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聊春秋:豎刁自宮、易牙烹子、開方背親,齊桓公身邊的小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建議,兩次伐魯都以失敗告終,很快調整了心態。

管仲這麼有本事,那就什麼都聽他的吧,以後只要有什麼事,都是一句話:「何不告仲父?」,那意思就是說,有什麼事別來找我,直接去找管仲吧,我授予他全權處置。

要不說齊桓公能成就霸業呢,就這份心態、就這種胸懷,能不成功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堅定的用人不疑的態度,使得管仲能夠全心全意的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在歷朝歷代的領導者身上都是不多見的。

領導身邊除了賢臣之外,更多的是小人。

齊桓公身邊就有三個非常出名的小人。

第一個名叫豎刁,是個小白臉,在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就跟在他身邊,後來公子小白變成了齊桓公,豎刁為了能夠繼續方便的出入宮廷,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自宮,一刀下去,使自己成為了古代自宮第一人,比後來明朝的魏忠賢自宮進宮早了2000多年。

豎刁自宮後,齊桓公更加寵信他,幾乎到了不離左右的地步。

豎刁,留下名姓的第一位宦官

第二個小人叫易牙,據說這個人是一個有名的廚師,烹調飲食很在行,通過豎刁得以接近到齊桓公。

齊桓公有一次忽發奇想:「鳥獸魚蟲我都吃遍了,只有人肉還沒吃過,不知道什麼味?」,結果到了中飯時間,就有一盆鮮美無比的肉食擺在面前,桓公吃完還想吃,詢問易牙是什麼肉,易牙回答:「這是我三歲兒子的肉,國君想吃人肉,我就把兒子殺了以滿足您的胃口」。

這就是易牙烹子的故事。

易牙,雖然烹了兒子,但也被尊為廚師的祖師

第三個小人叫開方,此人是衛國的世子,也就是將來的衛國國王,結果跑來見齊桓公,一番話說的齊桓公喜笑顏開:「明公是天下的賢侯,得以在您左右執鞭墜鐙,已榮幸之至,強過為君。

」父母不要了、國王都不做了,只要能當你一個小小的馬夫就夠了。

怎能不叫齊桓公感動。

影視劇中的開方形象

這三個人沆瀣一氣,環繞在齊桓公左右,把持了宮廷,又將矛頭對準了管仲。

天天在齊桓公面前給管仲下眼藥,其中最狠的一句話就是:「現在臣下有什麼事都去找管仲,國民但知有管仲而不知有國君」。

多少賢臣良相就死在這句話上。

不過當時的齊桓公還是清醒的:「管仲是我的股肱之臣,沒有管仲就沒有我,就沒有齊國,你們無需多言」。

正是有了齊桓公無條件的信任,管仲才能大刀闊斧的開展各項改革,短短三年,就將齊國從內亂之中拯救出來,達到了國富民強的建設目標。

而管仲對三個小人的認識也是非常清醒的,在他臨死之前,齊桓公問計於國事。

當提到易牙等人時,管仲說:「彼易牙、豎刁、開方三人,絕不可近!」桓公說:「易牙烹其子,以適寡人之口,是愛寡人勝於愛子,尚可懷疑嗎?」管仲說:「人情之深莫過愛子,對自己兒子尚且忍心,怎會有利於君王?」桓公說:「豎刁自宮以事寡人,是愛寡人勝於愛身,也可以懷疑嗎?」仲答:「人情之重莫過於身。

對自己身體尚且殘害,怎會有利於君王?」桓公說:「衛公子開方,捨棄其千乘之太子,而臣於寡人,以寡人之愛為幸。

父母死不奔喪,是愛寡人勝於父母,不可懷疑。

」仲說:「人情最親莫過於父母。

對父母尚且冷酷無情,又怎會有於君王?而且千乘之封,是人之最大慾望。

棄千乘而就君,是其所期望的大過於千乘。

君必須遠拒之勿近,近必亂國。

管仲離世,鮑叔牙為相時,曾力諫齊桓公罷斥了易開、豎刁、開方三人。

然而齊桓公離開三人之後,是食不甘味,夜不酣寢,口無謔語,面無笑容,終於又將三人召回。

據說聽到管仲去世的消息,這三個小人高興得不可耐,馬上各自回家取出舊寵帽來,彈灰跳躍,相互慶賀,準備捲土重來。

這也是成語「彈冠相慶」的由來。

當然,齊桓公悲慘的結局也正是由這三人導致的。

《史記》載:桓公屍在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

親賢臣則國興、親小人國滅,道理淺顯易懂,但能夠真正實行的領袖又有多少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小人,必亂國——自作自受的齊桓公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勸誡後主劉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賢臣遠小人是自古以來君王的為君之道,但是歷代君王,無論明君還是昏君,身邊總是會有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