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如何成聖成帝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民國年間齊如山增訂再版《京劇之變遷》一書記載,清代末期,宮裡演關公戲時,只要關公一登台,皇上和西太后都要離座起身,走上幾步再坐下來。

而且,像《敗走麥城》這樣的戲,原先是絕對不允許演的。

看到這,也許會有人很奇怪,清代的皇帝和太后都是高高在上的人物,為什麼看戲的時候對關羽的出場表現的那麼尊敬呢?原來,這時皇帝和太后見到的已不再是歷史中那個真實的武將關羽,而是至尊至聖的關聖大帝,他們是向關聖表示敬意。

那麼,歷史中三國時代那個並無神異之處的關羽,為什麼在死後千年會獲得如此神聖的地位呢?讓我們根據歷史的記載一點點來看。

據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描述的史料來看,在唐代以前,關羽就同張飛一起以驍勇過人為人所崇拜,很多勇將都被比作關羽和張飛。

如晉朝的劉遐,衝鋒陷陣勇猛無比,被人比作關張;再如當時北方苻秦派往東晉的使臣,誇耀本國的將帥時,說有王飛、鄧羌,是關張之流的猛將。

此外,像晉時的趙昌,南朝劉宋時的高進之,陳時的蕭摩訶,以及北魏名將楊大眼,崔延伯,都被當時人比作關張。

更有劉宋時的猛將薛安都,在討伐魯爽叛亂的時候,單騎直入敵陣,大呼直刺魯爽於馬下,這一壯舉,被當時的人比作關羽斬顏良。

由此可見,唐朝以前,關羽作為一員猛將,已經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那麼,唐代的情形又是什麼樣的呢?據唐人董侹的《貞元重建廟記》記載,在當時就已經流傳關公在陳朝年間顯聖幫助僧人建成玉泉寺的傳說,寺廟西北方向有關公遺廟,當時人們不論僧俗,進入此廟就像嚴官在旁,肅然起敬,不敢褻瀆。

這時的關羽,已經有了某種神化的傾向。

到了宋代,關羽向神化的路上邁了大大的一步,當時的朝廷開始給他加官進爵,宋徽宗的時候封他為忠惠公和崇寧真君,真君即為道教的神,後又加封為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由歷史上的侯升為公又升為王,高宗時,他又被封為壯繆義勇王,孝宗時改封為英濟王。

到了元代,關羽又在文宗的時候被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他享受祭祀的規格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據元人郝經《重建廟記》記載,最初一些寺廟,關羽和劉備、張飛同在一個廟裡祭祀,並且關羽像侍立於劉備像一側。

後來有人對此提出異議,於是另建劉備廟,同時也有了關羽正居南面之位的關王廟。

再後來,關王廟遍布全國,尤以燕趙荊楚為多。

到了明代,關羽繼續受封。

在萬曆十八年,封協天護國忠義帝,成了帝;到萬曆四十二年,又進一步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成了聖。

從這以後,開始有了關帝的稱呼。

到崇禎年間,關羽又有了「關夫子」的叫法,與孔夫子並列。

最後到了清代。

關羽在明代時已經被封聖封帝,到了頂,無法再晉級,清代便在他的頭銜上面做文章:

清世祖時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高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仁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

清宣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到了這一步,關羽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死後殊榮,古來任何其他的名將和他相比都望塵莫及。

關羽死後千餘年,居然成了王,成了神,成了聖,原因很複雜。

從封建統治階層這一方來說,樹立關羽這樣一個忠義的楷模,讓人們效法,無疑有利於加強統治。

從一般民眾來說,一方面,民眾心中固有的英雄崇拜,很容易使他們尊崇關羽這樣歷史中的勇者;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對劉關張至死不渝的桃園結義的渲染,也深合民眾患難相助的道德觀念。

關公崇拜的形成,是歷史長時期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另外,《三國演義》的問世與流行,對中國民眾的關公崇拜,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