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知識積累:關於勤奮好學的成語小故事(為孩子收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 聞雞起舞
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出自《晉書·祖逖傳》
典故: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
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二 程門立雪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
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
典故: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
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三 懸樑刺股
比喻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
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
典故: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四 囊螢映雪
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
出自《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晉書·車胤傳》
典故: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
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
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五 韋編三絕
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
比喻讀書勤奮。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
典故: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
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六 廢寢忘食
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
形容專心努力。
出自南北朝·王融《曲水詩序》
典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
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葉縣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
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
』這樣的話呢?」,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漲姿勢: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後來那些勤奮的人怎樣了?
頭懸樑、錐刺股、聞雞起舞。。。這些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您知道它們的主人公,後來發展如何麼?今天,燕過紫禁城就和大家盤點一下,12個最耳熟能詳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它們的主人公命運...
盤點:歷史上發奮圖強,歷經磨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典故
「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細細品讀,越發的催人深省。要成事,必須要經歷一番磨鍊。要努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