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出身邊地,家世貧賤,卻憑藉雙拳封侯拜將。

他,武功超群,相貌英俊,且軍事才能卓越,是那個時代活著的戰神。

他,柔情似水,天性質樸,不善權謀,所以能夠吸引大批英豪雄傑得以誓死追隨。

他,經歷了那個時代最大的動亂,也親手結束了那場動亂,然而,他卻不是世人眼中的英雄,只是一位被世人所公認的小人。

他,姓呂,名布,字奉先,是的,他就是那個被無數後人又喜又氣又怒又憐的溫侯呂布。

關於呂布,小說《三國演義》中給他的定性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卻反覆無常,且智商不高。

而在正史《三國志》里給他的定性則是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

而在一般普通人的眼裡,形容呂布則大概也就是這樣的一個詞,有勇無謀。

應該說,呂布的大名在如今華夏大地的流傳,真是不可謂不廣,而且幾乎是達到了人人熟悉的地步,並且,由於近些年來各種涉及三國性質的娛樂遊戲的相繼出現,呂布則又深受遊戲玩家的喜愛。

但是,通常來講,大家所熟知的呂布,一般也就只是小說中所形容的一個人物罷了,對於真正的呂布是如何,我們卻很少有人知曉。

故而,筆者之所以要重新動筆寫呂布,就是想通過筆者自身對於史書的理解和一些邏輯分析,來為大家解讀一個真正的呂布,一個有血有肉的溫侯。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

以驍武給并州。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呂布是什麼人,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也就是今天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人。

準確的說,在歷史上關於呂布的少年時期,就是只有這麼簡單的一句話。

當然,在坊間關於呂布的曾經,也是有各種各樣的傳說,說呂布的家庭如何如何之類,甚至還有傳說呂布的父輩曾經是五原郡大族等等。

但是,事實上,既然史書上能出現這麼一句話,那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很明白的事實,即,呂布沒有曾經,為什麼沒有曾經,在史書上,凡是沒有曾經的人,那就只有一種人,那就是出身相當低賤的人。

而史書上後面的一句,呂布是憑著個人的勇武,才被當地官府所錄取,這就更說明了呂布的出身,很不好。

要知道,在漢代去往仕途的方式方法上,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舉孝廉,而在整部《三國志》里,出現「以驍武給并州」這樣獨特的單憑武勇進入仕途的方法,則惟有呂布等少數的幾人罷了,而那幾個人中,自然也包括漢末一代名將孫堅了,須知,孫堅當年便是單憑武勇建功才得以進入當地政府就職的。

故而,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得知,究竟呂布當年是有多麼的武勇,才會直接被當地政府所錄。

但,至少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呂布的出身很貧賤,然呂布其人卻又是極其有能力的,否則,但凡有點背景的人,就都會通過舉孝廉的方式而走入仕途,客觀上講,這樣更好,而呂布的那種方式,則基本上已經限死了其以後的未來,畢竟,重文輕武在漢代雖然不太嚴重,但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單純的武人想要參與政治,則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可能了,而事實上,呂布就是這樣一個完全的武人,和孫堅一樣。

而筆者在這裡之所以要著重強調呂布的出身問題,那就是為了解釋呂布在之後種種行為的根本原因。

同時,筆者也是為了和後來出現的那些諸侯形成對比,無論是先前的董卓還是曹操,或者是有著父兄背景的孫權,哪怕是曾經低賤的劉備到後來也是要扯一下皇室宗親的身份背景,但,唯有呂布,作為那個時代少數能夠登上歷史中央舞台的一位領袖級別的人物,卻始終是那個時代的諸多梟雄中唯一一個沒有任何背景且真正出身貧寒的人。

當然,或許這點被很多人所忽視,但,如果要真正解讀呂布,那就不能不說這點。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知道更關鍵的一點,即,縱然呂布英武冠世,但呂布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根據我們現今從史書中的資料來看,確實已經找不到任何關於呂布親屬的資料了,而再從呂布是出身邊地這方面考慮,那麼,我們就可以簡單的推斷出,呂布的父母應該在呂布很小的時候便死去的,也就是說,在呂布被政府正式錄取以後,基本上,呂布在事實上就已經沒有任何一個親人了。

