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了解司馬家族是如何篡奪魏國大權,曹操子孫下場慘於漢獻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作為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帝國曹魏,以其短短四十六年的國祚,近乎完美地「復刻」了漢朝——尤其是東漢末年的歷史。

以曹操統一北方為奠基,而後曹丕對應著開國,曹叡對應著短暫的盛世,曹芳對應著皇權的旁落,曹髦對應著失敗的中興,曹奐則對應著亡國。

曹魏帝國看似有五任君主,但事實上只傳兩代人左右的光陰——末代皇帝曹奐是曹操之孫,對於這個亡國之君來說,祖父的橫槊賦詩的英雄事跡還遠遠稱不上遙遠。

而曹魏「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背後,至屹立著司馬氏祖孫三代四位權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與司馬炎。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司馬懿不奪權便只有死

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叡的諡號為「明」,這是一個頗具褒義色彩的字樣。

照臨四方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從曹叡一生的政績來看,這些形容詞雖有過譽之嫌,但在昏君庸君輩出的三國時期,曹叡顯然稱得上一位不錯的君主。

如果說陳壽在《三國志》對曹叡「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還有所粉飾的話,那同時代的陸遜則視曹叡為心腹大患,認為其「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亂世之中,還有什麼比敵人的重視更能代表其實力的呢?

老版《三國》中的曹叡很有點幹部氣質

不過這樣一個為陸遜所忌的皇帝,其壽命卻比他英年早逝的父親曹丕還要短。

景初三年(239年),年僅三十六歲的曹叡駕崩,這一年距離「高平陵事變」還有十年,但曹魏的喪鐘卻已經悠然敲響。

只不過敲響喪鐘的不是司馬氏,而是曹氏自身。

曹叡死後名義上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但貴為皇親國戚的曹爽很快就將司馬懿驅趕出了權力中心,且日漸專權,並不把出身同族的天子曹芳放在眼裡,以至於「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甚至「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其行徑比之於漢末穢亂宮闈的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軟禁郭太后,成為事實上的天子,曹魏的天下雖然還姓曹,但卻與曹芳沒有多少關係了。

不知陸遜會不會看走眼呢?

只是曹爽徒有大權在握卻非雄主,其當政時遠沒有曹叡「選用忠良」的眼光,所啟用的或者為私人,或為鄧颺、丁謐等諂媚之輩,在其短短十年的專政史中,迅速掏空了曹氏的權力體系。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事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就將整個曹魏帝國的權力中樞盡握手中。

不過直到此時,曹操皇室依然有著眾多地方封疆大吏的支持,曹魏政權也由此分裂成兩股力量。

司馬懿未必有篡位之心,但久經宦海的他也深知交出權力之日也便是身首異處之時,於是這兩股力量一次次失去了講和的機會,並最終引發了「淮南三叛」。

如果曹爽奮力一搏,司馬氏未必就能穩勝

嘉平三年(251年),眼前曹魏皇權旁落的太尉王淩起兵,這是第一叛。

司馬懿率軍討伐,王淩很快投降。

只是年過花甲的司馬懿此時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就在王凌自殺後不久便病逝於洛陽,其子司馬師繼之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淮南三叛

正元元年(254年),司馬師廢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同年,兩位名將毌丘儉與文欽再次於壽春起兵意圖「清君側」,這是第二叛。

然而,司馬師治軍統兵之才不亞於其父,迅速將「叛軍」各個擊破,司馬氏的權勢進一步鞏固。

不過歷史就是如此的無巧不成書——這一戰中,司馬師遇襲受驚過度引發瘤疾,最終於次年病逝,這一次再由其弟司馬昭繼之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毌丘儉也是一代名將

甘露二年(257年),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再次據守壽春反司馬氏專權,這是第三叛。

這一次,「平叛大軍」的統率又變成了司馬昭。

或許真的是天亡曹魏,司馬昭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精於兵法的統帥,淮南的第三叛,最終又在司馬昭的縱橫捭闔之下化為了灰燼。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

