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重溫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80周年。

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早已成為歷史,但長征培育的偉大的長征精神卻是永恆的。

這種精神歷久彌新,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我們克敵制勝的傳家之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今天我們怎麼理解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應該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重要命題。

我想結合長征的具體史實,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我們首先不能忘掉的是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回首長征歷史,儘管最初紅軍將士們並不知道長征的落腳點在哪裡,戰略轉移何時才能結束,但他們深信:「只要跟黨走,就有前途,就會勝利。

」當時,各級黨的政治部門,都要求全體指戰員、政治工作人員「有最大的堅定性,勝利的信心,鐵一般的團結」;各部隊採用以軍政首長致紅色戰士或幹部的信、召開幹部會議、強化報紙宣傳、上政治課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信念教育,把廣大指戰員樸素的階級感情升華為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追求,使之堅信「黨的事業必勝」。

正是靠著這種信念,紅軍才成為一支打不垮、拖不散、難不倒的鋼鐵勁旅。

聶榮臻曾說:「試問我們的每一個紅色戰士,為什麼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你是為了『打土豪,分田地』。

再進一步的問他,他會回答你:『為了蘇維埃新中國!』『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更進一步問,他會回答你:『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每個參軍農民,都經歷了一個對革命目的由不認識到認識的過程,由初步具有這種認識,隨後就變成每個革命戰士終生為之奮鬥的政治目標、政治思想和鬥爭信念。

戰鬥力就是從這裡生長出來的。

」長征的歷史表明:共產主義信念是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我們不能忘掉的是戰勝艱難的頑強意志。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頑強拼搏,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楷模,體現了中華民族革命英雄主義的傳統美德。

長征途中,紅軍遇到的困難世所罕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犧牲。

據統計,長征中平均每天走37公里,平均每前進70米就犧牲一個人。

因為紅軍將士面臨的是:前有荷槍實彈的堵軍,後有鋪天蓋地的追兵,上有狂轟濫炸的飛機,腳下是一條條波濤洶湧的江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茫無際的草地……就在這「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中國工農紅軍忍受了酷暑嚴寒、乾渴飢餓,血戰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穿越荒無人煙的地區,艱難跋涉25000里,翻越18座高山,渡過24條江河,轉戰10多個省,攻占700多座縣城,進行了300餘次戰鬥,終於從100多萬敵軍的重重包圍殺出了一條生路,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

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無數先烈戰死沙場,他們中既有普通的紅軍戰士,也有軍團長和師、團首長。

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喋血婁山關,紅25軍政委吳煥先血灑四坡村,紅34師師長陳樹湘在湘江戰役負傷被俘後掏腹斷腸。

很多烈士臨終前深情地說:「為革命而死,死而無憾。

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我們不能忘掉長征是實事求是精神的典範。

如果說長征之前,紅軍遭受慘敗;長征本身,紅軍出於無奈;長征之初,紅軍面臨毀滅之險,是在飽嘗王明為代表的「左」傾中央領導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苦果,那麼,遵義會議之後紅軍擺脫險境,爭得主動,獲得生存,贏得勝利,則是在品嘗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領導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甘甜。

縱觀整個長征的全過程:放棄湘西,轉向貴州;取消博古、李德的錯誤領導,確認毛澤東為首的正確路線;捨棄川西,北上陝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智取婁山關,突破臘子口……。

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套戰略戰術的實施,每一次戰鬥勝利的取得,都無不與共產黨人的探索和求實精神息息相關。

需要指出的是,遵義會議是我們黨從1921年誕生以來,第一次沒有依靠別人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問題的一次會議。

遵義會議解決了當時最為迫切的軍事問題,也解決了當時同樣迫切的組織問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我們不能忘掉長征是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精神的寫照。

出於對黨和紅軍瀕臨絕境的挽救,毛澤東以高度的黨性原則,在黎平會議以前,至少六次公開向中央「三人團」提出過意見,均未被採納。

但毛澤東還是不厭其煩地按照黨的組織原則,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在自己的意見被否決之後,仍然服從組織的決議,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極強的組織紀律觀念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良苦用心!