至少,在那個時代,能夠指的出的地方軍閥中,也惟有呂布是沒有親人的。

筆者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感受的,但是,就筆者個人看來,呂布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可憐的人。

而再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呂布在日後具有那麼強的自我保護意識,是怎麼來的了,當然,或許這在某些人的眼裡,呂布的自我保護意識,就成了一種反覆無常的小人行徑了。

剛才就說過了,呂布是被并州當地政府所錄取,而在史書的後來,則是作為當地政府官員的丁原首先發現了呂布的才能,於是任命呂布為自己的主簿。

雖然史書上形容丁原對於呂布是「大見親待」,然而,我們卻要仔細進行分析丁原和呂布的關係。

要知道,當時呂布能夠進入政府的條件是,自身武勇非凡,這就說明了,當時政府給予呂布的基本定位就是武官,而偏偏丁原卻給予呂布的官職是文職,並且是身邊的主簿,什麼是主簿,就是文書。

那麼,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其實丁原並不是如何信任呂布的,丁原應該很清楚呂布的軍事能力,所以在不能給予其軍職的情況下,那就只能利用給予其文職的方式,將其留在身邊。

當然,並不是說,丁原就不是為了呂布,筆者個人估計的是,丁原的意思是將呂布留在身邊,慢慢培養感情,待其徹底成為心腹以後,再委以重任。

事實上丁原的做法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不代表呂布就是願意的,身在邊地的呂布無疑很清楚一個道理,只有自己能夠真正掌握的力量才足夠保護自己,而自己每天待在丁原身邊,表面上的確可以培養與丁原之間的關係,但,若有閃失,只要丁原一聲令下,就可以讓呂布徹底消失,何況,呂布本就非善於謀略之人,所以,丁原如此對待呂布,就必然會與呂布形成隔閡。

而後,等到丁原率軍入長安,試圖與董卓爭奪,被董卓擊敗後的丁原,幾乎都沒有了自保之力。

何況,董卓本身就是作為丁原的名義上的領導,也就是說,呂布在間接上也是董卓的下屬,那麼,在丁原已經喪失實力的情況下,而董卓又以其長官的身份命令呂布,故而,呂布無論是在情理上還是在法理上,都是一定要執行命令了。

於是,史書上便用了「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的語句,完整的記錄了呂布是如何殺掉丁原的。

當然,對於呂布來說,至少在那個時代,丁原確實對他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無論呂布有天大的理由,但只要呂布真的動手殺了丁原,那麼,至少以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來看,呂布的行為便是赤裸裸的背叛。

對此,筆者也並不想在此為呂布說什麼情,男子漢大丈夫,做了就是做了,不過,筆者還是要說的是,若真的就單單以此來否定呂布的一切,那麼,試看漢末那段時間的英雄人物,又有幾個是清白的呢?

而如果說,呂布對於丁原的背叛是源於他的不得志和怨恨的話,那麼,之後他對於董卓的背叛,那就和情感沒有多大關係了。

誠然,董卓的確是非常喜愛呂布,當然,更準確的說,就只是對於呂布個人武勇的喜愛罷了。

董卓雖然在嘴上說的與呂布誓為父子,但在事實上呢?事實上董卓又是如何對待呂布的呢?

