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小學教材大換血!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老師家長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通知
近期,教育部辦公廳下達了《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
義務教育 六·三學制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義務教育 五·四學制
道德與法治、語文一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其他年級冊次使用原選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換版本。
這意味著,今年9月開學,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統一替換為「部編本」教材。
除此之外,德育和歷史教材也將大換血。
什麼是部編教材?都有哪些變化呢?這些變化該如何應對呢?老師和家長們不必惶恐,這裡有小編一一整理出來的內容,以及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將為家長老師們一一支招,化解新教材改革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一、為啥要改教材?
所謂"部編本"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
拿現有的語文教材來說,目前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
教材實施「一綱多本」制度,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義務教育的內容應該因地制宜,有所不同。
這種制度,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教材的編寫出版呈現活躍的局面,但也出現一些問題,教材的選擇使用受到經濟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選優。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組織編寫,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影響到編寫出版的質量。
為此,中央決定組織編寫德育、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
這套新教材是中央關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領導和組織編寫的,其編寫資源可以說空前雄厚。
前後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作家、教研員和編輯,組成編寫組。
實際參與過這套教材諮詢等工作的各個學科領域專家有上百人。
教材還經過三十多輪評審,幾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
二、教材改革新變化
德育課程將更名
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科學課程調整起始年級
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將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
各編寫出版單位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對現行小學科學教材進行了修訂,並增編一、二年級教材。
(一)審定通過的增編教材從2017年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三至六年級使用現行教材。
(二)因修訂審查工作尚未全部結束,仍沿用原選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換其他版本。
語文教材三大革新
1 打破常規,先從漢字學起
過去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孩子們先學會拼音,才開始識字。
而這回的教材「大換血」,順序完全倒置: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
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
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系統學習。
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
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
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
部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
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
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
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下馬威,並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
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
老師家長怎麼辦?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表示,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
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
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
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
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
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
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拼讀準確,二年級要求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增加其他額外的負擔。
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老是混淆,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
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
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負擔也會輕一點,效果不見得就差。
另外,部編本語文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
對此大家也要重視。
2 傳統文化篇目多了
此次教材革新,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
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
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
老師家長怎麼辦?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溫瑞敏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
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讓孩子大致上懂得寫了什麼,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
因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繁瑣,像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繁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有的還讓發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
"
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
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
」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
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
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
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
誇張了。
「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
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裡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
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
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3 鼓勵多讀書
鼓勵多讀書這不是一句口號,部編教材為了解決學生讀書少的問題,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
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學生的讀書興趣。
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
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
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
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
多數文章設置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
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
老師家長怎麼辦?
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和大人一起讀書」這樣一個親子互動的讀書欄目,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其實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
這也是幼小銜接的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
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所以讓大人和他們一起讀。
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
溫儒敏建議老師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課堂上的課,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
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
可以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
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我們可以先在教室裡面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
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
而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
溫儒敏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
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新教材一二年級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
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
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到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
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的可行的辦法。
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哪裡去找?這裡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
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來源:川報觀察
中小學語文課換書了!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曹瀅 韓家慧)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三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