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中有一細節充滿蹊蹺,大宋王朝諱莫如深,後世爭議千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成為眾將士公認的「天子」。
2月4日,恭帝柴宗訓被迫將皇位禪讓於趙匡胤,宋朝建立,年號改為建隆。
此時距趙匡胤出任殿前都點檢一職,還不到第二年。
對於這場充滿神秘色彩的兵變,北宋朝廷總是諱莫如深,後世猜測更是眾說紛紜,趙匡胤到底是被迫還是在演戲?
對於趙匡胤在此事的定位,主流觀點一般認為他是該事件的主謀和策劃者,理由似乎很簡單——沒人不願意當皇帝,尤其是皇位唾手可得的時候。
但這些支持者卻忽略了古代封建倫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
以王立群教授為例,他認為「陳橋兵變」中趙匡胤是主謀,其理由是找不到趙匡胤具體謀劃「陳橋兵變」的相關史料,因此他認為是後世將史料進行了處理。
那麼這些史料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不妨來細細分析。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光義,憑著所謂的「金匱之盟」當了大宋皇帝。
登基之後,太宗趙光義就組織人手編寫《宋太祖實錄》,負責人是非常有學問的翰林李嚦。
由於李嚦是個老實人,於是他就照實寫了一本,學術界稱之為「舊錄」。
不過這個版本呈到趙光義面前時,後者非常不滿意,下令要重寫,可是重寫之後仍然不滿意,於是此事就這麼給耽擱了。
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就讓錢若水領銜編修了《宋太宗實錄》,看了初稿感覺很滿意,就打算讓他接著重修宋太祖實錄,卻不料錢若水死活不干。
在真宗的強行彈壓下,後者只得咬牙參與了《宋太祖實錄》重修工作,後人稱該版本為「新錄」。
編修結束後,宋真宗照例進行賞賜,卻不料其中又有一個老實人堅決不肯接受賞賜,也姓李,叫做李沆。
所以很多人因此認為新版實錄不可靠。
新舊兩版有什麼不一樣呢?在「陳橋兵變」之中,太祖率領麾下將士還朝,曾下令眾人不得侵犯後周的符太后與小皇帝柴宗訓、不得欺凌後周公卿、不得搶掠各地府庫。
在舊版之中,這命令是趙匡胤自行吩咐的,然而在新版之中,卻增加了趙光義的戲份——趙光義主動攔著太祖的馬,叮囑趙匡胤回京城之後千萬不得如何如何。
宋人李燾在撰寫《續資治通鑑長編》採用了後者,但特意註明了舊版實錄的相關描述。
此外,北宋年間有位很出名的文學家,叫做王禹偁(chēng),因為性格耿直、不領會皇帝的意圖,結果從翰林學士兼知制誥的職務被貶至黃州當知州,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確記載,「陳橋兵變」時趙光義並不在場,而是呆在開封家中,一聽說政變成功才從家中跑出來迎接兄長。
元代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也認為新實錄是為迎合皇帝之意,杜撰了「太宗叩馬諫言」的劇情。
反過來,這也證明了舊版《宋太祖實錄》與《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的小注是可靠的,於是王教授因此認定趙匡胤是主謀,並能夠解釋為何找不到有關趙匡胤如何「陳橋兵變」的詳細史料。
然而這真的就能證明趙匡胤是策劃者麼?恰恰相反。
我們不妨以舊版實錄內容為基礎進行推演。
周世宗柴榮去世後,7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朝廷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安定局面,恰好這時候外地來犯,趙匡胤便率軍北上迎敵。
到陳橋驛的時候,眾人停下來紮營休息,將士們開始議論。
很多人認為皇帝年幼,自己戰死沙場也沒人知道,不如先擁護趙點檢當天子,然後再北征。
於是李處耘將眾人的意見傳達給趙普,趙普卻直接說:"太尉赤忠,必不汝赦"。
意思就是說趙點檢對後周一片赤忱,要是知道了你們的二心絕對不會饒恕你們。
此言一出,一些膽小的士兵就悄悄溜了,一些膽大的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如今他們已經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了另立天子的事,如果此事成了,則擁戴有功;倘若做不成,那就都是死路一條。
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一大群人又跑去找趙普。
作為趙匡胤的親信,趙普早就認定趙匡胤能成大事,見眾人如此堅定,也希望趙匡胤位登九五,於是連夜派人趕回開封保護趙氏家眷,同時通知石守信、王審琦管好開封各城門。
一切安排妥當後,次日黎明眾人集合在趙匡胤帳外,由趙普入內稟報將士們的訴求,睡眼惺忪的趙匡胤一聽,嚇得瞬間清醒,立馬掀開帳篷準備勸說眾人,卻不料有人將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隨後便是一群人跪下來叩拜,高呼萬歲。
史料的記載是趙匡胤明確拒絕。
然而看到將校們手中明晃晃的刀劍,他又犯了難。
如果答應稱帝,自己就是對後周不忠,此事必成為終生污點。
如果堅決不當並以死自證清白,那麼這群將士為保命更是得殺回開封,後周非但不能繼續北征還將陷入內亂。
眼見有人已經拔刀,趙匡胤不得已才開口表示,眾人貪圖富貴才擁立他為帝,這事他認了,但接下來必須聽他的命令。
眾人齊聲答應,趙匡胤這才無奈地率軍返回京城。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其親信趙普的表現都很自然而然,而不像新版實錄中那樣積極,所以反倒招人懷疑並產生了更多的聯想。
根據推演,我們不難發現,在7歲孩童登基為帝的情況下,出征將士為謀求私利產生另立新主的想法,符合曆代兵變的規律。
其次,趙匡胤素以仁厚聞名,如果他是主謀並參與策劃,為何不事先派人保護家屬,反倒是趙普連夜派人趕回京城?
再者,這一過程也充分符合趙普的為人,既忠誠又渴望主公成就大事。
最後,正因為「陳橋兵變」是眾將士謀劃的自發事件,因此歷代史家窮極一生也無法搜尋到與趙匡胤主謀此事有關的史料證據。
倘若此推演成立,那麼趙匡胤不僅是忠於後周、被迫無奈登基的,而且還在此事件中力挽狂瀾,於瞬息間完成了救國保民的壯舉。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陳橋兵變中有一細節充滿蹊蹺,大宋王朝諱莫如深,後世爭議不止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成為眾將士公認的「天子」。2月4日,恭帝柴宗訓被迫將皇位禪讓於趙匡胤,宋朝建立,年號改為建隆。此時距...
每天了解一個人——趙匡胤 死因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祖籍涿郡,生於洛陽夾馬營。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贏為什麼就能輕而易舉的奪得皇位?
話說到了五代時期末年,後周皇帝柴榮雖然英明神武、很有作為,但卻是個短命鬼,不到40歲就死了。他死後,後周皇位傳到了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手裡,7歲的兒童懂什麼,由符太后垂簾聽政,宰相范質、王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