開始時的董卓的確為呂布一步一步的加官進爵,然而,正如史書所記錄的「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

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

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董卓的確是信任呂布,可是,董卓的這種信任,還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的,首先,董卓雖然給呂布升官了,但,董卓在現實中卻只將呂布看做是自己的侍衛,用來保護自己,大家說,好歹此時的呂布也是有身份的人,堂堂的中郎將,不僅沒有兵權,還要像侍衛一樣時時刻刻保護董卓,好,這也就罷了,保護就保護吧,可問題是,呂布想好好干,可董卓不想啊,董卓哪天稍微心情不爽,就隨手拿起旁邊士兵的戟就刺向了呂布,大家說,這像是情同父子嗎?哪個父親會動不動就拿出刀子往自己兒子的身上扔,即使是沒有血緣關係,可也不能這樣吧,這簡直就是不把呂布當人啊。

當然,這裡就會有人說,那呂布不是也沒死嗎,說明董卓只是做做樣子,那好,你回去給你兒子這樣做做樣子,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次如此,也得虧呂布的身手的確敏捷,要不,早死了,如此說來,呂布如果不怨恨董卓,那才有問題了。

當然,即使是如此,呂布也不會輕易叛變的。

之後的呂布則又遇到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與董卓的侍女私通了,請大家看清楚,史書上也寫的是侍女,不是董卓的妻妾,只是侍女,說實在的,董卓天天把呂布留在身邊保護自己,天天在府邸裡面呆著,怎麼可能不會與某個侍女發生情感呢?呂布武功雖然高,但也是個人,既然是人,那就肯定要有感情需要的,何況,天天在董卓那種非人的壓力下,不給自己找點感情寄託,筆者都估計呂布非瘋了不可,但,應該說,就是因為這件事,才讓呂布真正動了殺董卓之心的。

雖然,史書對於這個侍女沒有任何記載,但,據筆者想來,這或許也是呂布愛上的第一個女人,對於一個長那麼大,天天混在軍中,提著腦袋過日子的人來說,有那麼一個可以愛的人,和一個愛自己的人,是該多麼的幸福啊,可是,從史書中的記錄「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可以看到,呂布是有多麼的擔心和害怕,平時沒事,董卓都能隨意拿刀子砍向呂布,更不要說,再讓董卓知道這事,那不就是要了呂布的命嗎?反正,會不會我們不知道,但呂布當時就應該是那樣想的,當然,或許董卓也沒有機會知道了。

而之後發生的第二件事,應該就是直接引發呂布背叛董卓的導火索了。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

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

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應該說,對於呂布,王允早就把他看透了,所謂的董卓與呂布父子之情,也早就已經是形同虛設了,而對於董卓來說,他們的父子關係,或許早就被他忘了,所以才有那種對於呂布動不動就擲戟的行為,但是,事實上,這對於呂布卻始終還是一個繞不過的坎,無論如何,董卓都是他的義父,正如裡面的對話一般,呂布若真為無情之人,何必如此多說,直接和王允談好價碼就行了。

然而在事實上,呂布恰恰是真正重情之人,縱然董卓如此待他,都不把他當人看了,呂布卻還在乎這點所謂的父子之情。

故而,正因為王允看透了呂布,所以才會知道,並不是呂布不想殺董卓,而只是沒有殺董卓的理由罷了,所以王允才會說,你們本身就只是利益之盟,你姓呂,他姓董,本身就沒有骨肉之親,又算什麼父子呢?何況,你現在每天這樣,說不定哪天就被董卓給殺了,你確定你次次都能閃避過去嗎?而且,就算你認那個義父,可是你那個義父又真正在乎你嗎?

當然,上面的問話,只是筆者自行腦補的,但是,綜合實際情況而言,呂布所處的客觀環境難道不是這樣嗎?而或許就有人會問說,那為何非要王允說,他才反呢,難道這點道理呂布想不明白嗎?呂布當然可以想明白,但是,呂布只是一名軍人,一名純粹的武人,他天生存在的軍人榮譽感,讓他一直都在猶豫,而王允的那番話,無疑就是壓倒呂布決定殺董卓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董卓就這樣死了,其實,說實在的,丁原和董卓之所以被殺,和呂布的關係真的不大,都是他們自身的人格缺陷造成的,對於呂布,他們都是採取的放到身邊進行慢慢培養,或許他們都認為呂布很有才能,但卻始終都不願意真正給予呂布機會,從始至終。

