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建議曹操得漢中後,立刻攻蜀滅劉備,我說:快閉嘴別瞎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做「得隴望蜀」,意思是:已經得到了隴右這塊地方,還巴望著想得到蜀地。

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

這個成語的最早來源是東漢光武帝的時期,光武帝劉秀給大將岑彭寫的信裡面的話:「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意思是,人啊,永遠都不知足,得到了隴,那就肯定要得到屬。

岑彭理解了劉秀的意思,平定了隴地之後又滅了蜀地的公孫述。

可見,他最早的意思跟現在是有所不一樣的。

真正跟現在的意思一樣的,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身上的事情。

曹操在進攻漢中的張魯勝利後,他的手下謀士勸曹操要趁著勝利進軍蜀地,一舉滅了劉備。

曹操覺得難以成功,就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在曹操口中的「得隴望蜀」和劉秀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變成了:人怎麼能貪得無厭呢?得到隴已經足夠了,還要什麼蜀呢?

很有意思。

其實人根本就沒有什麼貪得無厭之說。

劉秀得隴望蜀,根本不能就此認為劉秀就是貪心不足。

而曹操得隴不望蜀,也同樣不能說曹操這人就不貪。

為什麼?因為是人就想要發展壯大,沒有止境。

說劉秀根本不是貪,是因為他有能力得到蜀。

而曹操說自己不貪,那不是因為他不貪,說到底是實力不濟。

你要是不貪,你跟袁紹爭什麼河北?跟劉備爭什麼荊州?

當時的形勢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西面的馬超、韓遂等已經被曹操消滅了,割據在漢中的張魯張教主也被曹操消滅,只要繼續向前能夠打敗劉備,得到蜀地,那麼就天下的十分之七、八都收入版圖之中了,那個時候天下震動,東吳恐怕再也難以頑抗了。

漢中這個地方正好又是蜀地的門戶城市。

從關中進蜀地,必須要經過漢中。

所以,曹操得到了漢中,就是打開了攻打劉備的大門。

當時的劉備勢力非常驚恐,根據裴松之注引《傅子》中記載「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劉備不停殺人,還是不能安定。

這種情況下,南下滅蜀,應該可以考慮的。

曹操的兩位謀士都對此提出建議,一個是劉曄,一個是司馬懿。

劉曄說:「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司馬懿也勸說:「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就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意思。

所謂的機不可失,除了曹操方面的一舉攻克漢中,挾戰勝之威之外,劉備方面有什麼弱點呢?

第一,當時的劉備正在和孫權為了爭奪荊州之地而鬥爭激烈,赤壁之戰時的同盟之好破裂了。

第二,劉備得到蜀地是屬於入侵式的,人心並不穩固。

雖然《三國演義》中是極力吹捧劉璋暗弱,劉備如何順應民心接手益州。

但益州的本土勢力、劉備的原來的追隨者、劉備從荊州帶過來的勢力集團之間存在著不小的矛盾。

劉備的內部並不像孫權那邊一樣的穩固。

有此兩點在,曹操進攻劉備,不能不說是有機可乘的。

但是曹操最終沒有聽從劉曄和司馬懿的建議,選擇留下夏侯淵鎮守,自己班師了。

而劉備呢,看準了曹操撤退的時機,進攻漢中,一舉斬殺了夏侯淵,奪取漢中。

等到曹操再次親臨前線的時候,漢中的局勢已經無可挽回,劉備在這裡作了非常充分的部署。


那如果曹操聽從司馬懿、劉曄的建議,曹操能成功嗎?能藉此機會一舉剷除劉備嗎?

恐怕是要打一個巨大問號的。

首先從第一個劉備方面的不利因素來說,當時曹操之所以處於有利是因為孫劉聯盟破裂了,他們在爭奪荊州。

但這也並不是什麼死結,不是什麼致命的破綻。

《三國志·先主傳》中說,劉備得知了曹操攻克了漢中之後,就立刻和孫權講和了,雙方平分了荊州。

從這一條信息就能看的出,劉備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的,他能夠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和孫權爭荊州不過是爭地盤而已,而和曹操爭蜀地,那是在拚命,生死存亡的事情。

