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閱讀的兩個秘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晶美同學
●●●●●
朋友圈裡時不時會出來個《30分鐘閱讀一本書》的小廣告出來,內容如標題,也就是把一本書的大綱用思維導圖畫出來,讓人在短時間內根據大綱內容掌握書內的知識點。
但是,僅僅這樣便是高效閱讀了嗎?如果高效閱讀就是在30分鐘內用思維導圖將書的大綱畫出來,那麼作者直接給你書的思維導圖不就完了,何必這麼費事呢。
個人對高效閱讀的理解(僅個人觀點,也不一定對)包括兩個方面:
1、快速將書本中的文字、圖像映射到大腦中的能力。
比如傳說中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等等。
2、 從閱讀目的出發,深刻理解映射到大腦中的文字、圖像,並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1
將書中文字、圖像快速映射到大腦中
要想將書中的文字、圖像快速映射到大腦之中,基本的速讀能力就是必須的了。
一分鐘讀50個字和一分鐘讀500個字的人,讀書的速度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不同人閱讀速度的不同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一個客觀原因和一個主觀原因。
1、客觀原因:語文教育的後遺症——音讀
中國的語文教育從小要求孩子大聲朗讀課文,而在閱讀能力稍微提升後,朗讀要求發展成為了默讀要求,也就是口不出聲但心裡依然在默念,這兩種閱讀方式都屬於音讀範疇。
音讀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大感官刺激神經,強化輸入大腦的信息,這在小朋友被動要求集中注意力階段和語言學習初期強化語感階段都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音讀也有其負面作用,當大腦等待著接收文字和聲音的雙重信息才能理解內容時,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自然會延遲。
美國一位教育家曾說,大多成年人的閱讀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學階段,因為除非之後刻意學習,我們並不會接觸到科學的閱讀方式。
而如果不能改掉音讀的閱讀習慣,這無疑會成為學習快速閱讀中的最大障礙之一。
2、主觀原因:追求完美——回讀
回讀的出現,一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無意識地回讀,二是因為閱讀缺乏自信,總擔心沒有完全看清楚所以常常有意識地來回。
那麼如何克服以上的一客一主兩大原因呢。
方法也很簡單,對症下藥即可。
藥方1:視讀——一目十行的秘密
「一目十行」所代表的快速閱讀技能多指的是視讀水平與能力。
視讀就是避免音讀,而是利用眼睛閱讀詞群,不按線性(逐行逐字音讀)閱讀順序,而是以向下移動的模式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的閱讀的方式。
因為人的眼睛獲取信息量的基礎是非常大的。
下面我們做個小測試,以下這段文字總共有200字左右,你可以嘗試計時給自己10s的時間要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線性閱讀。
既然萬事萬物都是各式各樣的系統,而「框架」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繫的簡化體現,如果你構建出了一個反映某事物系統的「框架」,並運用這個「框架」來思考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對這個事物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呢。
例如,你想對自身能力做一個分析,你可以寬泛地想想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也可以藉助某一款個人能力評估模型進行剖析——這個評估模型其實就是個人能力系統的一個簡化框架,顯然第二種做法會讓你對自身能力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選自王世民《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
閱讀完畢後,請回憶下自己對這段文字的理解。
我在春節假期期間恰好讓5個朋友(都沒有刻意練習過快速閱讀)做了這個測試,他們全部表達出「這段話來自叫《思維力》的一本書,大意說有了框架更方便,並且舉了個例子」這類的理解。
