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年少,偉人們這樣過童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06-01 08:390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是啊,年少的時光美好且短暫,如果不在最好的年華做最有意義的事,那青春才是真的被辜負了。

韶華不為少年留,沒有人可以永遠年少。

正因如此,童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寶貴也最值得珍藏的記憶。

不如我們一起穿越回過去,「看一看」年少青春的偉人們在做什麼,聽一聽他們都有哪些童年的故事。

少年毛澤東的困惑:中國傳統小說里怎麼沒有農民做主人公

(青年毛澤東)

1893年12月26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的毛澤東,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

祖父毛翼臣,名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農民。

1878年與哥哥毛德臣分家,從韶山東搬到了韶山沖的上南岸,建了五間茅草屋。

他的一生都為貧窮所困,後來連祖上留下的部分田產也都典當出去了。

父親毛順生,名貽昌,1870年生。

與祖輩不同的是,他上過幾年私塾,還在湘軍中當過幾年兵,很有些見識。

毛順生善持家務又勤於勞作,很快就贖回了父親典當出去的田產,並新置了一些水田。

他還在原有房基上十多間瓦房,這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毛澤東故居」的樣子。

(毛主席故居)

母親文七妹,原名文素勤,湘鄉縣唐家坨(後改為棠佳閣)人。

文氏勤勞、勇敢、賢惠,遇有災荒之年,她總會送些米麵給貧苦鄉鄰。

後來,毛澤東在談到母親時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

我的母親就是這後一種人。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他的這個習慣也是從童年時養成的。

在私塾讀書的前兩年,他就從《三字經》讀起,漸至《百家姓》《論語》《孟子》《詩經》等經典。

毛澤東讀書時特殊的習慣,那就是讀書從不讀出聲音來。

當時的塾師鄒培春要給他「點書(圈點書籍)」,他說,您老人家不要點,省得費累。

塾師說你特地來讀書,不點讀怎麼行呢。

毛澤東笑了笑說,您不要點,我都能背下來。

先生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沒有點的書,他也可以讀懂看會——好學的毛澤東一直在通過翻閱《康熙字典》自學。

韶山毛澤東紀念館至今還保存著毛澤東小時候讀過的《詩經》和《論語》。

(毛主席故居臥室)

在讀完六年的私塾後,父親就讓毛澤東回鄉務農了。

白天時,他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間勞動,晚上替父親記帳。

在繁忙的勞作之餘,他抽出一切時間來讀書,不知疲倦地汲取著書籍帶來的力量和養分。

童年的秉燭夜讀,養成了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

有一天,一個問題突然跳入毛澤東的腦海中,令他困擾不已:中國傳統的小說主要人物大都是帝王將相或者才子佳人,極少見之有以農民為主角的。

經過一番認真深入的思考,他終於想通了——原來這些小說頌揚的都是那些統治階層的人,他們是不必種地的。

因此,主角的光環怎能落到這些辛勞的下層勞動人民的頭上呢?!

毛澤東與文家表兄文運昌最是相投。

文運昌長毛澤東9歲,在毛澤東輟學務農時,正是他勸說表弟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又將自己早已讀過的《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推薦給表弟毛澤東。

正是這兩本書刊,拓寬了少年毛澤東的視野,他後來說:「這些書刊我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

那時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啓超,也非常感謝我的表兄,我當時認為他是進步的。

」閱讀這些進步書刊,再加上自己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思考,更加堅定了少年毛澤東要為天下窮苦大眾謀福祉的決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