正如在史書中所言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但這充其量也只能說明呂布的個人武勇之威,然而,對於呂布真正所擁有的才能,只能說,無論是丁原還是董卓都忽視了,事實上,這個世界,能真正駕馭呂布的人,或許存在,但是呂布卻也沒有機會等到了,而之後的呂布,則便要開始用他那獨步天下的軍事才華而橫行九州了。

第一仗:獻策未果出長安,助袁大敗張飛燕

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

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

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

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

布亦負有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後漢書·王允列傳》

漢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董卓被誅,外加王允等人行動快速,原董卓勢力主要負責人人等一一落網,包括控制西涼軍主力的牛輔亦被迅速剷除,一時之間,原董卓麾下西涼軍主力猶如無根之木般遊蕩於長安城外。

事實上,如果是我們現人的話,自然可以一針見血的看到此時的長安城所面臨的巨大危機,如果董卓還在,自然西涼軍還是一支軍隊,但如果能夠控制西涼軍的董卓等人一死,而短時間內又無人能夠控制這支軍隊,那麼,就很有可能會造成一場兵變。

事實上,長期從軍的呂布,自然早就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呂布便提出可否寬恕西涼軍,並獎賞之,以安西涼軍之軍心,從而,無論之後是要改編這支軍隊,還是要解散這支軍隊,那都會相對很順利。

然而,如果此時處理不好,一旦發生兵變,恰好此時的都城長安正是守衛極其空虛之時,如若亂兵殺向長安,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啊。

然而,我們的這位王司徒王大人,卻是絲毫不懼,或者,與其說是不懼,還不如說是不懂罷了,再加上,又瞧不起呂布,就自然不會對呂布說的話有所採納了。

那麼,說到這裡,關於呂布的另一件事就要引出來了。

當初,王允是如何誇讚呂布的,那可是歷歷在目啊,而轉瞬之間,便又瞧不起呂布了,那麼,這是為何呢?

而此時的呂布,可已經不是一般人,《三國志·呂布傳》中可是清清楚楚的記錄了這樣的話:「允以布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

」事實上,此時的漢庭,應該是王允和呂布共掌朝政,然而,事實上不過是王允一人獨大罷了,而呂布,自始至終也都是他人的工具,雖然已經封侯拜將位極人臣了,但是,在我們這位王司徒看來,呂布不過就是一個劍客罷了,說是劍客,其實不過是瞧不起呂布的出身而已,是啊,呂布的出身卑微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所以,自然也就為天下人說不容了,而這其中,也自然包括我們的這位王司徒了。

呂布,人人都言呂布有勇無謀,但若從其就西涼軍事務上為王允的獻策來看,縱然呂布不是那種謀算的高手,但也絕對差不到哪裡,所以,呂布,不僅武絕天下,其謀略,也絕非那種無腦之人。

終究,在王允的逼迫下,西涼軍還是兵變了。

而王允,也就死在了這場兵變中。

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

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

卓死後六旬,布亦敗。

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

《三國志·呂布傳》

歷史,終究不能重演,沒有人知道如果當年王允若是能夠重用呂布,並按呂布的方略進行部署,那麼,或許,憑著王允的忠誠和呂布的武勇,這天下,這大漢天下,興許還真就能起死回生。

