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長征精神,砥礪民族復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持續三年、轉戰14個省的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勝利已80年,新中國也已走過了67個春秋,但長征精神卻始終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並在許多歷史關鍵時刻提醒我們不斷發揚長征精神,銳意進取,頑強拼搏。

82年前的秋天,由於左傾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踏上了艱難的長征跋涉,而這一走,就是二萬五千里。

從「湘江戰役」,到「通道轉兵」,紅軍命運依然處於生死關頭,直到「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確領導,紅軍才看到了希望。

在毛澤東的智慧領導下,紅軍取得了「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彝海結盟」、「飛奪瀘定橋」等關鍵戰役與民族團結的勝利,在「爬雪山」、「過草地」之後,紅軍終於迎來最後的會師勝利。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在後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況下,紅軍緣何依然能有如此頂天立地、履險如夷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縱橫馳騁、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呢?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有著「革命理想高於天」堅定理想信念,有著為民族解放,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

數據統計,長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人,長征中犧牲的營以上幹部430多名,軍以上幹部10多名,反圍剿戰鬥中紅軍指戰員的脖子上都系有紅色的「犧牲帶」,表明為革命獻身的決心。

湘江戰役中,紅5軍團第34師為掩護中央紅軍轉移,5000多名指戰員英勇拼殺,浴血奮戰,血染湘江,師長陳樹湘被俘後,從腹部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

長征路上,正是這種革命信念與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激勵著紅軍指戰員前赴後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繆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在搶渡金沙江,跳出國民黨軍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彝海結盟之後,毛澤東率領紅軍指戰員意氣風發、激情滿懷地登上了六盤山。

雖然此時紅軍已犧牲了近三分之二,但毛澤東依然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充滿了自信。

這種自信正來自長征精神的洗禮,更來自長征路上收穫的軍民一心。

長征不但修正了黨的路線,確立了黨對軍隊的正確領導,更磨礪了軍魂,錘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與必勝決心,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無價的精神力量。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長征不但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和壯舉,更是中國革命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

長征在三年戰鬥與行軍途中,播下了人民軍隊的革命火種,並在十一個省份民心之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

《七律·長征》被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譯成英文作為其著作《紅星照耀下的中國》的結束語,也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光輝革命歷程,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最後勝利的不可阻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雖然此詩寫於1935年婁山關戰役、遵義會議之後,卻是長征精神最鮮明的寫照。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長征路上「七根火柴」、「金色魚鉤」、「半截皮帶」的艱苦歲月,不能忘記紅色基因、群眾路線和「兩個務必」,如此我們才能在新長征路上不斷回眸、梳理「雄關漫道真如鐵」的豪邁,不忘初心,傾聽人民的期待,不斷革新自強,永葆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向著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步從頭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