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匡胤會說此人若在,自己就穿不上這件龍袍了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詩中所提及的這五位帝王恐怕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風流人物了,秦皇漢武、唐太宗、成吉思汗自不必提,本文開頭主要想分享關於宋太祖的一件小事兒,據史書記載有一天登基為帝建立大宋的趙匡胤路過功臣閣時,沒成想風吹開了功臣閣半邊的門,趙匡胤此時正好面對殿內王朴的畫像,這時趙匡胤做了一個反常的舉動,他竟肅立不動,整理御袍,肅然鞠躬。

左右侍從不解問道:「陛下貴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為什麼會對他如此的禮遇呢?」趙匡胤以手指袍說:「如果這個人還活著,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御袍云:「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

一代帝王,一位能與唐太宗(唐宗宋祖)相提並論的人物,此時卻對一幅畫像如此禮遇,為什麼趙匡胤會這麼莊重呢?畫像之中的王朴是誰呢?他有何德何能讓得到天下的趙匡胤說出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的驚世話語呢?

王朴五代十國人,大器晚成,一直到其44歲那年才高中狀元,此時已經是五代(梁唐晉漢周)時期的後漢,不過當他進入官場後才發現新建立的後漢政權將相不和很是混亂,矛盾早晚要爆發,為了避免禍亂,王朴向朝廷請辭,回故鄉隱居,後來後漢發展果然如他所料,將相為了權力互相殘殺,而王朴因先見之明離開的早,因此也躲過了這場禍亂。

公元951年,內鬥不止,又失民心的後漢被後周取代,王朴被請出山,任此時為鎮寧軍節度使柴榮的節度掌書記,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王朴的才能得到發揮,他與柴榮一見如故,柴榮對於他所提的治軍,掌軍等真知灼見深表贊同。

後來後周太祖郭威無子病逝,養子柴榮登基為帝。

柴榮登基後立即封王朴為比部郎中,王朴也根據之前與柴榮所談的治軍等方面的信息整合之後進獻《平定策》(《平定策》主要講戰略上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展後周版圖),這對於銳意進取,有志於一統天下的柴榮來說簡直是如降甘霖,從此柴榮更加的重用王朴。

之後柴榮的外出作戰也以王朴的《平定策》為指導,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另外柴榮還安心的將大後方交由王朴來管理,並授予了他「便宜從事」的權力,王朴也不負厚望在柴榮外出征戰期間將後方治理的井然有序,整個後周一切都向柴榮所期望的方向轉變。

可惜959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導致柴榮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願望功敗垂成,一件就是柴榮的得力助手王朴的猝然離世,另外一件就是柴榮的英年早逝。

公元959年王朴奉旨視察汴口,歸朝後在與前朝宰相李谷交談時,突然昏迷倒地,猝然離世,柴榮得知後痛哭不已,天下還未平定,重臣卻先自己而去,之後柴榮加快了一統天下的步伐,可惜時不我待,在王朴去世三個月以後,柴榮也一命嗚呼。

之後的歷史我們也明了,孤兒寡母的後周被趙匡胤取代,不過王朴為柴榮所制定的一統天下的策略,趙匡胤很好的繼承延續了下來,因此對趙匡胤而言,王朴稱之為自己得天下的精神導師再合適不過,這樣的人若還活著,也許在陳橋驛趙匡胤就不會穿上那件龍袍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偉大在哪裡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句話中國人耳熟能詳。宋太祖之前的三位並列在一起,幾乎沒有太大爭議,但宋太祖與其他三位並列,則惹出不少口水。之所以有人認為宋太祖不足以和秦皇漢武,以及唐太宗相提並論,主要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