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心懷漢室,策反鍾會,為什麼輕易兵敗被誅?姜維死前道出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76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發現,演義不同於正史,其中文臣與武將的分工,非常明確,單以劉備陣營為例,關張趙馬黃等人,大多數時候都只依計行事,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諸葛亮則只負責運籌帷幄,向來表現出一幅手無縛雞之力的模樣,等等。

因此,在小說中,真正文開雙全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英年早逝的周瑜算一個,另一個則要當屬諸葛亮的傳人姜維。

姜維,字伯約,是天水人氏。

論智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設下妙計,讓趙雲突襲天水,結果姜維識破了諸葛亮之計,打破了其計劃,其才能讓諸葛亮讚賞,並想方設法使他棄魏降蜀。

論武藝,他遇上曾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斬將五十餘員,老當益壯,尚能憑一己之力,斬殺韓德五父子的趙雲,也不落下風,讓趙雲感嘆:「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他降蜀之後,立馬便被諸葛亮認定為了接班人,不但在隨諸葛亮北伐之時,屢立奇功,還在諸葛亮去世後,接過了北伐的重擔。

幾十年後,曹魏發動滅蜀之戰,他一人與鄧艾、鍾會等人周旋,不料鄧艾偷渡陰平,迫降劉禪,無奈之下只得奉旨向鍾會請降。

只不過,他並非真心投降,還是依舊心懷興復漢室的念頭。

於是他在司馬昭懷疑鄧艾有反心的時候,為鍾會獻計除掉鄧艾,並獻上了蜀地的地圖,策反了鍾會,讓鍾會萌生在割據蜀地,甚至出兵中原的野心。

最初的時候,他的計劃實施的非常順利——鄧艾被擒,鍾會立志背叛司馬昭,隨鄧、鍾二人入蜀的眾將,也已被監控。

然而,事情很快發生了變故——被囚的將領胡烈,設法通知了自己的兒子胡淵,使胡淵發動了兵變,於是鍾會伏誅,姜維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姜維如此智計多端,為何不但未能興復漢室,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呢?

拋開正史不談,單看演義,有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的態度問題,畢竟他讓鍾會聲稱有太后遺詔,令諸將與自己共討司馬昭的時候,是拉著眾人上賊船,幹掉腦袋的勾當,這個時候,要麼曉以大義,要麼進行利誘,方可有成功的希望,可他勸鍾會軟禁眾將,最終引發了兵變,導致計劃失敗。

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鍾會不夠周密,不但將胡烈的舊將丘建當成了自己的心腹,還讓此人看守諸將,並放任此人自由行動,因為一個小細節,打破了姜維的計劃。

其實,這些因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姜維臨終之前所說的八個字,才是他除賊失敗,不能興復漢室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吾計不成,乃天命也!」在《三國演義》中,天命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因為天命,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不敢讓眾將殺害曹操;因為天命,司馬懿在上方谷逃過一劫;因為天命,諸葛亮在五丈原向天借命,功虧一簣,等等。

也是因為天命,蜀漢國祚已盡,縱使姜維再智計超群,謀劃再細膩,也無力回天了,這是不可抗因素,並非某一個人的失誤。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也很可悲的事情——在《三國演義》中,群雄爭霸,各顯其能;文臣謀士,絞盡腦汁,運籌帷幄;驍勇悍將,征戰沙場,拋頭顱灑熱血,然而,所有人的命運,以及天下的大勢,卻並不由他們決定,而是一切取決於天命。

你說天命究竟是何物?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之滅非姜維之罪但卻和姜維脫不了干係

公元263年曹魏開始大舉進攻蜀國,魏將鍾會 鄧艾分兵入蜀,鍾會率領魏軍牽制住了蜀漢主力姜維部。鄧艾得以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後主劉禪於是獻城投降,蜀漢宣布滅亡。劉禪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暗中和...

降鍾會姜維謀大計,誅鄧艾衛瓘報私仇

綿竹一戰,諸葛瞻戰死,姜維軍隊遠在百里之外的劍閣與鍾會相持不下,成都已經是門戶大開。此時蜀國朝廷卻很熱鬧,兵臨城下,君臣開始討論怎麼逃命,是投奔孫吳呢,還是逃到南中呢,或者向鄧艾投降。有的人說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