「淮南三叛」的失敗意味著從此自中央到地方支持皇室的力量已幾乎不復存在,整個曹魏帝國在事實上已經改姓了司馬。

傀儡天子曹髦忿而率領宮中的衛兵「討伐」司馬昭,這樣視死如歸的態度倒是為曹氏贏得了一絲壯烈。

最終,曹髦身死,憤怒的司馬昭辱罵其「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並褫奪其皇帝封號,迅速擁立年僅十六歲的曹奐為帝。

然而朝野上下無人不知,此時的皇帝早已成傀儡,曹魏的江山已然窮途末路。

可憐曹髦,死後竟無帝號

相似的一幕很快上演。

就在司馬昭病逝的同一年,曹奐下了一道《禪位晉王詔書》,將帝位禪讓給了司馬昭之子司馬炎。

這一封詔書,依然是那麼誠摯感人,又與四十五年前那一封《禪位魏王詔書》何其相似:「咨爾晉王:我皇祖有虞氏誕膺靈運,受終於陶唐,亦以命於有夏。

惟三後陟配於天,而咸用光敷聖德。

自茲厥後,天又輯大命於漢。

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

方軌虞夏四代之明顯,我不敢知。

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輔亮我皇家,勛德光於四海。

格爾上下神祗,罔不克順,地平天成,萬邦以乂。

應受上帝之命,協皇極之中。

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爾位,歷數實在爾躬。

允執其中,天祿永終。

於戲!王其欽順天命。

率循訓典,底綏四國,用保天休,無替我二皇之弘烈。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魏代漢後,曹丕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治山陽公國。

這個山陽公國的國祚比曹魏長很多,一直延續永嘉三年(309年)。

而司馬炎代魏後,同樣封曹奐為陳留王,治陳留王國——陳留王國的國祚更為綿長,直至南齊才被廢除,見證了兩晉的興衰。

讓人感慨的是,東晉的滅亡也正以一份禪位詔書為標誌,其行文與《禪位魏王詔書》、《禪位晉王詔書》,又如出一轍,只是開頭四個字,改成了「咨爾宋王」……

漢獻帝:嘿,你也來啦!魏元帝:……

三國時代締造了一幕幕戰火與兵法的史詩,只是沒有人能料到在亂世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晉朝居然在半個世紀之後便在五胡的兵鋒面前丟盔棄甲。

在歷史的視野下,沒有誰能真正笑到最後,三國的創傷還沒有恢復,中原大地便踉踉蹌蹌地進入了下一個華麗血時代。

正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事件梳理|三國

上文梳理了魏晉南北朝的朝代線緊接上文梳理下這個時期的大事件及人物僅供參考此本適合對魏晉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讀者對這個時期相當了解的大神可能不太適用因為這段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事件和人物...

三國時期曹魏及曹魏五帝簡述

魏國(220年—266年)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

晉王朝,陰謀家建立的國家終究被世人鄙視

在古代改朝換代是一件極其頻繁的事情,自兩漢之後,就僅僅只有兩宋的國祚超過300年,其他的諸如強大的李唐、朱明都不曾堅持到300年以上。這是因為王朝的頻繁更迭,也讓很多改朝換代的歷史人物留名青史。...

司馬懿家族為何最終能擊敗曹氏家族得天下

三國的歷史波雲詭譎,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太多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然而最終三國既沒有歸魏,也沒有歸吳,更沒有歸蜀。三國最後歸於晉,被司馬氏得了天下。那麼為什麼一代梟雄曹操建立的功業就被司...

曹操時代那麼強大的曹魏,為什麼被司馬篡位了

三國時期,曹操與曹丕父子可謂是強權政治的代表。曹操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政客逐漸在政治賭博中獲取了實力,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獻帝成為自己手中的玩偶;然後位及丞相,九千歲加「九錫」,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