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兵力到底有多誇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古典小說中,對兵力的誇張乃是慣例。
反正小說作者不需要考慮補給和人力,上下嘴皮一碰,就是十萬、二十萬,甚至五十萬、一百萬大軍,只要看著熱鬧威武就好。
《三國演義》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相對算比較靠譜的,但畢竟也是三虛七實,裡面兵力誇張的不在少數。
偏偏因為《三國演義》影響力巨大,裡面不少兵力數字被當成了歷史,如著名的「曹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
本篇,老巴就為您聊聊《演義》中著名戰例的兵力,和對應的史書兵力。
首先看群雄並立的第一場大混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演義》毛本第五回講述,曹操號召討伐董卓,有17路諸侯響應,加上曹操共計18路。
關於兵力: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
18路諸侯,多的三萬,少的一二萬。
其中袁紹是3萬,公孫瓚是1.5萬,曹操是1萬。
這麼算起來,18路諸侯總兵力下限是20多萬,上限是40多萬。
歷史上,確實發生過諸侯討伐董卓的事,不過馬騰、陶謙、孔融、公孫瓚等幾路並沒有參加進來。
這些諸侯也並未如小說一樣匯集在一起,而是分成幾路駐紮。
《三國志.武帝紀》講述了其中的一些兵力情況:
(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袁紹、張邈、喬瑁、袁遺、鮑信等諸侯)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
……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諸侯中,袁紹、王匡、張揚屯兵河內,張邈、劉岱、喬瑁、袁遺、鮑信、曹操、張超屯酸棗,孔伷屯潁川,孫堅、袁術屯南陽,韓馥屯鄴城。
其中,三國志原文說了袁術等十人是「眾各數萬」。
不過這數萬本身範疇比較寬,兩三萬到七八萬都可以叫數萬。
即使按最少的兩萬計算,這十路諸侯總數也有20萬之多。
此外曹操有兵力五千,孫堅有數萬,張揚是幾千,張超估計兵力在一二萬左右。
這麼算起來,歷史上十四路諸侯的總兵力至少在20多萬,和《三國演義》中大致相當。
再從另一個角度算,張邈、劉岱、喬瑁、袁遺這幾個屯兵酸棗的總兵力是十餘萬,再加上曹操(5000)、鮑信(二萬多)等,總兵力可能為15-20萬。
再加上河內的袁紹、王匡和張揚,總兵力四五萬到十萬;南陽的孫堅、袁術,總兵力四五萬到十萬,潁川的孔伷和鄴城的韓馥,總兵力四五萬到十萬,這樣諸侯的總兵力大致下限為30萬,上限為50萬。
這麼一算,對於諸侯討伐董卓一戰,《三國演義》的兵力不但沒有誇張,簡直反而顯得比較保守了。
大約這次戰爭本身雙方動員的兵力規模已經足夠大(儘管並未全部投入),所以羅貫中無須誇張吧。
下面再看看三國中另一場關鍵戰役——官渡之戰。
《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的前哨戰——白馬坡,顏良率領的袁紹軍為「前部精兵十萬」,而曹操則是「操引兵十五萬,分三隊而行。
於路又連接劉延告急文書,操先提五萬軍親臨白馬,靠土山扎住。
」此後關羽飛馬斬顏良,「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
」即袁紹至少損失了數萬這個量級的兵馬。
緊跟著的延津之戰,袁紹方「文丑自領七萬軍先行,令玄德引三萬軍隨後」,曹操方兵力不明,結果袁軍再次大敗。
最後,袁紹主力大軍壓境時
卻說袁紹興兵,望官渡進發。
夏侯惇發書告急。
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彧守許都。
紹……將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周圍安營,連絡九十餘里。
即是說,加上之前顏良、文丑兩軍的折損,在《演義》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總共出動了七八十萬大軍。
而曹操前後調動的兵力大約是十多萬,其中扼守官渡的兵力是七萬。
雙方出動的總兵力接近百萬,在《演義》中也算是罕見的大戰役了。
那麼,官渡之戰歷史上雙方的兵力為多少呢?袁紹方面是步兵十萬,騎兵一萬,即大約11萬人。
而曹操方面,《武帝紀》說其扼守官渡的兵力不滿萬人,但曹操同時還出動了多路軍隊擾襲袁紹,一般認為其動員的總兵力在二萬到四萬之間。
也就是說,《演義》將袁紹的兵力誇張為歷史的7倍左右,將曹操總兵力誇張為原先的四至八倍左右。