你看,雖然沒有黃蓉她娘「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事,但是大多人通過視讀在600字/分鐘的速度下理解能力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且這還是沒有訓練下的測試,而一般人的閱讀速度平均為(300~500)字/分鐘。
所以快速閱讀的能力難培養、很罕見嗎?顯然不是。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其實人們已經或多或少地掌握了視讀的能力,想一想你平均閱讀一篇5千字的公眾號長文需要多久的時間呢?2分鐘,還是4分鐘?按照憑藉閱讀速度500字/分鐘來比較,也就是說當你閱讀一篇5千的長文而只需要7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時,保不准你已經在視讀的標準上了。
這裡有個小提醒:很多人在嘗試避免音讀時,發現自己腦袋中還會有意無意地蹦出詞組的聲音,之前看到有人建議用各種方式強行壓制默讀,但其實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實操方法,並且會負面轉移你的注意力。
日本NHK紀錄片《疾病的起源·閱讀障礙症》中介紹了用核磁共振實驗觀測人腦在視線接收文字信息後的全腦過程:文字信息首先到達視覺皮層,然後進行形狀識別,此後,在被成為39區和40區的部位轉化為聲音信息;接著,聲音信息到達語言中樞的布洛卡氏區,這時候人們才能理解這個單詞的含義。
也就是說整個閱讀過程其實是由語音解碼(phonological
decoding)和閱讀理解(comprehension)兩個部分組成,所以,快速閱讀的前期練習中發現腦袋出聲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一旦你通過後續我們所說的視讀的刻意練習養成視覺識別信息的習慣,那便是真正地快速閱讀了。
藥方2:多次閱讀——克服一次讀懂所有內容的心理障礙
無意識的回讀往往通過用手指引導閱讀,多加練習就可以消除(僅針對紙質版書籍,在觸摸屏上應用該方法的人,後果自負,哈哈)。
而有意識的回讀則首先需要我們擺正姿態,即絕對不能指望第一次便能夠讀懂所有的內容。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針對人腦的記憶和遺忘規律進行研究,並且根據實驗結果繪成了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
所以你看,無論初次對一個內容記憶有多深刻,如果沒有重複記憶,最終剩下的只有20%左右,而多次少量記憶使得我們能夠小步快跑地穩定記憶。
同時二次、三次及更多次的閱讀也能夠使我們有新的啟發。
到此為止,我們掌握最根本的速度技巧了,那麼會速讀了就能做到高效閱讀了嗎?並不能。
一則,在這個內容參差不齊、信息類型多元化的時代,好的讀者一定是靈活的讀者,知道什麼候加速、什麼時候減速,而不是一味飛快地將文字和圖像信息映射到大腦而已,否則你就是個「人肉掃描機」而已。
「人肉掃描機」在計算機出現以前還是有市場的(比如會議速記員),但在機器掃描和記錄的速度、準確性都秒殺人類的現今社會,我個人實在看不到這個技能的未來前景。
再者,通過速讀、還是變速閱讀也好,文字和圖像是高效進入大腦了,但新的苦惱又來了:什麼都沒有記住啊!是的,雖然文字和圖像進入了你大腦,但是因為無目的地閱讀,你只能記住吸引你眼球的「新名詞」或是「反常識」。
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一味跟著作者做快餐式的閱讀,除了暫時讓大腦爽了一把外,可能真的就沒任何價值了。
這也是羅輯思維的聽書模式受到不少人指責的原因(僅客觀轉述,個人並無任何攻擊羅輯思維之意)。
因此,在掌握了基本閱讀技巧外,閱讀目標是決定閱讀高效與否的關鍵因素。
2 閱讀目標決定了高效閱讀的三大層次
肯尼斯·古德曼在《國外閱讀教學研究》中說:「有效的閱讀不產生對全部語言成份作精確的知覺和辯認,而是取決於讀者選擇最少的最有生產力的和對首次預測最必要的語言提示。
」也就是說,讀者的選擇決定著一本書的意義。
那麼,通常你是如何選擇的呢?
期末考試前你肯定不會看《怎樣征服美麗少女》,考試結束後你也不會抱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的選擇一定是基於的閱讀需求和目的的。
而根據閱讀需求不同,高效閱讀的閱讀層次大致可分為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檢視閱讀是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基礎,而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之間無層次遞進關係,主要應對於不同的閱讀目的,但部分時候分析閱讀也會是主題閱讀的一部分。
為便於各位對閱讀目標,以及由閱讀目標產生的三大閱讀層次的理解,我同樣以《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作為拆解對象。
1、閱讀前的準備:明確閱讀目標
很重要!