但,這一切,終究也就只能成為一個假設罷了。

就這樣,帶著僅僅不到千騎的呂布,離開了武關,離開了那繁華曾經的長安城。

而之後的大漢,在歷經這次兵變之後,也就再也沒有任何威信可言了。

大漢,終究還是回不去了。

布自以殺卓為術報讎,欲以德之。

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

北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

布有良馬曰赤兔。

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而求益兵眾,將士鈔掠,紹患忌之。

布覺其意,從紹求去。

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

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

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三國志·呂布傳》

離開了長安的呂布,遂以殺董卓之事,欲投奔袁術,然而袁術卻拒絕。

無奈,呂布只得投往袁紹,而袁紹卻是拿呂布當槍使。

當此時,袁紹部正與張燕部展開激戰。

張燕,此人本姓褚,原為黑山軍首領。

中平元年,黃巾軍大起義,張燕遂聚集一幫人為強盜,一直到中平二年,與另一夥強盜張牛角合併,並尊張牛角為首領,後張牛角死,張燕遂就任首領。

其後部眾一直發展到百萬規模,並號為黑山軍,因其勢力過強,朝廷無力剿滅,後因張燕主動請降,於是漢靈帝便封其為平難中郎將,並許其統管黃河以北山區的行政及治安事務。

而其人又剽捍,且敏捷過人,軍中稱為「飛燕」,異常兇猛,在與袁紹對峙時,雖然其勢力稍有削弱,但依然手握數萬精兵,數千鐵騎,實力非凡。

然而,正是當時手握重兵的袁紹都奈何不了的張燕,卻在呂布數百精騎的衝擊之下,大破張燕軍,而呂布善戰威名,也就此傳開。

其後,袁紹害怕,遂試圖殺呂布,但卻被呂布給逃走了,說實在的,此時袁紹所為,還不如呂布當年呢?說呂布反覆無常,殊不知那個時代就是這樣。

於是,無奈之下的呂布只得繼續離開。

第二仗:得陳宮占據濮陽,攻兗州大敗曹孟德

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

紹聞之,大恨。

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

興平元年,太祖復征謙,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

宮說邈曰:"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

"邈從之。

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

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

太祖引軍還,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兗州之戰的爆發,應該說是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陳留太守張邈與曹操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註定必有一戰;其二,曹操主力大軍出征徐州,其老巢兗州較為空虛;其三,曹操部下心腹將領陳宮,因邊讓事件而與曹操反目,並伺機反叛;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名揚天下的一代名將呂布也來到了兗州。

而在關於兗州之戰引發的原因中,筆者要著重強調的一點就是,為何陳宮等人會反曹呢?當然,筆者剛才都說了,是因為邊讓事件,那麼,這個邊讓究竟是什麼呢?邊讓,是一個人,準確的說,還是一個大才子。

而邊讓這個人,則是真正的有才,漢靈帝時期,大將軍何進為了求得這個人能夠入其帳下,又害怕他不來,竟然不惜用軍令而招納其,事實上,其人也的確才華橫溢,在大將軍府里,無論何等難題,邊讓都是應答如流,又因其為人正派,所以深受當時之人的尊重和敬佩。

然,可惜就可惜在,因為其人太過高傲,正如當年對待大將軍何進都是那樣冷酷,何況當時還僅僅是小小地方軍閥的曹操呢?於是,曹操隨便就找了個理由,殺了邊讓,如此,便讓本就剛直烈壯的陳宮無法忍受了,遂,有了反曹之心。

興平元年,正是邊讓被曹操殺害的第二年,在陳宮的一手策劃之下,兗州發生兵變,原曹操麾下軍隊和城池幾乎在一夜之間全都反曹歸呂了,由此,呂布得以順利入主濮陽,接管整個兗州,自號兗州牧。

而正在攻打徐州的曹操聽聞後方出事,急忙引兵回援,由此,兗州大戰隨即全面爆發。

根據史書記載,兗州大戰從曹操歸來兗州算起,從開始一直到結束,一共持續了有百餘日,初期,曹操軍以重兵壓境自以為可以很快就能掃清叛亂,卻不料呂布軍異常兇猛,連續作戰下,竟接連失敗,而與之相反的就是呂布軍的不斷大勝,毫無疑問,如若就這麼一直持續下去,那麼呂布軍自然就會是兗州之戰的最終勝者。

但,終究戰爭還是要看天時,「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這就是史書中對於當年兗州之戰時所記錄的客觀環境,無疑,隨著兗州之戰的進行,即使呂布軍再有優勢,面對著如此慘烈的環境,呂布只得率軍向東屯駐山陽,而面對著曹操軍的緊追不捨,無奈,呂布只得放棄兗州,而東進徐州。