這樣製造出真實歷史上並未存在的戰役規模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演義》中雖然誇張了總兵力,卻對具體的戰術兵力沒有變化。
寫袁紹留淳于瓊帶二萬人守烏巢,後來烏巢遭到襲擊,又派蔣奇帶1萬人去救援烏巢,派張郃高覽帶5000人去偷襲曹營。
這個兵力規模,純粹又變成歷史上的了。
接下來,再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兵力眾所周知,「八十三萬」。
這也是整部《三國演義》中單方出動的最大兵力。
而對歷史上的曹軍,也有很著名的一段分析,是周瑜對孫權說的: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資治通鑑》引《江表傳》)
中原原班人馬最多十五六萬,劉表降兵最多七八萬,那麼總兵力大約是22-24萬。
這一段比較有趣的地方在於,首先這是周瑜給孫權估計的曹操軍隊上限,上限22-24萬,真實數字應該更少。
但另一方面,周瑜的目的又是勸孫權打消顧慮,那麼對曹操兵力也不會誇張太多,甚至可能故意稍微往少里說一點點。
這樣一來,20餘萬這個規模,基本可以認為對赤壁之戰曹軍兵力的最合理估計。
《演義》中將20餘萬的曹軍,誇張為83萬,擴大為3倍多到4倍。
這個擴張比率尚且比不上官渡之戰的袁紹軍。
至於另一方劉備、孫權,《演義》並未誇張他們的兵力數。
周瑜所部依然是3萬人,而劉備所部依然是諸葛亮自稱的「關羽部萬人」+「江夏劉琦萬人」,即2萬餘人。
這樣一來,歷史上是曹軍20餘萬對孫劉聯軍5萬,大約4-5倍的優勢,在《演義》中則變成了曹軍83萬對孫劉聯軍5萬,10多倍的優勢。
這也是更能體現諸葛亮風火併用的豐功偉績。
還有一場重要戰役,當然就是火燒連營的夷陵之戰了。
這一戰,劉備的「傾國之兵」,《三國演義》中大致設定為70多萬人:
(劉備)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孫權聽罷,收了二人,乃謂百官曰:「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如之奈何?」(毛本81回)尚書劉曄曰:「近東吳陸遜,新破蜀兵七十萬,上下齊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陸遜多謀,必有準備。
」(毛本85回)
而東吳方面,孫權先命孫桓、朱然帶五萬人迎戰,此後又派韓當、周泰等引兵十萬攔截。
後來陸遜拜將之後,「遜領命下壇,令徐盛、丁奉為護衛,即日出師;一面調諸路軍馬,水陸並進。
」可見陸遜還是帶了一批援軍去的,數量不詳。
但既然是陸遜作為大都督,後續調集的兵馬應該不少於數萬之眾。
但同時,孫權前面已經把大部分名將都派出去了,陸遜帶的援軍,應該也不至於超過先前出兵的總數。
如果前面只派出15萬,後面卻讓陸遜帶30萬人去,這有點扯。
所以,陸遜援軍的上限應該就15萬左右。
這樣一來,《演義》夷陵之戰中吳軍的兵力大致在20萬到30萬左右。
蜀軍是吳軍的三倍左右。
那麼歷史上呢?歷史上,劉備東征的兵力,各家觀點不一。
史書中有馮習、吳班帶四萬人出峽口的記載,所以下限是4萬,上限有人認為七八萬,有人認為超過10萬。
而東吳方面,史書有記載陸遜帶兵五萬防禦,再加上孫桓所部,總兵力大致是六七萬這個量級。
《三國演義》將劉備所部誇張為歷史的6-15倍,而將東吳兵力誇張為3-4倍。
這樣,歷史上原本兩軍勢均力敵,或者蜀軍數量略占優勢的一次大戰,被《演義》改成了數量懸殊的以弱勝強。
最後,說說諸葛亮、姜維的歷次北伐。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第一次、第二次、第六次都說了出動兵力為三十餘萬。
而姜維的九伐中原,除了數次兵力不明,其餘計有一次是五萬,有一次十五萬,有兩次二十萬,有一次三十萬。
實際在歷史上,諸葛亮、姜維師徒的北伐,除了諸葛亮在234年的一次明說兵力達到十萬外,其餘各次,很可能兵力都在十萬以內。
因為以蜀漢區區一地,要供養過於龐大的兵力,本來就是很困難的。
帶263年蜀漢滅亡時,全國的兵力也不過10.2萬,這包括了東部、南部邊境與內地的駐守人馬。
所以,《演義》中對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兵力,通常也都進行了二三倍乃至四五倍的誇張。
「目錄」諸葛亮、劉備和阿斗的故事
「目錄」蜀漢五虎將
「目錄」老巴聊魏延
十八路討董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朝綱崩壞,曹操矯詔與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一時間,各地諸侯紛紛領兵奔洛陽而去。可惜,各路諸侯,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討賊聯盟不久便分崩離析。從此,東漢進入群雄爭霸...
