常是誰的錯?家長、老師有話說:第八節課沒人想上,說穿了就是個安親班5月前強制第八節課、早晚自習、變相能力分班⋯⋯我們距離真正的教育平等還有多遠?5月前Tags:學習教育孩童學校拒學懼學BrandStudio2022/06/23,國際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關鍵特務關鍵特務為關鍵評論網與讀者溝通品牌形象及表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專區,內容由BRANDSTUDIO團隊製作。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 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的直播節目《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第2集已於6月14日首度播出,本次特別邀請華人紀實攝影師張雍、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對談,帶領觀眾凝視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聆聽相遇與別離的故事,也讓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以及他們對於每場救援行動專業審慎的態度。

這些因你我支持而促成的救援行動,都是為了重新牽起人際間被鋼鐵與火藥所摧毀的繫帶,世界展望會的工作人員則背負著託付與使命親臨現場,陪伴人們度過戰火下的煎熬苦難。

「我們不只看到《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還聽到月球背面的哭聲,所以世界展望會從來沒有選擇,只有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

」 數據解析:你我未曾意識到的「月球背面」 俄烏戰爭打響至今已逾三個多月,因戰事被迫離家的難民人數也急速攀升。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5月29日已經有超過680萬人自烏克蘭境內出逃至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鄰近歐洲國家,國際移民組織(IOM)的一項研究也預估有將近800萬人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總計相當於將近四分之一的烏克蘭國民因為無情戰事淪為難民。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當烏克蘭戰事成為網路熱搜的同時,歐洲大陸遙遠的另一端也存在一群面臨相同困境的人們。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824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受俄烏戰爭影響產生的難民僅占全球難民總數的18%。

這意味著全球戰火不只存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當我們揭開數據,就會發現其中還包括敘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中東或非洲部分地區長久性的區域武裝衝突。

而更令人不忍的是,在824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中,兒童人數占比竟高達42%,這些本與戰火紛爭最不相干的族群,卻需要承受這一切悲劇性的後果,甚至改變了他或她的一生。

PhotoCredit:節目來賓張雍提供 隨著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從數年前的敘利亞、阿富汗,再到近期的烏克蘭,難民遷徙事件的發生愈發頻繁,甚至連進行多年難民紀錄的來賓張雍都想不到,短短十多年內竟會連續看到如此規模的難民潮。

走入真實現場:救援最前線的世界展望會事工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 根據世界展望會統計,敘利亞十年來戰爭的影響為例,已有超過6000名孩童喪生於戰火,也導致超過2百多萬名孩童無法上學或生活發生問題。

「在普遍國際的人道救援中,有一種描述是『戰爭已經逐漸敘利亞化』。

」國際戰火衝突的時間拉長,不只剝奪以千萬計的孩子們在正常生活環境下溫飽、健康成長的權利,複雜的環境更讓兒童拐騙及販賣、女性保護問題隨之而來。

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者數百萬家庭的不幸遭遇,更是戰爭對社會關係的撕裂創口;只有當我們直視數字時才會猛然驚覺,原來世界比想像的更加不平靜。

特別來賓張雍也感慨道,這些數字正是驅使他走入現場的動機之一,他想要與人們面對面的互動,相處、攀談、接觸……藉此豐滿個體生命的輪廓,讓人真正為人,不再只是數據中的千百萬分之一。

而就在奔走無數逃難前線,體會萬千生離死別後的某天清晨,他一如往常地在路上慢跑,突然瞥見有隻毛毛蟲正緩慢地在路上爬行,於是他停下來,小心翼翼地將其安置路旁,又跑了幾步以後,他猛然發現道路上竟然還有好幾十隻毛毛蟲。

但因為能力實在有限,無法將所有毛毛蟲一一安置,最終,他只好繞道而行。

當這猶如寓言故事般的親身經歷與冰冷的統計數字相互對比,它給了我們更為震撼的啟示──除了網路媒體讓我們看到的景象外,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甚至是連攝影記者都難以進入的角落,裡頭還有更多的生命也如同烏克蘭的難民一樣急需救援,而僅靠我們一己之力能做的卻非常有限。

