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士、世、勢略論

古今學人關於「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已經非常詳盡了,連唐長孺先生也有「題無剩意」之嘆。

唐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有《士族的形成與升降》一文,討論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勢族」問題。

我在大一魏晉南北朝史學習中常將「勢」寫作「士」或「世」,甚至對於「勢」字渾然不知,即便是「士族」與「世族」也不覺有異。

現在說來倒也慚愧,因此便萌生了要一探究竟的想法。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我們討論這一問題應將時間限定為魏晉時期,在這一時期之外的討論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甚至這一斷限都是寬泛的。

「士族」作為一個階層形成於魏晉時期,東漢以來培養滋長的大姓、名士是構成士族的基礎。

我們知道,東漢以後「吏服訓雅,儒通文法」,士大夫政治進入成熟期。

這種儒生與文吏的結合形成了「經學世家」,這些「經學世家」往往又通過門生與故吏來鞏固其家族地位,這樣便出現了漢末的巨姓大族。

比如汝南袁氏自袁安以下世傳《孟氏易》,四世五公,可謂門生故吏遍天下,是天下公認的望族。

可見魏晉士族從其形成之初便帶有文化世家的性質。

對此陳寅恪先生指出「所謂士族者,其初並不專用其先代高官厚祿為其唯一之表征,而實以家學及禮法等標異於其他諸姓。

」田餘慶先生進一步指出「魏晉士族,其特點是世居顯位,士者仕也。

只要他們權勢在手,濡染玄風,而又慎擇交遊,取得名士地位就算是士族。

反過來說,士族身份又可以鞏固權位。

」這種尊儒尚玄之風正是魏晉士族的主要特徵。

相較於魏晉士族,世家大族則有其更深厚的基礎。

《左傳》隱公八年:「官有世功,則有官族」,世族之意應取於此。

王仲犖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序言中講道「世家這個名稱,可能會和春秋時代的『世卿』、『世祿』混淆,其實是能夠區別開來的,春秋『世家』,如淳解釋為『世世有祿秩家』」。

南朝王僧達是王導五世孫,他「自負才地,三年間便望宰相」。

「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是王僧達之孫,他也「自恃人地,三十內望為公輔」。

琅琊王氏世代居顯位,維持高門數百年而不墜,是魏晉世家大族的代表。

劉毅上八損疏有言「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勢族」,《晉書·段灼傳》載段灼上表論九品「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塗之昆弟」。

劉毅和段灼批判中正所定上品皆為勢家子,這個勢家便是當朝權貴。

東晉皇權旁落,出現了皇帝垂拱、士族當權的局面,個別高門士族把持朝政與皇帝共治天下,比如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和太原王氏,這些當時的天下第一高門當然稱得上是勢家。

魏晉士族、世族和勢族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近,三者通常是合而為一的。

例如上文所舉的琅琊王氏,他們既是文化士族又是世族高門同樣也是實際的政治掌權者。

但它們終究還是有區別的,因此也便有了討論的必要。

士族的含義顯然要比世族寬泛很多。

永嘉亂後北方流民多依附強宗或推舉門望較高的豪族來領導他們的南遷,這些強宗或豪族被稱作流民帥,這些流民帥憑藉門望或軍功仍可躋身東晉士族。

范陽祖逖和高平郗鑒在渡江後便被列為次等士族,郗鑒雖然通過與琅琊王氏聯姻地位得以提升但從咸和元年(326年)郗鑒開始經營京口到太和四年(369年)桓溫驅逐郗愔,高平郗氏在東晉政局中也只不過存在了四十餘年,自然算不上是世家大族。

秦雍士族在胡亡氐亂後才大規模渡江,在時間上屬於晚渡者,因為「婚宦失類」只得居於襄陽一帶。

這些晚渡士族後來發展成武裝豪族,他們擁有大量的部曲和賓客同時在大莊園經濟中自給自足,這些部曲都是世襲的。

但他們仍不能算作世族因為他們政治地位和門第較低,只能算作次等士族。

王仲犖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序言中指出「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就是士族,《新唐書·杜善傳》『開成初,文宗欲以真源、臨真二公主降士族,詔宗正卿取世家子以聞。

』可見世家和士族本是同義語。

」王仲犖先生以《杜善傳》記文宗欲降二公主為士族事相佐證,蓋以為魏晉南北朝世家大族即為士族。

吾期期以為不可。

首先世家大族和士族並不是簡單的同義詞,世家大族強調的是「世」和「大」,即宗族要世代相承且門第高貴。

士族所代表的群體更寬泛同時更側重於文化的傳承。

再者,唐代故事是不是能用以解釋魏晉南北朝政事呢,我想起碼是不太有說服力的,晉宋以降中正定品只依門第,這樣士族和世族便沒有實質區別了,所以對士族、世族和勢族的討論限定於魏晉時期是比較妥當的。

唐代博陵崔、清河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都是士族的代表,他們自北魏「齊整人倫」以後就是天下高門直到唐末,在北朝動盪的政局中這些漢族世家大族自然而然的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任務,所以單就唐代看來世家大族的確與士族無異,但這並不能直接用於解釋整個魏晉南北朝史。

世族與勢族在魏晉尤其是東晉門閥政治中有密切的聯繫,有時是互通的,但畢竟不是同義語。

魏晉取士在「當世軒冕」而不在「冢中枯骨」,也就是說魏晉時期更看重的是父祖輩的功熏,即使祖先出身卑微也可憑藉父祖之功進身高門。

《後漢書》卷六八郭太附庾乘傳「(乘)潁川鄢陵人也。

少給事縣廷為門士。

林宗見而拔之,勸遊學宮,遂為諸生庸。

後能講論,自以卑第,每處下座。

」庾乘出身卑微,因受郭太識拔才開始擺脫這一出身。

庾乘有子庾遁,《三國志》卷一一《管寧傳》注引庾氏譜雲「遁字德先,太中大夫,遁胤嗣克昌,為世盛門······太尉文康公亮、司空冰皆遁之曾孫,貴達至今。

」庾亮先祖出身卑微但憑藉曾祖庾遁躋身高門,後來庾亮、庾冰又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成為第一等士族。

潁川庾氏在繼琅琊王氏之後把持朝政,但與琅琊王氏不同,潁川庾氏並沒有與之相應的顯貴門第。

胡寶國先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他認為「世族不等於勢族。

勢族壟斷上品不意味著世族壟斷上品。

所謂勢族,乃是指現實有勢力的家族,即魏晉政權中的公侯和當途者。

這些人中固然也有兩漢以來的著姓大族,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河內司馬氏。

河東裴氏等等,但也有像石苞、鄧艾、石鑒這樣一些出自寒微者。

以上三個概念的差別是細微的但也絕不能說三者是完全等同的。

士族側重文化修養,世族強調宗族傳承,勢族則是政治掌權者。

當然這些情況魏晉與南北朝不同,南朝又與北朝不同,應區別對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說之淺析強大的潁川荀氏

潁川荀氏是後漢至西晉時期的典型士族之一,經歷了從後漢末年形成世家大族再變成魏晉高門的整個時期,在晉室南渡後式微,並最終湮滅於南朝。從漢至隋,史書記載者百人,從政者諸多,各代人先後不同程度的參與了...

極簡古代制度史——淺談曹魏九品中正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轉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罷,一方興起。這或許就是歷史和時代的變遷所帶給我們的:有開端、高潮,也必將有隕落。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