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議:「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真的不及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烽煙起群傑出,歷史一回眸,又見當年三國,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諸葛亮與周瑜更是其中的翹楚。

千百年來,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周瑜那聲「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冠絕古今,也讓後人一直認為,在周瑜與諸葛亮之間,前者遜色太多,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大眾對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恩恩怨怨的了解,大多數源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小說,以正史《三國志》為藍本進行了大量藝術創作,在羅貫中先生筆下諸葛亮被神化,智多近妖且能扭轉乾坤——不出茅廬能知天下事,掐指一算開壇設法能借東風,到了燈盡油枯之時還要與天斗一斗點燈續命……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一直深感嫉妒,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看著赤壁之戰諸葛亮名揚天下,只能生生三受諸葛亮的口舌之劍,最終活活被氣死……然而,這些都只是演義里的情節罷了,如果真談歷史,諸葛亮從神壇之上走下來,周瑜得以還原形象,一切又是另外一番模樣。

諸葛亮與周瑜在歷史上,雖然政治立場不同,卻從未有過面對面的交鋒,為何?

因為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地位懸殊太大了,在當時,諸葛亮雖然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謀士,在劉備的小團隊里被高高捧著,可放到整個三國群雄里,他也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而且在當時他自己的主公劉備也不過是駐紮新野,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此時的周瑜卻已經在東吳占有一席之地,意氣風發,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與周瑜見一面都有困難,更別提與之針鋒相對。

諸葛亮與周瑜不僅沒有過正面交鋒,兩人的交集都甚少,唯一一次諸葛亮與周瑜命運軌跡靠近的時候,是那年諸葛亮出使東吳,極力促成孫劉聯盟,而這個過程也並不是像羅貫中寫的那樣曲折,諸葛亮初到東吳並未遭到太大的阻擾,更沒有與以張昭為首的東吳眾謀士唇槍舌戰,在完成結盟之後,諸葛亮迅速返回,之後赤壁之戰,周瑜統率大軍大敗曹操,讓曹操一代英雄自此失去一統天下的良機,並且終其一生不敢再犯江東,自此周瑜走上人生巔峰,功蓋江東,名滿天下,一代儒將風采載入史冊。

赤壁一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也成就了周瑜一生的輝煌,可唯獨沒有給諸葛亮嶄露頭角的機會,草船借箭是虛構的,借東風亦是無中生有,諸葛亮與周瑜在軍事上著實不能相提並論。

當然,只說赤壁之戰以此來對比諸葛亮與周瑜在軍事上的才能,顯然是片面的,可是如果拋開赤壁之戰而言,諸葛亮也的確不能和周瑜相比,周瑜作為一方統帥,東吳三軍都督,其軍事才華毋庸置疑,不必多談,可反觀諸葛亮,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後有十年之久,都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役,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在赤壁之戰之前,就更不用多說了,火燒博望坡一事也屬於小說創作,而不是史實,倒是六出祁山無功而返是事實。

軍事才能是一方面,安邦定國又是另外一方面,在這一方面,周瑜也並不遜色諸葛亮。

遙想當年,周瑜初追隨孫家在江東開創事業之時,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而那時的諸葛亮尚躬耕南陽,等到諸葛亮二十六歲出山時,周瑜已經在權謀場上摸爬滾打過一遍了。

最能體現周瑜在政治上眼光獨到,老謀深算的是他覬覦西蜀,想趁曹操新敗,不能對孫權興兵之時,攻取益州,兼并張魯,支援馬超,讓東吳國土擴張,在未來數十年內人口大增,國家實力直線上升,自此以後擁有與曹操長期對抗的資本,南北對峙,只待曹操一死,北方權利格局有所變化,東吳乘機而入,讓曹操一生心血為東吳做了嫁衣。

只可惜的是,這一切還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之中時,周瑜英年早逝,時年三十六歲。

而他這個能夠改變歷史走向的計劃,在多年後被諸葛亮借鑑並提出,劉備依靠大部分複製這條進攻路線建立了蜀漢政權。

由此可見,周瑜在政治上的謀略並不輸給諸葛亮。

周瑜文韜武略,進可上陣殺敵,退可朝野弄權,倘若不是天妒英才,早早退出了歷史舞台,他與諸葛亮交手,孔明未必能與之匹敵,歷史或許也將被改寫,只可惜,歷史早已寫好,周瑜早逝,多年後羅貫中又寫了一部《三國演義》,周瑜自此被定格在時光深處,在演繹小說里模糊了身影…….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真是被氣死的嗎?

既生瑜,何生亮!病重的周瑜說完最後一句話,溘然長逝。《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是個嫉賢妒能、小肚雞腸的人物,一生與諸葛亮鬥智,最終被諸葛亮活活氣死。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誤讀,真實的周瑜卻是一個接近...

周瑜之死真相:為何後世普遍認為是氣死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東吳的大將黃蓋為了取信於曹操,想投靠曹操軍營,周瑜故意與黃蓋鬧矛盾,最後對黃蓋采刑罰。後來黃蓋非常氣憤,去投靠曹操。曹操將戰船連鎖在一起,這為赤壁之戰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