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消極應對伐蜀大業,司馬昭兩個安排,就讓其馬上就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說起鄧艾,有兩件事不得不提到。
一件事是,鄧艾這個人才是司馬懿親自發現、親手培養的,沒有司馬懿,鄧艾到退休的時候恐怕也只能在基層混日子呢,運氣好的話也許能當個縣長。
另一件事是,在曹魏消滅蜀漢的關鍵戰役中,鄧艾冒死突破行軍的禁區陰平道,從而扭轉了戰局,是滅蜀之戰的頭號功臣。
看來鄧艾懂得知恩圖報,關鍵時刻能拉得出、頂得上也打得贏,有一股子狠勁和敢於犧牲的精神,而且也有著過人的眼光和才幹,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將。
但其實,在後面一件事情中也有很多隱情,鄧艾對於司馬氏父子的滅蜀大業其實態度並不積極,一度曾消極應對。
司馬懿把鄧艾由一名看護稻草的小吏培養成為郡太守、州刺史和振威將軍;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續培養鄧艾,讓鄧艾成為安西將軍,相當於西線戰場副司令;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接著培養,鄧艾又成為征西將軍,相當於西線戰場司令,西線的最高指揮官。
這不是一般的知遇之恩。
司馬昭掌權前也帶兵打過仗,但打了大敗仗,這就是與孫吳的東興之戰,弄得爵位都被削去了,掌權後他決心打一場大仗來立立威。
景元四年(263)夏天司馬昭召集群臣,對大家說:「自從壽春平叛以來已經6年沒有戰事了,這幾年裡我們集中精力製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
」
司馬昭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他給大家算了一筆帳:「如果滅吳的話,我大致計算過,造戰船、開水道總共得用去1000多萬個工日,也就是說10萬人得忙100多天才能完成。
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濕,必然會遇到疾疫。
」
所以他提出應當先取蜀,滅蜀3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去滅吳,就像歷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是很容易的。
司馬昭又算了一筆帳:「據報告,蜀國有9萬軍隊,駐守在成都及守備後方的大約4萬,餘下5萬是機動部隊。
如今姜維被拖滯在沓中不能東顧,我們的大軍可以直指駱谷,趁其空虛襲擊漢中。
」
司馬昭認為,蜀軍如果各自據城守險,必然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就可以調集大軍破其城池,派遣機動部隊占據其村野,敵人雖有劍閣卻無以為守,雖有雄關卻無力自保,以劉禪的昏庸,在邊城陷落、內部士民驚慌的情況下,蜀國的滅亡一定指日可待!
這一通論述不是紙上談兵,說明司馬昭伐蜀的決心非常大,而且信心也很足,也有了具體的方案。
路線定了,下面就是執行。
蜀漢在曹魏的西南方向,是西線戰場總指揮鄧艾負責的事,但鄧艾對這件事卻一點兒都不積極。
鄧艾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現在還不能征討蜀漢,原因是條件還不具備。
什麼時候具備呢?鄧艾認為要等到蜀國內部出現禍亂的時候,現在這個條件還沒有到來,所以得等等。
鄧艾有沒有研究過諸葛亮的用兵方法不得而知,但他的這番論調有點像是受到了諸葛亮的啟發,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曾提出北伐中原有三大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會當有變時」,也就是等到敵人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再出兵。
問題是,敵人內部一直不出問題怎麼辦,就不出兵了嗎?
諸葛亮能與時俱進,雖然提出了這個觀點,但後來北伐中原也沒有完全拘泥於此,有條件的時候上,沒有條件的時候就創造條件上,諸葛亮更有開拓精神。
但鄧艾現在據此反對伐蜀,而且不是一次反對,是「屢陳異議」,這讓司馬昭有些惱火。
把鄧艾撤了換別人上,但這樣有負作用,臨陣換帥本來就不好,鄧艾在西線戰場經營多年,人熟、地熟,伐蜀大業還就屬他最合適。
這個事能難住曹叡那樣的平庸領導,卻難不住「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司馬昭沒有強硬下達任務,也沒有責難鄧艾,而是悄悄做出了兩項安排。
一項安排是,派自己身邊的主簿師纂去擔任鄧艾的軍司馬,主簿類似於辦公室主任,是心腹之人,最能理解領導的意圖,司馬昭時任大將軍,師纂的這個職務就相當於司馬昭的秘書長,軍司馬是將軍府里負責日常軍務的人員,相當於武職的長史。
讓師纂這個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部的秘書長降格擔任西線戰場司令部辦公室主任,用意再明顯不過了,當然是進一步傳達司馬昭伐蜀的作戰意圖和方案。
不僅是傳達,還有監督執行的意思!
另一項安排是,提拔鍾會擔任鎮西將軍,「四征將軍」高於「四鎮將軍」,如果鄧艾是西線戰場司令的話,鍾會就是西線戰場的副司令,其意圖也是督促鄧艾抓緊行動。
如果再消極應對,鄧艾就得被師秘書長和鍾副司令架空,鄧艾只得乖乖就範,馬上投入到伐蜀的準備中。
景元四年(263)8月,征蜀大軍集結完畢,分三路大軍:一路由征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拖住姜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斷絕姜維的退路;一路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
前兩路各3萬人馬,後一路10萬人馬,前兩路是配合作戰,鍾會率領的這一路才是主攻。
「一把手」去給「二把手」打下手,鄧艾急了,估計那段日子他肯定吃不好也睡不好。
好在鍾會奪取漢中後再向前進攻遇阻,在劍閣外面怎麼都攻不進去,鄧艾這才有了機會,他提出走陰平道奇襲,這其實冒險的成分很大,如果蜀漢方面事先能料到這一招,鄧艾即使能進入益州,也只能在那裡殺身成仁。
鄧艾之所以選擇冒險,很大程度上就是挽回自己政治上的被動,幸運的是這一把讓他賭贏了。
司馬昭比司馬懿更有城府,心機深似海,這一點他不說還真沒人知道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就接著老爹留下的大權,繼續控制曹魏政權。實際上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跟當初曹操控制漢獻帝時的漢朝一樣。但是司馬昭的城府,比起其父司馬懿,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小劉說三國》蜀漢悲劇天才:幼麟姜維
眾所周知,三國中的人物不僅有名有字,還有號,有四個人的稱號廣為人知,那就是「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其中有三個大家都不陌生,臥龍、鳳雛、冢虎是指漢末三國的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那幼麟又是誰呢?...
諸葛亮的詛咒:蜀國滅亡不久,鄧艾鍾會雙雙家破人亡!
曹魏元皇帝景元四年春,曹魏大舉伐蜀漢。兵分三路,鎮西將軍鍾會統十萬大軍從子午谷等地進攻漢中,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軍隊攻沓中,牽制蜀漢姜維部隊,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軍隊從祁山奔武街橋頭,斷姜維退路。
諸葛亮死後發生了什麼?姜維為什麼煽動鍾會自立
曉知識,大世界。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各種傳奇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但是比較...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