影響三國格局最為深遠的三把大火
火攻計早在孫子兵法中就已單獨成篇。火攻篇主要講述對敵作火攻的使用原則,包括火攻的目標、使用火攻的條件以及火攻發起後根據戰況所做的兵力調配部署。縱觀三國歷史,火攻在三國戰爭中可謂應用的淋漓盡致,並...
《軍師聯盟》|曹操一生最挂念的男人,不是曹植也不是荀彧更不是司馬懿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三國志》中,對於曹孟德求賢若渴的特點,都有著近乎一致的描寫與評價。而說到曹操對於人才的重視,關羽無疑是最好的例子。用演義的話說,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封官許願,美...
細數三國時期以少剩多的戰役
赤壁之戰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
曹操心性頗高,天下諸侯都不放在眼中,唯獨對兩個對手頗為讚賞
曹操心性頗高,但曹操也有自己的本錢,他的祖上據說是漢相曹參,他父親認的養父是中常侍、大長秋曹騰,而他的父親也是頗為不凡,賄賂中官以及給西園捐錢一億萬得了個三公之一的太尉官銜,真是富可敵國啊。
後世還欠曹操三項桂冠:特戰高手、遊牧剋星和激勵大師
一說到曹操,傳統上都說他是漢賊,到當今歷史文藝界逐漸給曹操較為公允的評價——傑出的政治家(統一北方,讓百姓免於軍閥戰火之苦),軍事家和文學家等等。其實,我們還欠曹操三頂桂冠!軍事上、領導管理上和...
2018公務員常識判斷:精選100道三國文學常識
"十四從師,有人辱其師,殺之,逃於外方"說的是誰?->夏侯惇諸葛亮第六次伐魏時誰曾到營中詐降?->鄭文曹操為收買樊城百姓人心,派誰去說降劉備?->徐庶誰在葭萌
盤點:三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五大戰役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很多,就三國時期而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就有五件,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三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五大戰役。赤壁之戰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
趣歷史:三國中以少勝多的戰役雙方到底有多少軍隊?
在三國的歷史上群雄逐鹿、群星閃耀,無數的英雄豪傑在三國的歷史上留下不朽的傳說。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期,無數的戰役是成為了時代的印記,很多人都對三國中的戰役耳熟能詳,不過對於三國中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很...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看看歷史上真實諸侯,別被小說騙了
沖仔原創文章在十八路諸侯中,四世三公的袁家占據三席: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山陽太守袁遺。除了這三個姓袁的外,在諸侯中還有幾位也是袁家的人。所以,袁家當諸侯盟主是無可厚非的。關於袁家的...
功績論英雄之三國五大謀士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人們對三國耳熟能詳,隨口都能說出幾個三國時期的名人,如多智近妖的諸葛亮,閉月羞花的貂蟬,勇冠三軍的呂布,義氣沖天的關羽,寧負天下人的曹操等等。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
三國「三大戰役」:勝利一方都用了這一招!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這是一個註定無法忽視的時代。這期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最為著名,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對於這三大戰役來說,都對三國的歷史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比如赤壁之...
有多少人知道?曹操的真正血統不是曹家人!
曹操的父親曹嵩原姓夏侯,過繼給了曹操的祖父曹騰(詳見《三國志》),所以說他的真實姓氏姓曹也行姓夏侯也行。但我認為嚴格講他還是應該姓曹,因為,如果曹操是過繼的,那就可以說他的真實姓氏是夏侯,但是他...
曹操真有83萬人馬?別被三國演義騙傻了!
中國古典小說中,對兵力的誇張乃是慣例。反正小說作者不需要考慮補給和人力,上下嘴皮一碰,就是十萬、二十萬,甚至五十萬、一百萬大軍,只要看著熱鬧威武就好。《三國演義》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相對算比較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