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求——尋找心有靈犀的朋友(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命清高 難得知音

禰衡,東漢末年平原郡人,文章好,言辭鋒利,天生性情狂傲,出家鄉來到許都求功名,交了兩個朋友,一個孔融,一個楊修,就和他們兩個好,別的諸如當時著名謀臣荀彧、陳群、司馬朗等被他一概視之如敝履。

可以推想,在當時,他看不上別人,別人自然也看不上他,進取的門路愈加狹窄。

禰衡和孔融算是半個老鄉,兩個人性格相近,言談放誕,情投意合。

孔融「深愛其才」,作《薦禰衡表》向曹操推薦。

「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而數有恣言。

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

」身為丞相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哪容得禰衡這個楞頭青對自己輕慢,招他為鼓吏,欲挫其銳氣。

兩個人的正面衝突由此而始,因為禰衡不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竊國」行徑。

禰衡擊鼓罵曹

某天,曹操宴請賓客,席間歌吹鼓樂,鼓吏必須更衣表演,而禰衡穿平時衣服上場,鼓漁陽曲,「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

但是要求他更換鼓衣,他卻一件一件地脫衣,「裸身而立」,居高臨下地光著身體對著席地而坐的曹操和眾賓客,然後,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換上表演服,也不擊鼓,掉頭而去。

曹操笑道:「本來我是想侮辱一下他,誰叫他那麼狂傲,我召見他竟然敢不來,沒想到這回反被他侮辱了。

孔融知道曹操笑不是好事,趕忙跑去向曹操說情:「禰衡已經知道錯了,想登門向您道歉,您就大人大量吧。

曹操既是丞相又是文壇領袖,正當用人之際,「禮賢下士」四個字不光是口裡說還得見行動,不可辱沒他愛才的美名,於是同意孔融請求,高興地等待禰衡到來,結果禰衡一身布衣,手執一根木棒,跑到曹府門口,一邊木棒捶地,一邊大罵曹操不是個東西。

鬧到這地步,孔融也保不住,曹操算得上大政治家氣度,不想殺一個士人毀自己的名聲,派人監督驅逐禰衡出許都,遣送給荊州刺史劉表。

劉表老於世故,不想與個性狂傲的禰衡打交道發生衝突,把他打發給自己的下屬江夏太守黃祖。

黃祖武夫出身,和禰衡合不來;黃祖的兒子黃射好文學,和禰衡相處得極好。

黃射在江心洲上宴會賓客,朋友給他送來一隻鸚鵡,禰衡當場作《鸚鵡賦》,一氣呵成,文采飛揚。

他讚美鸚鵡的羽毛和嬌好聲音,同情鸚鵡被人捕捉關進籠子玩弄的不幸遭遇,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怨心情。

禰衡管不住自己的性格,終於有一天當眾人面罵黃祖為「廟中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

黃祖發怒,處死禰衡。

埋葬在江心洲。

禰衡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人們懷念英才早逝的禰衡,用禰衡的《鸚鵡賦》將江心無名洲取名為鸚鵡洲。

禰衡之死,死於他內心的自傲與孤獨,尤其是從京都遣送到江夏以後,禰衡對自己的前途深感絕望,即使是黃射對他的情誼也沒能融化他心中的冰塊,因為他的才華不能只供人開心取樂,更要用於治國安邦。

孤標傲世,孤獨寂寞,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越不被人理解就越憤世嫉俗,越憤世嫉俗就越不被人理解。

他內心其實是十分脆弱,「鳥之將亡,其聲也哀」,仿佛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活不長久,「漁陽鼓」、《鸚鵡賦》,用最悲涼的聲音來抒發自己絕望的情緒。