劉備不固執,很快做出了正確的決斷,該給孫權的給了孫權,修復關係,專心對抗曹操。

只可惜,曹操沒來,劉備就趁機攻打了漢中,打死了夏侯淵。

要是西線和孫權沒有搞定,漢中也不能這樣高枕無憂的攻克。

可見,孫劉聯盟破裂,也並不是多麼大的機會。

他們兩家的破裂,是在和平時期,一旦曹操要來搞事,兩家還是能夠捐棄前嫌的。

這就和袁紹的兩個兒子一樣,袁紹死了以後,兩個兒子為了爭權,互相攻擊,但是曹操只要一打過來,他倆馬上擰成一股繩。

不就是這樣嗎?唇亡齒寒,劉備和孫權都聰明著呢。

再說第二點,蜀地人心不穩固。

這個當然是實情。

但要是據此就認為「蜀人望風,破膽失守」,那就有點太低估對手的真正實力了,劉曄更誇張的說法是「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那就更浮誇了。

想要入蜀,必定要身經百戰,攻破重重關卡。

雖然有內部分裂的危機,但當時劉備尚在,以得人心而著稱,他們是能夠勉強穩住的。

而且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李嚴、嚴顏、馬超、趙雲、黃忠、魏延等等等等,都是風雲一時的人物,賴以據險而守,並非難事。

況且漢中雖失去,但劍閣、涪水、葭萌、綿竹個個都是雄關當道的地勢,所謂「蜀道難」,自古是占據地利優勢的,易守難攻。

劉璋是因為懦弱而失去基業,劉備這樣的英雄占據了這個地方,很難被奪走。

今天就在這裡分享一句話:「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想必都聽過。

是網友編出來的,告訴大家,道理不一定有用。

為什麼突然要扯這麼一句呢?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被曹操去燒了烏巢。

這個時候他的大將張郃建議他用主力去救援烏巢,但袁紹卻不這樣認為。

袁紹認為,曹操的精銳都去進攻烏巢了,大本營必然空虛,直接派主力攻破曹操的大本營,給曹操來個圍魏救趙,曹操就over了。

很有道理啊。

圍魏救趙嘛,歷史典故,著名的孫臏就是用這一招的高手。

於是袁紹就只派輕兵救烏巢,主力猛攻曹操空虛的大本營,但是沒想到的是,袁紹的主力再怎麼猛,曹操的本陣就是固若金湯,根本難以攻克。

這下兩頭都沒搞定,袁紹就此失去了最後一個救贖的機會,兵敗身死。

在這裡,袁紹就是聽過無數道理的人,卻過不好這一生,說好的圍魏救趙呢?為什麼?因為你的對手是曹操,而曹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他不是龐涓,他根本就不怕你圍魏救趙。

跟高手的對決,你再用這些道理就顯得脆弱無用,真正的勝負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中去。

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同樣犯了和袁紹一樣的錯誤,他以為自己有幾十萬的大軍,又收服了荊州,江東、江夏算得了什麼?但是這一次他的對手不是袁紹,不是劉表,而是劉備、孫權,劉備、孫權是非常優秀的,因為他們的優秀,你就必須在細節上做到更加極致,才有可能。

曹操所以輸了。


這一次,在漢中。

曹操知道劉備和孫權鬧了矛盾,知道劉備內部有點不團結,但是他更加深深知道,他的對手不再是馬超、韓遂、張魯,而是劉備。

劉備是一個太優秀的對手,面對這樣優秀的人,沒有十足的把握根本就行不通。

面對這樣的對手,所有的道理都再也不切實際。

如果不能在戰略、物資儲備、人員配置、國力兵力的綜合層面上全面壓制對方,永遠都難以輕易打敗對手。

不為其他的,就因為這個優秀的對手叫——劉備。

你不信嗎?曹操幾次對孫權的進攻也都失敗了。

弘揚正統歷史,不寫宮闈野文。

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貶低的名將張郃

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曾是袁紹帳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

劉備奪取益州,為什麼孫權和曹操會坐視不管?

益州牧劉璋邀劉備剿除漢中惡匪張魯,沒想到引狼入室,益州被劉備收入囊中,自己則被遣到公安,做起了安樂侯。劉備占據益州,絕對是曹操和孫權不願意看到的。那麼,劉備占領益州時,曹操和孫權為什麼不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