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處事中,以貌取人的幾種悲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八俊」之一的劉表臨危受命,出刺荊州。

他苦心經營,勵精圖治,終於使轄區局勢相對王粲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歷來被認為是建安文學的最高結晶之一。

《登樓賦》寫於湖北當陽,向與禰衡的《鸚鵡賦》和曹植的《洛神賦》齊名。

狂士禰衡25歲時被劉表部將黃祖殺害,鸚鵡洲在明末沉入長江之中。

均不待見禰衡而各知對方心事的曹操和劉表聽到黃祖施暴的消息後,都會自鳴得意,而從心底鄙視武夫的見識和手段。

劉表本人「外貌儒雅」,「長八尺余,姿貌甚偉」,是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漂亮朋友。

王粲呢,雖然早年即博得大名士、左中郎將蔡邕的特別青睞,卻因「貌寢而體弱通儻」(其貌不揚、身體羸弱而又不修邊幅),不為劉表所重。

兩人薰蕕不同器。

王粲在荊州呆了16年之久,終劉表之世,一直鬱郁不得志,說來都是形象不佳惹的禍。

他言行比較謹慎,不像禰衡那樣任性使氣口無遮攔狂放不羈,倒也不至招惹若何不虞之災。

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道理誰都懂,可說歸說,實際情形是以貌取人相當普遍,中外歷史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未必一定要求男人風神俊朗女人儀態萬方,但起碼要看得順眼,或不過分。

這種「集體無意識」自有其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深層原因,並不那麼簡單。

同在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輕忽龐統,曹操怠慢張松,都是廣為人知的故事,大家彼此彼此,豈獨劉表而然。

龐統本身素質過硬,智計超人,又有魯肅、諸葛亮這等高階好友推薦、援引,獲得重用只是個時間問題,劉備果然很快知錯就改。

曹操則沒有這麼幸運,機會稍縱即逝,張松挾嫌報復,給他製造了天大的麻煩,混一天下的宏圖終成泡影。

龐統、張松的故事屬於《三國謀士群》的話題,這裡點到為止。

投歸曹操後,王粲 被「闢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遷軍謀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識,問無不對。

時舊儀廢弛,興建制度,粲恆典之。

」終於躋身大員,稍展驥足。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隨從曹操征討孫吳的王粲突然罹患瘟疫,死於軍中,時年41歲。

王粲有個特別的愛好:喜歡聽驢叫。

他的好友、曹操的冢子兼建安文壇領袖曹丕親臨其喪,寄託哀思。

曹丕別出心裁,向參加葬禮的的官員們提議說:「仲宣 (王粲的字)平日愛聽驢叫,讓我們各學一次驢叫,最後送他一程吧。

」隨即以身作則,驢鳴一聲。

領導帶頭,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大家群起仿效。

王粲墓前頓時驢聲大作,此起彼伏,山鳴谷應。

由此可見曹丕的文人本色和通脫作風。

王粲若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寫一篇《驢鳴賦》?他該如何著筆呢?

王粲有兩個兒子,也算是高幹子弟了,都還很年輕。

父親死後不久,他們不慎捲入魏諷謀反事件,一併被殺。

王粲絕了後嗣。

當時曹操遠在漢中,與劉備相持。

聽說這個消息後,嘆息說:「要是我在,怎麼也不會讓仲宣無後啊。

其貌不揚的名士遭際如此。

那麼,另一種形式的以貌取人,美女命運又當如何呢?

建安九年(204年) ,曹操攻破鄴城,殺審配,平冀州。

袁紹次子袁熙之妻甄氏「惠而有色」,「姿貌絕倫」,作為戰利品,為曹丕所搶占,納為正妻,一時寵愛有加。

當時曹丕18歲,甄氏23歲。

兩年後,生子曹叡,就是後來的魏明帝(曹叡生年,《三國志》記載自相矛盾,釀成一樁疑案,眾說紛紜。

甚至有論者斷言陳壽故意草蛇灰線微言大義:曹叡並非曹氏後裔,而是袁家遺腹子。

梁某認為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的相關推定近乎情理,本文採納陸說)。

但甄氏一直悶悶不樂,「寵愈隆而彌自挹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享年66歲。

幾個月後,曹丕稱帝,改元黃初。

這廝得志便猖狂,開始為所欲為,縱情聲色。

韓非子曰:色衰愛弛。

又過了幾個月,忍心薄倖的曹丕在新歡的挑唆引誘下乾脆迫令皇后甄氏自殺。

當年曹丕34歲,甄氏39歲。

由大家閨秀到名門少婦到歸為臣虜到轉而成為仇人當家媳婦到母儀天下到含恨自盡,甄氏的命運跌宕起伏,反差極大,富有戲劇性,絕對與眾不同。

5年後,曹丕病死。

黃初四年(223年),曹植進京陛見。

歸途中經過洛水,觸景生情,傷感悲憤,寫下千古名篇《洛神賦》。

後人附會出一段嫂弟戀,又稱此作為《感甄賦》,這當然是無稽之談。

如謂以子建之慧質靈心,同情、愛慕、哀悼風華絕代而身世淒涼的嫂子,物傷其類,兔死狐悲,「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倒也不失為情理之中的事。

義山詩: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白雲蒼狗,世事難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作就不會死,三國史中作死第一人

三國是個奇葩的年代,各類奇才輩出,從公園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晉滅吳國的96年時間中,名垂千古者不下百人,精英薈萃。但在這些人中,也有一些奇葩中的極品,因為性情的原因而早夭,因此,在歷史上並...

彌衡和臥龍鳳雛的對比,就差那麼一點點。

禰衡(173-198年),字正平,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市臨邑縣)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冒犯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