面對遙遠且數量龐大的求助者,事實上是需要如同世界展望會這般更大、更有組織的團體,才能凝聚足夠的力量,給予急需救援的人們實質幫助。

例如今年的烏克蘭難民救援行動,除了協助安置順利出逃、在歐洲國家顛沛流離的難民以外,第一時間世界展望會也進入烏克蘭,給予前線無法逃出的人們最緊急的「物資救援」,包含水、糧食、燃料等;幾經輾轉後,部分烏克蘭人也在三月陸續回到故土,此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飲用水的處置,接著便是家園重建的漫漫長路。

於是世界展望會也於同一時間向當地註冊進駐、開展地方資源網絡,協助難民重建家園,從最基礎的庇護所開始向外擴充,包括生活生計、孩童教育、婦女保護、家庭與心理治療等。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 難民遷徙的過程中,需要面對茫然未來的巨大壓力,造成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問題,因此世界展望會於烏克蘭救援過程成立兒童關懷中心,從遊戲中抒發內心擔憂。

救援施行: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的執行策略 人道救援行動涵蓋甚廣,下至民生物資援助、上至個體關懷照護及社會系統建置,面對如此緊急又錯綜複雜的需求,世界展望會也嚴肅謹慎的對待,從前期評估到後期規劃都有完備的流程,系統性的把關所有環節,並於地方上累積更豐沛的區域網絡及行動量能,張開更多防護網,最後運用專業落實每份跨海祝福,建立關懷世界與孩子的正向循環。

一、漸進式評估與規劃   首先審視對象於生理、安全、社會等各方面需求的急迫性,擬定不同階段的救援行動。

優先項目為「挽救生命」,例如供給糧食飲水補給、遞送生活物資等,滿足難民生理上的基礎需求;接下來則以「陪伴、關懷」為進階項目,例如提供基礎的庇護所收容,或是成立婦女兒童專責關懷中心、教育機構,旨在建置完整的安全及社會生態,給予難民最大的協助。

二、服務團隊在地化   世界展望會在工作執行時,總是會盡量組織在地的團隊,或與當地且具信譽的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避免因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民情而產生隔閡,也讓地方上資源及訊息網絡,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展開,如此一來才能使資源被誠信且有效的利用。

三、專業規劃與救援   世界展望會於任何行動前,都會制定明確清楚的工作方向,包含救援目標、執行策略、救援對象數量規模、工作細目等,且前往前線的事工們都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學習判別危險及緊急因應措施,如此一來提供當地適切妥當的協助。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 重新牽起聯繫:Kindnessisauniversallanguage. 除了世界展望會,世上仍有許多人以自身力量,志願投入人道救援的服務。

就像來賓張雍在羅馬尼亞邊境認識的當地志工,他們在邊境發放三明治、飲水等物資給滿載烏克蘭難民的遊覽車,但因為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的語言並不相通,這讓張雍感到十分好奇:「在援助的過程中不會碰上溝通障礙嗎?」男子搖了搖頭,笑著回答道:「Kindnessisauniversallanguage.」。

雖然剛開始並不完全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意義,但經過接著的幾次物資發放,張雍目睹了好幾次相同的畫面──當志工將三明治交到人們手上時,人們的淚水就從眼眶裡泛出。

於是我們都懂了,那是某種難以言說的、人與人之間珍貴而無可取代的聯繫。

一起幫助孩子結束旅程,重返家園!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

猜你喜歡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推翻墮胎權恐產生骨牌效應?美大法官:最高法院應「重新考慮」保障同性婚姻、避孕的判決先例1則觀點泰國大麻合法化改變了什麼?民眾買賣不再遮遮掩掩,還自蓋「開心農場」收入多元化1則觀點【淺談初音未來】為什麼你應該花點時間,認識這位綠色雙馬尾的虛擬歌姬?1則觀點香港地標「珍寶海鮮舫」被拖離,港人不捨送別:「一個時代的終結」1則觀點連續兩週的國際羽球賽事掀起印尼「國球熱」,也為雅加達迎來新冠疫情後最熱鬧的景象1則觀點校長畢業有感:「校長致詞」是種必要之惡,所以我訂下五個盡量不落俗套的自我要求1則觀點魏晉風雲:隱藏在「周處除三害」神話背後的政治意涵1則觀點Google工程師聲稱聊天機器人LaMDA「擁有知覺」,公布完整對話紀錄:「其實我非常害怕被關掉」1則觀點游錫堃談俄烏戰爭啟示:台灣已有「雲峰飛彈」可打到北京,人民應展現防衛意志1則觀點是促轉會公信力不足,還是社會沒共識?——寧靜革命的台灣,轉型正義之艱難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