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三國能臣——曹魏篇(棗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番 帝國富足的基石——棗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一首《臨江仙》,一部《三國演義》,將一段雄渾厚重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無論在軍事戰爭、權謀政治還是人物塑造上,都展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是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

該部著作穿過歷史的長河,徐徐的流淌在各個時代,無論老少婦孺,對其中的英雄人物都耳熟能詳,其中的奇謀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我們歌頌桃園三結義的義薄雲天,我們傳唱武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我們嘲笑周郎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憤恨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真實的三國到底如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演義已經給我們足夠多的品評空間,真實的歷史誰又說的清楚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時期湧現出太多璀璨的巨星,有梟雄、有謀士、有猛將亦有忠臣,然而還有一些,治世之能臣,因為沒有活躍在殺伐征戰、爭謀鬥智的舞台上,所以錯過了被傳頌的機會。

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默默付出的基石,才有了三分鼎立的天下,征戰再勇猛、智謀再深遠,沒有堅實的基礎,也難以精彩的發揮出來,所以歷史不應該將這些能臣淡忘,小編希望儘自己微薄之力,儘可能的將這些人物呈現在大家面前。

今天要說的人物——棗祗(zhī)

棗祗

棗祗(音zhī),生卒年月不詳,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曾任東阿令、羽林監、屯田都尉、陳留太守等職。

由於棗祗英年早逝,對於他的史料記載極其有限,然而他的貢獻,對曹操集團卻是十分巨大的,因為他倡導推行的屯田制,為曹操連年征戰、馬壯兵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漢朝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土地使用者向國家繳納耕種稅。

然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土地逐漸集中到大地主手中,地主勢力極為強大,大部分農民淪為佃戶,國家稅收逐漸減少。

到東漢末期,地主階級剝削愈發殘酷,長期不斷的豪強兼并戰爭,使廣大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村到處都是「田無常主,民無常居」的局面。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各路諸侯的窘境:

漢獻帝在東遷洛陽途中,多次面臨斷炊的危險,隨從的官員有時不得不以棗菜代糧。

到洛陽後,算是安頓下來了,但下級官員還得跑到荒野中去採摘野菜。

那些大大小小的軍閥們,平時過著「譏則寇掠,飽則棄余」的生活。

等到百姓都餓的快要死,實在無糧可搶的時候,他們的日子也就變的非常難過了。

袁紹原擁有以糧食富足聞名的冀州,但軍隊仍常常需要以桑植為食。

袁術在江淮,沒有軍糧,只好讓士兵摸河蚌餬口。

公孫瓚的部將田楷在青州,因與袁紹連戰兩年,糧食吃盡,互掠百姓,弄的野無青草。

由於缺乏糧食,無敵而自潰的小軍團更不可勝數。

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196年,曹操為迎漢獻帝,兵發梁縣,此時軍隊糧草已經不足,迎來獻帝一行人馬之後,更是捉襟見肘。

《三國演義》在演義曹操迎獻帝的時候,還為眾人準備了豐盛的酒肉,我想當時就算真是如此,曹操的心也是在滴血的,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現在的北方,餓殍遍地,土地荒蕪,根本就沒有充足穩定的糧食供應。

也就是此時,棗祗毛遂自薦,直言可以解決糧食緊缺的問題,辦法就是,施行 「屯田制」。

屯田制

關於屯田之法,古已有之,在漢景帝時期,晁錯上《守邊備塞疏》就主張過屯田自給,中興開國的伏波將軍馬援也曾在隴西屯田,而徐州刺史陶謙也以陳登為典農校尉,專門負責屯田。

但是屯田這種形式只限於邊塞之地,主要是解決軍糧供應的問題,並不能應對整個朝廷的巨大花銷,畢竟國家課稅才是朝廷收入的主體。

所以曹操當時也是懷疑的。

棗祗向曹操解釋道:如今天下混戰,民籍雜亂,戰亂頻繁更兼蝗旱災害泛濫。

大部分地方都有荒田,民戶安定的田地不僅數量極少,賦稅壓力還很大。

單以豫州為例,戰亂以來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幾無產出,萬頃之地無人耕種。

而今戰亂四起,各州流民無數,流民居無定所,又無法由官府授予官田,正是無路可走、無田可種的境遇。

如果把荒田與流民都充分利用起來,改軍屯為民屯,募集流民來種荒田,那便是一舉兩得,還能徹底解決糧食緊缺的問題。

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棗祗在許昌,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

豐收

關於國家和農民的分成比例,也是經過一波三折之後,才最終確定的。

最初大家一致主張按照計牛輸谷,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災除』,這就是三十稅一的田制,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這就是主張仍照漢代民假官田的辦法。

就是按耕牛的數目來徵收屯民糧食。

這麼收糧雖然易於計算,但是對征糧數目有了最高限制。

豐收了不能多征,倘遇到水旱災害則要減免,這樣一來不僅會造成軍民矛盾,也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屯田制的作用。

因此棗祗建議,乾脆把田地分給屯民,按人授田,再按人征糧,收成國家與百姓對半分,這樣旱澇保收,豐收時節還能再多征些,資源分配最為合理。

曹操最終力排眾議,採納了棗祗的建議。

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並穩定了下來。

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也積存了大量的糧食。

「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三國志·魏書·任峻傳》),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從而加快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

棗祗的首倡和發展的屯田制,是在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的歷史條件下,封建國家同豪強地主爭奪對無地流民的控制權,限制豪強地主無限度地奪取土地而採取的一種特殊制度。

它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棗祗不幸早死,後來曹操懷念其功績,追贈他為郡太守,同時下令給他的兒子處中封爵,並祭祀棗祗。

曹操在《加棗祗子處中爵並祀祗令》中說,大興屯田的結果是「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這是棗祗的功勞,是「不朽之事」。

對棗祗的功績給以充分的肯定。

棗祗作為臣子,能為領導者解憂,又能為治下百萬流民提供生計。

其貢獻和功德,完全不遜於四處征戰的將軍和出謀劃策的軍師。

所謂術業有專攻,棗祗的功績雖然沒有像其他英雄人物般被傳頌,但是他為曹魏的同意作出了同樣巨大的貢獻,這樣的能臣,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敬畏,值得人們去歌頌和書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四大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生產關係的核心就是土地所有制,因而土地和土地制度問題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與江山社稷和人民福祉息息相關。

「古今事5」曹魏屯田制與當下的難民潮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軍閥割據,各地軍閥混戰,中原地區的經濟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民生之多艱就不必說了,當時眾軍閥包括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遇最大的問題就是軍糧不足,嚴重不足!曹操集團想出的辦法則是屯...

屯田制概述

屯田制,是中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採納部下棗祗和韓浩等的建議而施行的土地制度,對三國以及之後很長時間的中國歷史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軍隊戍邊屯田,西漢時就常用於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漢文帝時...

屯田制 曹操統一北方根本 卻毀於曹魏的繁榮

屯田制度是曹魏統一北方的根本,使得曹魏成為了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方。很多人都以為屯田制起於三國時代,其實不然。早在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後 ,大漢就在國土西陲進行了大規模屯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