事實上,單憑戰爭的勝負,呂布軍是絕對有優勢的,奈何時不利布,真可謂是天要亡呂布啊,好不容易打下了一塊地盤,本來都要打贏了,但是,可惜了。

第三仗:襲劉備攻奪徐州,擊袁術虎步江淮

應該說,在徐州,呂布做的這件事,的確很不仁義,在劉備接納了呂布的情況下,呂布本應以誠相待,但卻僅僅因為袁術的誘惑,就趁著劉備主力外出與袁術交戰之時,奪取並攻占了徐州治所下邳城,而後,當劉備退回徐州後,則又令劉備駐守小沛,不得不說,此時的呂布的確有點癲狂了。

但,終歸,呂布也沒有真正謀害劉備,反而是讓其留駐徐州,只能說是呂布這個人有點太混帳了,但絕對不是喪心病狂的壞。

而後的呂布,則是徹底陷入了小人的魔咒,陳圭陳登父子本為徐州大族,所以深受呂布尊重,然而,正是因為這對父子,才讓呂布一步步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袁術手握重兵雄踞淮南地區,而呂布則稱雄徐州,只要二者能夠結盟,那麼必然就會對中原,尤其是曹操所位於的兗州地區產生極大的危險。

況且,呂布無子,只有一女,一旦呂布與袁術結為親家,那麼袁呂自然就會合流,最終將會成為一股特彆強大的力量,而面對此情此景,陳圭父子遂開始了一幕幕的好戲,分別用離間的手段,不僅破壞了袁呂聯盟,還又挑起了袁呂大戰,雖然最終是呂勝袁敗,但終究還是兩敗俱傷。

直到最後一刻,呂布孤立無援死守徐州,又被反叛的下屬綁在了曹操帳下,呂布,這位縱橫天下的一代名將才落下了帷幕。

而再縱觀呂布的一生,其有輝煌之時,受封溫侯,儀比三司,尊貴之時幾乎無人可比;亦有耀眼之時,營門射戟,一箭解除袁劉之戰,真可謂「將軍天威也」;更有狡詐之時,殺丁原,誅董卓,叛劉備,其死,也真不過也。

最後的最後,關於呂布,筆者還是要為大家介紹一下那些與呂布有關的人們:

①陳宮,字公台,呂布帳下首席謀士、大將,因拒絕投降,於漢建安三年為曹操所殺。

後人贊曰: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

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

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台!

②高順,無字,呂布帳下中郎將,因拒絕投降,於漢建安三年為曹操所殺。

英雄記曰: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斗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陳營。

③張遼,字文遠,呂布麾下大將,官任魯相,於建安三年率眾投降曹操。

而後,於曹營歷任官職有中郎將,關內侯,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征東將軍,前將軍,內朝官,驃騎大將軍等。

於魏黃初三年病逝,諡曰剛侯。

正始四年,因其功績,魏國特准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後人贊曰:天造草昧,君子經綸。

篤生晉侯,為魏元臣。

千載嘉會,一代偉人。

風雲千載,孰繼後塵。

④臧霸,字宣高,呂布盟友,曾相助呂布抵擋曹操,於建安三年投降曹操。

而後,歷任曹營官職有威虜將軍、鎮東將軍,假節、執金吾、都督青州諸軍事等。

生卒年不詳。

死後諡恭侯,於正始四年,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後人贊曰:臧霸起於泰山,稱雄於東方者也,故使之為扞;袁氏雖欲自平原而東,無能為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實歷史的呂布是怎麼樣的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被塑造為三姓家奴,三國第一猛將,那在真實的歷史上呂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關於呂布的歷史記載,主要來源於陳壽《三國志》,《三國志》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中記載了呂...

三國呂布傳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他以驍勇善戰在并州任職。刺史丁原兼任騎都尉之職後,駐守在河內,任命呂布為主簿,非常器重他。

正史中的無雙呂布

【前言】歷史走到東漢末年,天下再次大亂,人心也亂到無以復加。於是東漢之政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宦官外戚倒台,名士化身軍閥,武人成為暴徒,正統觀念崩塌,物競天擇,最終則產生了很多亂世中的...