這一步驟是高效閱讀和休閒式閱讀的核心區別。
在拿到一本書時,你是立馬翻起看內容?還是仔細查閱封面和目錄?
都不是,你應該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可以解決我的什麼問題?
好的閱讀者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嘗試構建了自己的思維導圖了。
2、檢視閱讀:獲取全文的框架
《魏略》有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這裡的「觀其大略」,就是檢視閱讀的精髓所在,即提綱挈領地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
檢視閱讀的時間一般為30-60分鐘:前5分鐘閱讀完封面、目錄及前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及目錄骨架;之後的時間用來通讀內容,理清書籍的脈絡,明確作者是用什麼樣的寫作邏輯。
閱讀速度方面,快速閱讀的能力在這一層級顯得尤為重要,要注意: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陷入到細節中。
通過檢視閱讀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他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又講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各部分是如何聯繫的?
檢視閱讀的成果重在全書框架,如果作者在書中要闡述的疑問和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一致,我們便可以在閱讀前建立的思維導圖上補充修改。
另外一種不幸的可能是你發現作者絲毫沒有提到你想解決的問題,那麼你便可以放棄閱讀這本書了。
不同的人檢視閱讀的框架也不同,甚至同一個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框架也一定是不一樣的。
3、分析閱讀:和作者達成共識
檢視閱讀後,讀者得以在書籍中找到自己期望解決並且作者也在闡述的問題,接下來的分析閱讀階段,讀者就需要和作者站得一樣高了,不需要關注閱讀速度,最重要的是你真的能理解多少,思考清楚:他為什麼這麼說?他有哪些論據?他說的對嗎?
檢視閱讀就好比你去參觀一個房間,快速掃視便知道房間裡面有幾張床、幾盞燈,大致位置如何,而分析閱讀則是要弄清楚房間的門上刷的是什麼樣的漆。
最後,分析閱讀的結果是框架裡面的知識點,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現,可以記錄在自己的筆記中。
4、主題閱讀: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的閱讀,做主題閱讀時,我們需要閱讀這一主題的大量書籍,並且進行書籍內容間的相互比較。
這樣可以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當完成閱讀之後,能有效地形成框架性思考,便於將實用性書籍中內容應用到實際中來。
主題閱讀主要分為兩大步驟:一是準備階段,根據需要研究的主題,找准書單;二是閱讀階段,其下也包含了三個小步驟:1、檢視閱讀確認相關章節;2、對每本書分別進行分析閱讀;3、以自己的語言為主題,構建主題閱讀的思維導圖。
因為主題閱讀的方式最好以實際演練來解讀,所以之後會再出篇文章,專門和大家聊一聊。
3 來個總結
任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會經過三大過程:輸入、理解和應用,這同樣也適用於高效閱讀。
我們在第一部分主要講了要繞過音讀和回讀兩個大坑,通過視讀來提升閱讀速度,通過多次閱讀來對抗遺忘曲線,進而保證書中的文字、圖像快速映射到大腦,滿足一定量的信息輸入。
而第二部分則主要是關於信息的理解過程,高效閱讀必須是主動的選擇閱讀過程,因此一定要做好閱讀前的準確,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之後便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決定自己的閱讀層次。
在閱讀一本書時,首先,在讀前構建思維導圖明確閱讀目的;其次,通過檢視閱讀知悉作者的寫作思路; 最後,帶著和作者共同的疑問,在分析閱讀環節深度理解作者的寫作內容。
而更高層次的主題閱讀則是根據自己的同一閱讀主題選擇多本書籍,對每本書逐一進行檢視閱讀,如果能夠確認作者在解決你的問題後便可以深入進行分析閱讀,最後幾本書分析閱讀的內容彼此求證,融會貫通到你自己的知識庫。
至於閱讀的應用階段,就需要你在日常解決問題和溝通中刻意運用了。
思維導圖——引導孩子通往閱讀之路
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以後,就開始需要對他們進行閱讀方法的引導了,如何提高閱讀效率,讓閱讀的過程能夠正真的提升孩子的知識水平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介紹給大家,這個工具叫做思維導圖。一、什麼是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