長征途中,紅軍將士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團結拼搏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弘揚。

行軍途中,紅軍將領朱德、周恩來把自己的馬讓給傷病員騎,自己則踏著泥濘道路艱難前進;我因撰寫《陳丕顯傳》,採訪過原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安全部部長、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他回憶過雪山時的情景。

他們同班的有一個名叫姜鐘的同志,由於年小體弱,又得了雪盲症,行動十分困難。

班裡的戰友們發誓,「決不讓一個人掉隊,就是背也要把姜鍾背出雪山。

」高山缺氧,空氣稀薄,一個人行走都氣喘吁吁,再攙扶一個人,困難可想而知。

但戰友們就是憑著階級友愛,共同戰勝了困難,翻過了雪山,可見戰友感情之深。

長征精神中的「不忘初心」——我們尤其不能忘掉的是黨的群眾路線。

一部紅軍長征史,也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之情的生動歷史。

在長征出發時,蘇區人民為紅軍幾乎捐獻了一切。

紅軍擴兵招兵,蘇區青年踴躍報名,母親送兒參軍;紅軍籌糧餉,蘇區婦女把耳環、手飾捐上;紅軍架浮橋,蘇區百姓捐完了木頭捐門板。

長征後期,紅軍途徑川西北阿壩地區,那裡面積不足六萬平方公里,人口僅20餘萬,人均年有糧食600斤。

但從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的十六個月中間,紅軍三大主力10萬人先後過境或留駐該地。

阿壩地區藏、羌、回、漢各族人民,卻為紅軍籌集糧食2000萬斤,大小牲畜20萬頭,土鹽5000餘斤。

當地各族人民與紅軍同吃草根、樹皮,共同度過難關,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過草地時,飢餓是最大的困難。

雖然在行前準備了一些青稞麥,但最多只能吃3天,還有一半的時間粒米皆無。

怎麼辦,紅軍戰士想辦法。

他們挖野菜、拔草根,揭樹皮充飢,後來連這些東西也很少了,就把皮帶、坎肩、馬鞍子、皮鞋等切成小片煮著吃、烤著吃。

有的同志吃野菜中毒,有的吃皮帶咽不下去,有的揀大便里沒有消化的青稞麥洗洗吃,為了能生存下來,有的竟還喝馬尿、人尿。

當時炊事班有個戰士叫張思德,就是後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文章里高度讚揚的主人公張思德,他恐怕野菜有毒,自己嘗過後再讓別的人吃,有一次竟然中毒昏迷許久,此事被人們廣泛傳頌。

紅一軍團某連有一位姓謝的戰士,遇見了從川陝蘇區逃出來的母子三人,為了讓他們能活著走出草地,他把自己的乾糧袋送給了他們,讓他們走出了草地,自己卻永遠長眠於那死亡之地。

總之,紅軍長征正是我們黨、我們人民軍隊「不忘初心」的光輝典範。

今天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長征中,同樣需要長征精神,同樣需要長征精神的發揚光大!

作者為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名譽會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

主編:王多

圖片編輯:蘇唯

題圖來源:新華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征——一部聲震寰宇的英雄史詩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紅軍將士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肩負起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

於化民:長征英雄史詩的當代啟示

在過往的歲月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改變了歷史發展的走向,因而有著特別的意義。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勝利就是這樣的事件。作為長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奪取全國政權,前後用了28年時...

發揚長征精神,砥礪民族復興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持續三年、轉戰14個省的長征勝利結束。長征勝利已80年,新中國也已走過了67個...

紅軍長征是獨立自主精神不朽的象徵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這場氣壯山河的偉大壯舉中,我們黨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奇蹟,而且譜寫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史詩,為獨立自主解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