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跟隨雄主爭霸!33歲舉世皆驚,36歲一段遺囑道盡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周瑜的遺囑不見於本傳,而見於《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不能單讀一傳,以管窺天,否則會以為周瑜沒有遺囑。

最好瀏覽各傳,才能得到完整的原貌,因為交叉互寫、各自表述乃是紀傳體的剪裁作風。

周瑜當時的身體狀況為「病困」,三十六歲就因疾病逼死,有點太英年早逝。

周瑜以憂國憂民進言孫權,要小心劉備,最好派個良將鎮守,最好的人選是魯肅,這樣周瑜死也瞑目。

臨終前的遺願,特彆強調劉備的威脅,然後才引薦魯肅繼任,周瑜的思路到死仍盡忠孫權。

另外《江表傳》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

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同樣也是周瑜「疾困」,受病所困。

野史《江表傳》比正史陳志的內容更詳細,裴松之的評語為:

案此箋與本傳所載,意旨雖同,其辭乖異耳。

若細看內容,野史文辭的確比正史要富麗堂皇。

周瑜未竟所念茲在茲的心愿為「規定巴蜀,次取襄陽」,範圍有益州、三巴(其中可考慮緊鄰的漢中)及襄樊,剛好後來被人節足先登,也就是劉備收川、征伐漢巴及關羽北伐襄樊,這三大戰役本來是周瑜一人打算完成,可惜壯志未酬,機會留給劉備,所以周瑜臨終前不禁嘆惜。

在「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中,周瑜認為所不足惜的是人生至古誰無死,短命也無所謂,只恨生前未能實現願望,三十六歲就有絕望赴死的打算,看來周瑜病得不輕。

又提「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及「劉備寄寓,有似養虎」,把曹操與劉備兩人相提並論作為孫權的未來威脅。

當年赤壁戰前,周瑜曾滿懷豪氣對劉備說要周瑜單獨抵抗曹操,請劉備靠邊欣賞,一點也不把曹操及劉備當一回事,可能現在周瑜快死了,開始擔心孫權無法應付曹操及劉備。

最後周瑜建言以魯肅取代周瑜的地位,這樣周瑜雖死也不會朽壞,有點精神宛在的味道。

歸納而言,周瑜的遺囑主旨為:臨終已知將死,面臨劉備威脅,對孫權交待後繼人選。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

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六大奇才,令世人可惜啊

三國,一個動盪的年代,群雄並起,各路英雄集結。名將輩出,而成就名將的不止是自己的勇猛和武藝高強,更多的是背後的奇人在出謀劃策。可悲的是有些奇才卻英年早逝,空有一身本領,卻不能實現,可惜,可嘆啊!...

東吳歷史上的四大都督

在三國的歷史上,吳國大都督是一個身份顯赫,且要承擔重要軍事任務的職位。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東吳的大都督一直不是只有周瑜嗎?其實不然,東吳的大都督一共有過四位,他們也稱東吳四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三國周瑜暴死,竟是孫權施的兩大毒計!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