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敗只在一念間,沒有他的警戒,就沒有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流芳百世。

就在於他可以一心為國,可以虛心請教治國安邦的問題。

在和魏徵的交談中,李世民就曾提到一位皇帝,明明可以強國興邦,流芳百世,卻把一手好牌打爛。

這個皇帝就是三國之後晉朝皇帝司馬炎,司馬炎活了五十四歲,但有四十四年的時間在三國時期,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他的出生可以說是趕上了司馬家族輝煌的時期,司馬炎三歲時,魏明帝駕崩,大權旁落,司馬懿遭到打壓。

但是司馬懿韜光養晦,在司馬炎十三歲那年,以高平陵之變,奪得政權,司馬家族進入鼎盛時期。

在司馬炎二十九歲做皇帝之前,經歷了蜀漢滅亡,劉阿斗降魏,但這裡面的功勞屬於其父司馬昭的。

在司馬昭死後,身為嫡長子的司馬炎繼承了晉王之位,此時的魏國早已經名存實亡了,司馬炎也不甘心再為人臣,於是逼迫曹奐禪位。

但是處於道義,司馬炎還演了一出「三讓方受」的好戲。

最終魏國徹底滅亡。

其實這一切司馬炎都相當於是占了司馬懿和司馬昭的便宜,父輩打好了基礎,司馬炎的皇帝坐的也安穩,即位後,司馬炎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滅吳在進行的。

首先是善待劉康,劉禪以及曹奐,這三人都可謂是亡國之君,但是司馬炎都給予了很高的待遇,這是一種心理攻勢,讓東吳孫皓知道即便是投降,你的待遇依舊很好。

同時司馬炎改善民生,發展國力,推動生產,並且不斷派兵進攻東吳,損耗其國力,最終孫皓投降,三國得以統一。

司馬炎本來可以勵精圖治,推動國家向著更加鼎盛的方向發展。

但是統一三國的戰績讓司馬炎膨脹了。

俗話說亂世之後易治理,百姓經過連年征戰,只要安撫民心,推動生產,很容易出現盛世繁華。

但是司馬炎驕奢淫逸,荒廢政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的局面。

使司馬家族背上了千年罵名。

李世民也汲取教訓,勤於政事,一心為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成為留芳千古的一代明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