他渴望得到懂自己、知自己的知音,讓自己的才華派上大用場,然而天生的性格自傲,註定他是一個孤獨的行吟者,斷送在絕不可能成為他的知音的莽夫刀下。

知音難求,是禰衡的悲哀,也是許多懷才不遇的文士的哀嘆。

世界的本質就是這樣子的,你的內心感覺到黑暗,你的外在就更加黑暗,大眾沒有改變黑暗的勇氣和能力,言行與眾不同的孤獨傲世者就是權勢者和俗眾的天敵。

後世文人哀悼禰衡,為懷才不遇禰衡而憤慨,而憐憫,藉以散解自己心中的淤積,是古人最暢快的文字傾瀉,於是「芳草萋萋鸚鵡洲」,鸚鵡洲成風景名勝之地。

抱殘守缺 易失知音

如果說屈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那麼王國維就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1927年6月2日,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

當代人知道王國維,一是他的《人間詞話》,二是他的死。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今天人幾乎背得爛熟。

有人把他和屈原並列,也許認為兩個人都才華超人,都是舊時代的憑弔者,而且選擇的死的方式一樣。

王國維,字靜安,浙江海寧人,名門世家之後,家學淵源,舊學基礎紮實,晚清時「海寧四才子」之一。

1898年王國維在上海遇到「師長兼導師」羅振玉,成為他的人生摯友,從此開始長達29年的交往,彼此之間,恩怨糾葛,一直到王國維死。

1900年王國維在羅振玉的資助下赴日本留學,六年間頻繁來往於日本和中國,大量學習研究東西方文化。

回到北京後,王國維住在當時是清廷官員的羅振玉家中,曾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等職,引西方文學入中國,翻譯或譯介但丁、莎士比亞的著作等,廣為流傳的《人間詞話》也在這一時期完成。

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僑居日本5年,王家和羅家緊鄰,二人朝夕相處,幾乎是每時每刻都聚在一起研究學問。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糾結著他們共同的心。

這種情懷註定他二人必將回國,國內才是中華文化的根。

二人的感情不只停留在志趣相投的摯友關係上,回國後雖然一家在北京,一家在天津,兩家仍然往來密切,甚至結下了兒女親。

1924年冬,馮玉祥驅逐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宮,王國維憤怒不能抑制,邀約羅振玉等舊學文化人一起自殺,這種以身殉清王室的過激之舉雖然被人勸阻未成,卻是見舊文化的影響對他們有多深。

1926年,王國維的兒子意外身亡,羅振玉不告而別帶走女兒,不顧王國維數封信解釋,從天津斷然發出一封厲言相向的絕交信。

國家憂患、家庭憂患襲來,已使王國維承受了巨大傷痛,他太需要知己的關懷來減輕精神壓力。

然而得到唯一知己的竟然是一封絕交信「天柱折,地維絕」,知音離散,「弦斷有誰聽」!王國維再也承受不住精神崩潰,自殺於昆明湖的當天還去清華園上了半天班,主意已定,神情平靜,誰也料不到悲劇發生。

王國維自殺與其說是為清王朝殉情,不如說是為中華文化殉情。

真正促使他的絕斷之心的自然是相交數十年情同手足的知交好友反目,他心中的知音之交竟然絕情,兩千多年的知音文化輕易顛復了?這比兒子意外身亡更難以接受,他經受不住。

朋友對你知心,能夠拉回你跌落萬丈深淵的心靈,哪怕冰涼也能捂熱;最重要的朋友得而復失,最珍視的信念垮塌殆盡,被掏空的心能置你於死。

羅振玉說:「靜安以一死報知己,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

相知多年的朋友決裂,痛苦是雙方的,從知無不言到無話可說,表面上絕斷,內心斷絕不了,因為太多心靈牽掛,孤獨的靈魂找到伴侶,原本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最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源於武漢出版社出版

《千古絕唱話知音》

第五章 歷代風流繹知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第一毒舌,罵遍所有人,下場悲慘

三國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在三國的人才裡面,口才好的人有很多,像諸葛亮,孔伷等等。但是要說誰最能罵人,恐怕非今天我們講的這個人莫屬。這個人就是禰衡。

這樣的奇葩人物 才華越高越危險

歷史上這麼一位奇葩人士,才華橫溢卻想盡辦法作死。他罵了頭號當權者,人家不理他;罵了當時公認的文化名人,人家不理他;於是他就逮誰罵誰,結果被一個對他很好的地方大員給殺了。殺完之後兇手還很後悔。 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