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雙輝映忠魂:大宋是百姓的江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宋江山》第二卷陳橋雙輝,根據歷史記載,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繼承大統,使大宋江山更加穩固。

只看卷名,陳橋雙輝當指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位皇帝,但是讀完文本之後,發現事情遠不是如此。

趙匡胤黃袍加身,雖有個人的意願在裡面,但手下的推動還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趙匡胤本人有給天下百姓和平穩定生活的大志,但是對世宗柴榮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不忍心做下傷天害理之事。

即便在柴榮病死之後,他也不忍心對舊皇后和遺孤做出絕情的事情。

他的這種慈悲被趙普、石守信等熟知,於是設計脅迫趙匡胤登上皇位,他才半推半就的實施治國方略。

從這一點來看,趙匡胤的行為算不上光輝,時勢如此,不得不為,正應和了時勢造英雄的歷史規律。

趙匡胤的母親杜老夫人雖為女子卻有戰略眼光,她看出後周天下之所以被大宋所滅,全是因為柴榮死後將皇位傳給了8歲的訓宗,少主無力才坐視江山被人拿走。

於是以太后的身份要求趙匡胤發誓死後將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匡胤本來性情中人,居然答應了。

然而,隨著事態發展,趙光義逐漸顯出急於登基的徵兆,兄弟二人終於反目,趙光義將趙匡胤毒殺。

這樣看,趙光義也沒有資格擔當「光輝」二字。

我認為真正可以稱得上「陳橋雙輝」的是後周遺將李筠和趙光義的部下楚昭輔。

陳橋兵變,趙匡胤得了皇位,為了防止前朝將領反撲,採取了鎮壓與安撫結合的政策,其中李筠跟世宗一起打下江山功勞至偉,雖然佩服趙匡胤的是個人才,但扔痛恨其奪皇位。

趙匡胤的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因此李筠便成了大宋江山穩固首先要除掉的人物。

對峙之勢已成,李筠之子李守節主張率十萬部與大宋決一死戰,但李筠的話卻讓我熱血沸騰。

「我們不能贏,真的爆發大戰契丹一定從後面來襲,大好中原就要落入蠻夷手裡。

趙匡胤真乃天下一號英雄,只有他能掌控。

」「趙匡胤需要一場勝利,用我的死給他一場勝利,我死了趙匡胤不會為難你,可保一家血脈。

你就留在潞州,只能打契丹人,不能打中原漢人。

」「我們不能自立為王,這樣中原就分裂了,老夫只用少數兵與趙匡胤決戰一場,讓天下人皆知我李筠對得起大周。

」在國家統一大義面前,知遇之恩只能用生命去報,老將軍堪稱輝煌之星。

趙匡胤兄弟爭地位的事情公開之後,趙匡胤準備誘殺趙光義,跟陳橋兵變那次不同的是,這次趙匡胤自己下了決心,命令張霽帶刀斧手埋伏。

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張霽遠遠看見來了一隊人馬,但是沒有趙光義,而是趙光義的部下楚昭輔。

既然主角沒來,張霽只好先接待楚昭輔,也希望探探口風。

沒想到的是,楚昭輔酒足飯飽直言相告。

「晉王不來了,我讓他回去了。

我帶來的兵是保護大宋江山的,皇帝是誰並不重要。

兄弟相殘,我們不應該站隊。

」「我今天帶兵來不是發動政變,有我八百楚家精壯在,誰也不能用流血的方式奪位。

」一番話讓陷入迷局的張霽醍醐灌頂,當即罷兵。

大宋將領大多持這個態度,因此皇帝異位兵不血刃,兄弟相殘沒有把大宋陷入內戰的深淵。

這種境界豈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人可比的!頂層決策儘管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中層幹部的盲目實施,變本加厲,那江山還是百姓的江山,而不會成為某些人爭名逐利的靶場。

因此,陳橋第二光輝人物,當屬楚昭輔。

·END·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翼書APP,

註冊登錄後點擊「書友」按鈕,

領取十萬冊免費書,與百萬書友同窗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黃袍加身後,趙匡胤又是如何巧破眾反臣叛亂的

公元九六O年,通過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坐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因為注意嚴肅軍紀,和兵變後,事先與眾將約法「三章」: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

「今日」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1058年前的今天,0960年2月3日 (農曆正月初四),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趙匡胤的被手下黃袍加身,擁立為皇帝,大宋王朝開始。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大宋走上一條不歸路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中國的人口首次超過一億。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富庶的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比現代人都高。連賣饅頭的住的都是獨棟別墅。但這個朝代也是5000年里唯一個不發...

難逃天譴的皇帝,一切皆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第一個:趙匡胤 早在後周郭威的義子周世宗柴榮登基以前,曾經的有過柴榮、趙匡胤、鄭子明三個金蘭結義,結義時曾有誓約:取得江山後共享寶貴,每人三年輪流為帝,兄終弟及。趙匡胤當上皇帝恐怕日後江山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