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司馬懿一身傲骨拒絕曹操徵召,歸順後忠心耿耿堪稱忠臣楷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三國時期,最讓後人有「報應不爽」之感的大約便是漢魏禪代與魏晉禪代了。

曹操身居漢相,先後逼死伏皇后及其皇子以及董貴人,後由其子曹丕正式代漢;而兩代之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奪權,後經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兩代三人廢曹芳、殺曹髦,最終取代曹奐建立晉朝。

新《三國》中的董貴人

後人哀漢之不幸的同時難免又復哀曹魏之幸。

曹操欺凌漢帝固然非臣子之道,然而從曹芳至曹奐三代君主的悲慘境遇同樣令人唏噓。

歷史雖無法改變,但縱觀司馬代魏的漫長過程,卻又難免讓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多疑如曹操,為何不誅殺司馬氏以絕後患?這個問題或許並不那麼難回答——司馬氏之僭位,很可能並非出其本心,也實在是時勢使然。

相比於漢魏禪代,魏晉禪代的隨機性實在要大得多。

曹操與司馬懿若泉下有知,不知會聊些什麼

以「狼顧之相」而聞名於後世的司馬懿,在其年少時也曾有著與諸葛亮相似的隱居經歷。

不同的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出山,而曹操欲徵召司馬懿時卻吃了個閉門羹。

《晉書·宣帝紀》記載:「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吳秀波飾的司馬懿這一狼顧之相也是絕了

這裡的「帝」指的是司馬懿,「魏武」指的是曹操,《晉書》以晉朝為正朔,不同於《三國志》,單一的一個「帝」字便是「晉帝」。

司馬懿拒絕出仕時正值建安六年(201年),這一年司馬懿二十二歲,而曹操剛剛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對司馬懿不應召之事也不甚以為意——魏、晉兩大王朝奠基人的會面,也由此整整晚了十二年。

司馬懿年輕時也頗有傲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遭遇了另一場人生中的大戰役——也是曹操一生所遭遇的最大敗績:赤壁之戰。

也就在這一年,曹操以「若復盤桓,便收之」的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

曹操徵召司馬懿時已經年過半百,這一舉措與其說是為擴充自己的智囊團,更不如說是為其繼承人培養謀士。

而這一時期司馬懿也的確屢獻奇策,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征蜀之策。

真正給予司馬懿機會的不是曹操,是曹丕

赤壁之戰後,孫權借南郡於劉備,荊、揚二州形成孫劉聯盟。

後劉備平定益州,三足鼎立之勢初步形成,此時的曹操則揮兵西進平定了雍、涼之地。

當是時也,司馬懿立刻向曹操進言征蜀之策:「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因此之勢,易為功力。

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劉備平定益州,的確是不義之兵

這一征蜀之策一方面凸顯了司馬懿的戰略眼光,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司馬懿對曹氏的忠心——如果司馬懿在其壯年時便有僭位之心,自然是不願曹操迅速統一天下。

然而曹操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邪」為由拒絕了司馬懿的建議,終於失去了其有生之年最後一次一統天下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便是曹操先辜負了司馬懿的才華。

曹操若聽司馬懿之言,可能就沒有三國了

不過司馬懿畢竟雄才大略,曹操也認為其並非久居人下者,以至於對曹丕直言「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反倒是曹丕一向與司馬懿交好,每每保全。

曹丕受禪建國之後,蜀漢與孫吳經夷陵之戰最終再次達成同盟,對於曹魏來說東吳西蜀的戰略格局已然形成,曹魏的國防由此立足在同時保障東線與西線安全的基礎上。

曹丕深知司馬懿之才能,對其的器重幾乎可與劉備分荊州與關羽相比。

親征孫吳,曹丕在給司馬懿的詔書中對其讚揚至極:「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

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

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同時又言:「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曹丕與司馬懿一人負責東西一方戰線的部署,一直到曹丕病逝都沒有改變。

如果曹丕長壽,三國歷史也會有另一種可能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如果司馬懿在此時離世,曹操父子與司馬懿的君臣之恩恐怕也會傳為一段佳話,而之後情勢異變,恐怕也不是司馬懿所能設想到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影帝:司馬懿

古往今來,關於司馬懿能夠成功上位、不再跪著演的主要原因,無外乎三種說法:其一是長壽。老爺子身體好,吃嘛嘛香,活到七十三歲,整整熬死了曹魏三代國君和諸多元老大臣。其二是忍耐。小小主簿,一做便是十數...

晉王朝,陰謀家建立的國家終究被世人鄙視

在古代改朝換代是一件極其頻繁的事情,自兩漢之後,就僅僅只有兩宋的國祚超過300年,其他的諸如強大的李唐、朱明都不曾堅持到300年以上。這是因為王朝的頻繁更迭,也讓很多改朝換代的歷史人物留名青史。...

司馬懿家族為何最終能擊敗曹氏家族得天下

三國的歷史波雲詭譎,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太多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然而最終三國既沒有歸魏,也沒有歸吳,更沒有歸蜀。三國最後歸於晉,被司馬氏得了天下。那麼為什麼一代梟雄曹操建立的功業就被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